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符号学角度下的河北武安“捉鬼”傩俗

作 者: 朱少波
导 师: 孟华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符号学  仪式符号
分类号: K89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武安“捉鬼”俗是属于黄河文明影响下的北方傩,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是武安傩的典型代表,通过“捉鬼”、“驱鬼”的方式来禳祟纳福,集中展示了当地人们迎神祭祖、除鬼祟、狂欢享太平的文化生活现状及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符号学理论方法引入到民俗事象的研究中,尝试探索武安“捉鬼”傩俗的别样“解读”之路。希望可以为武安“捉鬼”傩俗研究引入一种新的理论资源和观察角度,从而也为传统民俗文化的承传和保护提供些许有益的建议。在研究方法上,鉴于研究对象的民俗事象属性,本文在基本材料的搜集上首先采取了人类学“参与式观察法”,深入村落开展田野调查,亲身参与活动之中,以此来掌握直接由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信息资料。同时采用文献查阅的方法,搜集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许多当代学者的研究论著加以参考。在完成研究素材的前期储备后,本文以符号学作为方法论的引入与民俗对象相结合,利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关系性原则对具体材料展开分析和论述,并辅之以个案分析和归纳推理等方法,力求全面挖掘潜藏在具体事象、物像下的符号性本质。在符号学的视野下,武安“捉鬼”傩俗是由各种异质符号交织而成的“仪式场”,在特定的行为语境中进行意义的建构和传递。本文以支配性象征符号作为相互作用的轴线,统领仪式的各个阶段并展开相应论述,在完成具体文化空间中“深度描写”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其如何运用各种象征符号来表述自我,并探索其所建立的意义系统和结构规则。同时借助于符号学关系性的研究方法,将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这两个武安傩俗的典型代表进行横向比较,在二元对比的关系中总结两者的统一性和区别性特征,以归纳提炼由此体现出的傩文化中关于傩戏与傩仪间相互关联的学理性基础及理论化规范。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述了文章的研究缘起、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关于论文写作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况,介绍了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的组织和演出情况;第三部分阐述了武安“捉鬼”傩俗中的核心符号序列,从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中提取支配性象征符号并对其展开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中统一的仪式指涉主体——神、鬼、人,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部分是在二元对比的关系中分析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中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第六部分是在符号学的角度下对武安“捉鬼”傩俗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所进行的思考;第七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通过以上关于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傩文化中傩戏与傩仪的区别性特征,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武安“捉鬼”傩俗的符号性特质,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间文化形态,还代表着一种能够印证文化演进规律的结构规则方式。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 引言  11-18
  1.1 研究缘起  11-12
  1.2 研究现状  12-16
    1.2.1 文化研究现状  12
    1.2.2 武安傩研究现状  12-15
    1.2.3 符号学跨学科应用现状  15-16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6-17
  1.4 有关论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17-18
2 基本概况  18-22
  2.1 武安傩整体概况  18-19
  2.2 固义村“捉黄鬼”概况  19-21
    2.2.1 固义村概况  19-20
    2.2.2 固义村“捉黄鬼”的组织和演出情况  20-21
  2.3 白府村“拉死鬼”概况  21-22
    2.3.1 白府村概况  21
    2.3.2 白府村“拉死鬼”的组织和演出情况  21-22
3 武安“捉鬼”傩俗的核心符号序列  22-40
  3.1 武安“捉鬼”傩俗仪式符号场的切分  22-26
    3.1.1 固义村“捉黄鬼”仪式符号场的单元切分  23-25
    3.1.2 白府村“拉死鬼”仪式符号场的单元切分  25-26
  3.2 仪式符号场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26-27
  3.3 固义村“捉黄鬼”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27-33
    3.3.1 黄鬼:悖逆人伦、兴灾降祸  27-28
    3.3.2 掌(长)竹:通灵祈福、运筹调度  28-30
    3.3.3 傩面具:扮神饰鬼、天人和合  30-33
  3.4 白府村“拉死鬼”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33-39
    3.4.1 死鬼:孤魂野魄、邪祟之源  33-36
    3.4.2 蒿里山:魂之所归、子孙续福  36-37
    3.4.3 篝火:驱邪之灵、希冀守望  37-39
  3.5 核心符号序列  39-40
4 武安“捉鬼”傩俗中统一的仪式指涉主体  40-48
  4.1 降福赐佑神界:仙班罗列、各工其职  40-42
  4.2 亦善亦恶鬼域:鬼行其道、因果相随  42-43
  4.3 行傩舞雩行傩人系:酬神以降福祉、娱人以安民心  43-46
  4.4 主体关系:三界合一、圆融之境  46-48
5 武安“捉鬼”傩俗中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  48-55
  5.1 “黄鬼”与“死鬼”符号意义取向的差别  48-49
  5.2 “捉黄鬼”与“拉死鬼”仪式符号场运行规则的差别  49-54
    5.2.1 组织结构的不同:故事情节性和仪式形式性  50
    5.2.2 演绎手法的不同:细腻的形象性追求和豪放的形式化呈现  50-52
    5.2.3 承传方式的不同:原型的世袭守护和仪式规则的适时流传  52-54
  5.3 二元对比下的傩戏与傩仪  54-55
6 符号学角度下对武安“捉鬼”傩俗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所进行的思考  55-59
  6.1 历史沿革中的文化守护  55-56
  6.2 文化自觉时代的生存现状  56-57
  6.3 关于文化守护与传承的符号学思考  57-59
7 结语  59-61
参考文献  61-63
附录  63-83
  附录1:固义村“捉黄鬼”和白府村“拉死鬼”的相关照片  63-71
  附录2:固义村“捉黄鬼”祭祀构成一览表  71-72
  附录3:固义村“捉黄鬼”节目演出一览表  72
  附录4:固义村“捉黄鬼”祭祀中的表文内容  72-73
  附录5:固义村“捉黄鬼”中掌(长)竹的吟唱词  73-75
  附录6:固义村“捉黄鬼”中的傩戏都本  75-77
  附录7:在白府村采访的录音及文本整理  77-83
致谢  83-84
个人简历  84
发表的学术论文  84

相似论文

  1.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2. 以刘翔的媒介形象为例看新闻传播的神话性,G206
  3. 符号的梦魇,B565.59
  4. 从社会符号学谈《水浒传》的习语翻译,I046
  5. 1999-2009年《人民日报》的“澳门回归”报道与国家认同建构,G212
  6. 化妆品广告中的主人,H15
  7. 人神之际—昭明太子信仰研究,K239.13
  8. 广西壮族傩文化调查研究,G122
  9. 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J528.3
  10. 爱社傩舞的文化特征及发展初探,J722.2
  11. 海州童子戏的调查与研究,J825
  12. 乐舞神灵——江西省婺源长径傩舞的民俗文化形态解析及其仪式音乐研究,J722.2
  13. 傩戏服装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探究,J523.5
  14. 巫傩文化与陕南民间舞,J722.21
  15. 表征与文化身份:黄哲伦剧本《新移民》、《蝴蝶君》和《黄面孔》的符号学解读,I712
  16.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式话语研究与语言教学,H052
  17. 巫傩文化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影响的研究,J523.5
  18. 唯美与残酷的交响,J905
  19. 基于符号感知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研究,F592.7
  20. 国产商业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语言符号特征分析,H1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风俗习惯 > 中国风俗习惯 > 各地方风俗习惯总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