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情绪体验与社会行为-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作 者: 肖敏敏
导 师: 师保国; 方平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 情绪体验 社会行为 社会排斥
分类号: R18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群体规模的不断壮大,深入探讨该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内部机制逐渐变得重要,尤其是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知觉到的社会排斥不同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值得特别关注。本研究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城市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为对照群体,采用问卷法,抽取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六年级除外)的914名学生为被试,其中313名公立学校流动儿童,411名城市儿童和190名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了解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歧视知觉特点、情绪体验社会行为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好地健康发展和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依据。其中,研究Ⅰ主要以城市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为对照,考察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情绪体验、社会行为和歧视知觉的特点,研究Ⅱ主要以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为对照,考察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情绪体验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安全感和幸福感等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体验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显著低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儿童的情绪体验在四年级时表现相对较好,之后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下降,初中阶段的下降较快;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情绪体验的发展与城市儿童相似,只是积极消极情绪和安全感在三年级段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幸福感在初中阶段显著低于城市儿童。(2)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交合作行为得分高于城市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攻击破坏行为得分低于城市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害羞回避行为少于城市儿童,多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但是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这三类儿童在上述各类行为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3)从整体上来看,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体验处于中等水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体验显著少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体验在三年级时较高,四年级时最低,之后随着年级的增加,歧视知觉体验增加,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在初中阶段增长更为迅速。(4)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情绪、安全感和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能显著预测其情绪体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能显著预测积极消极情绪和安全感,但不能显著预测幸福感;学校类型在歧视知觉与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其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消极影响显著多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其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消极影响。(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社交合作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与攻击破坏行为无显著相关,与害羞回避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性别变量的情况下能显著预测社交合作行为7%的变异,害羞回避行为0.05%的变异;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社交合作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回避行为各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学校类型在歧视知觉与社交合作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其社交合作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多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其社交合作行为的消极影响。(6)对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情绪体验在歧视知觉与社交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但在歧视知觉与害羞回避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歧视知觉可以通过情绪体验影响害羞回避行为。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图表目录  10-11
引言  11-12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2-27
  1 流动儿童概述  12-19
    1.1 流动儿童的界定  12
    1.2 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  12-15
    1.3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  15-19
  2 社会排斥  19-27
    2.1 社会排斥的界定  19-20
    2.2 反应过程  20-22
    2.3 理论模型  22-27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总体设计  27-30
  1 问题提出  27-29
  2 研究意义  29
  3 总体设计  29-30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30-62
  研究一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情绪体验社会行为和歧视知觉的特点  30-47
    1.1 研究目的  30
    1.2 研究假设  30
    1.3 研究方法  30-33
    1.4 结果与分析  33-41
    1.5 讨论  41-47
  研究二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情绪体验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47-62
    2.1 研究目的  47
    2.2 研究假设  47
    2.3 研究方法  47-48
    2.4 结果与分析  48-56
    2.5 讨论  56-62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62-66
  1 综合讨论  62-64
    1.1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62-63
    1.2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情绪体验和社会行为的关系  63-64
  2 不足与展望  64-65
  3 研究结论  65-66
注释  66
参考文献  66-75
附录  75-79
致谢  79

相似论文

  1.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2.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3. 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B844.2
  4. 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B844.1
  5.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G322
  6. 社会包容视域下的图书馆服务原则研究,G252
  7. 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669.69
  8. 学习困难初中生社会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G444
  9. 感戴教育方式对初中生感戴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G444
  10.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研究,C913
  11. 农村“边缘少年”社会行为偏差的调查研究,C913.5
  12. 基于亲社会行为的企业成长机理研究,F224
  13.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防治对策研究,D631.4
  14. 中国80后“啃老族”问题的社会学研究,C91
  15. 不同类型视频游戏对游戏者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G899
  16.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分析,D412.6
  17.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空间问题研究,C912.81
  18.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问题研究,F299.2
  19. 我国海洋渔民社会地位研究,F326.4
  20. 基于移情量表(BES)中文版的信效度及初步应用研究,R195
  21. 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S)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B84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流行病学与防疫 >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药物预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