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对南京城墙的民俗学解读
作 者: 陶佳洁
导 师: 杨新华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民俗学
关键词: 南京城墙 符号 象征 城墙文化
分类号: TU-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城墙不仅仅体现了统治者的筑城指导思想,更是伴随着一代代人经历着改朝换代以及各种历史事件。以往的一切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却在它的身上砌刻下了一段段深深的印记。它让你感受到你是属于现在的,也将永远属于历史,更是属于这个特定的城市。这是属于城市的记忆,一段被长久封存的记忆,可能还会超出记忆的领域从而表现为一种态度,或表现为一种情结,甚至表现为一个哲学观点。“城墙”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和建筑形式,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而南京作为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帝王古都,历经600年风雨,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与城墙息息相关。从战争炮火年代南京城墙作为冷兵器的功用,一直到如今人们对于城墙所体现的城市人文精神的追求,南京城墙始终作为一种城市象征贯穿在南京城的整个格局当中。不论是分别考察南京城墙的砖、门以及其所营造的空间文化,还是将南京城墙整体作为一个符号来探究其象征内涵,无一不渗透出南京城历代发展变迁所留下的制度、思想、文化和城市精神。本文以南京明城墙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对南京城墙的城砖、城门、城墙的建造人员、南京城市格局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整体史观把握史料,将城墙与考古、建筑、城市历史与地理、经济与社会学视角结合起来,尝试去分析城墙在制度文化、四方文化和空间文化上的特点,由城墙分割的各个区域下的社会形态的特征以及城墙本身与民众的生活关系和影响。以民俗符号学视角去考察城墙蕴含的深刻内涵,将南京城墙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来透视由城墙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以及象征意义。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5-7 第1章 绪论 7-19 1.1 选题的缘起(背景) 7-8 1.2 论文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8-15 1.2.1 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综述) 8-15 1.2.2 研究意义(理论、现实) 15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5-17 1.3.1 研究方法 15-16 1.3.2 研究内容 16-17 1.4 相关概念界定 17-18 1.4.1 南京城墙 17 1.4.2 城砖 17-18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18-19 第2章 南京城墙所体现出的制度文化 19-28 2.1 日益丰满的城墙面相——南京城墙上的砖 19-20 2.1.1 城砖的特征 19 2.1.2 城砖的产地 19-20 2.2 城砖上的铭文——历史文化气息的符号 20-24 2.2.1 铭文中的字体 22 2.2.2 铭文的分类及其象征意义 22-24 2.3 南京城墙所体现出的制度文化 24-28 2.3.1 古代城墙体现的制度文化 24-25 2.3.2 从城砖烧制中“诞生”的中央集权制 25-28 第3章 南京的城门 28-41 3.1 南京城门的变迁 28-33 3.1.1 “里13,外18”的南京城门 28-31 3.1.2 南京城门名称的变迁 31-33 3.2 南京城门的有关传说 33-37 3.2.1 聚宝门和沈万山 33-36 3.2.2 清凉门 36-37 3.3 城门体现的四方文化 37-41 3.3.1 城门城墙的缘起 37-39 3.3.2 南京城墙所体现的四方文化 39-41 第4章 南京城墙所体现的空间文化 41-53 4.1 南京城墙与南京城市格局 41-46 4.1.1 城墙与南京城市格局的关系 41-44 4.1.2 南京城区的分布 44-46 4.2 城里城外的生活 46-51 4.2.1 里坊制的衰落与“破墙开店”的形成 47-49 4.2.2 城里城外的生活 49-51 4.3 南京城墙所体现的空间文化 51-53 第5章 城墙文化的符号化分析 53-64 5.1 南京城墙文化的符号化特质分析 53-59 5.1.1 标志符 54-55 5.1.2 纪念符 55-56 5.1.3 集体记忆的承载符 56-58 5.1.4 城市意象的表达符 58-59 5.2 南京城墙的符号指代关系分析 59-64 5.2.1 功能指代 60-61 5.2.2 文化空间指代 61-62 5.2.3 时间指代 62-64 第6章 从框架到精神象征——城墙内涵的转变 64-69 6.1 从框架到精神象征——城墙内涵的转变 64-66 6.1.1 城墙内涵的转变 64 6.1.2 城墙文化所体现的城市精神 64-66 6.2 南京人的城墙情节 66-69 6.2.1 逛城头“走百病”的传统民俗 66-68 6.2.2 植根于节庆活动与场所记忆的城墙情节 68-69 第七章 结语 69-71 附录 71-72 参考文献 72-76 致谢 76-77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7
|
相似论文
-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G206
- 以刘翔的媒介形象为例看新闻传播的神话性,G206
- 内蒙古“查玛”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K892.4
- 符号的梦魇,B565.59
- 早期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研究,B565.59
- 中产阶级趣味与底层欲望再现修辞,F713.8
- 荷兰的面孔,J209.563
- 浅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人物服饰的造型与装饰,J218.6
- 论服饰文化在影视叙事中的作用,J918
- 生命的和弦,J205
- 牛仔裤广告符号研究,H052
- 传承与创新,H152
- 化妆品广告中的主人,H15
- 符号学角度下的河北武安“捉鬼”傩俗,K892.4
-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长恨歌》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I046
- 探究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特征,J305
- 地域文化符号在商业平面广告中的运用,J524.3
-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524
-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演绎与创新,TU238.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