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仿真

作 者: 李岩
导 师: 李显生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道路交通安全 综合评价 离散性分析 速度波动系数
分类号: U4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现在与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乡交通非常活跃,道路交通安全矛盾日益突出。中心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日渐提高,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对交通出行的需求近年来快速增长,尤其是城乡交错带交通量大幅提升。城乡交错带道路是连接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过渡路段,兼有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特征,即使是同一路段也具有不同的道路交通环境。由于城乡交错带道路条件和交通管理滞后于交通需求,导致这里的交通事故频发,特别是重大交通事故增长趋势较强。城乡交错带差异化道路交通环境与二元化特征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国内外研究者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和公路交通安全研究较多,但对城乡交错带交通安全的系统研究很少。本文针对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以道路条件为基础,利用试验和模拟仿真等手段,掌握车辆在城乡交错带道路行驶的加速度和速度特性,探讨对城乡交错带交通安全影响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建立了基于道路条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车辆加速度干扰模型和速度波动模型,研究加速度干扰和车速离散性与安全性的关系,研究成果将为科学评价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对预防和降低该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交通事故、城乡交错带交通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明确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从驾驶员、车辆、道路条件及环境多方面,对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要素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各要素与安全性的作用机理,结合已有理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论述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特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根据城乡交错带道路特征,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以道路基本条件、道路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管理、接入口、交叉口五类指标建立了交通安全性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德尔菲法、网络层次法和熵值法,通过极限超矩阵获得道路安全性指标总权重。以哈尔滨市城乡交错带某路段为实例进行评价分析,并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论比较验证。第四,采用光纤陀螺仪进行实验,选择车辆三向加速度干扰作为评价道路安全性的指标。基于加速度干扰概念,建立了不同道路线形的加速度干扰模型和三向加速度干扰模型。选取城乡交错带典型路段,测得不同路段车辆行驶参数,以实验结论对加速度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第五,使用交通仿真软件对城乡交错带道路车速、流量、密度进行模拟仿真,并利用仿真结果,对车速离散性与道路交通安全性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车流速度波动模型,对速度波动与安全性进行研究,并采用灰关联熵法建立模型,确定各车型与车速离散性关联度。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1章 绪论  12-26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17
    1.1.1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1.1.2 我国交通安全形势与特点  12-17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19
    1.2.1 研究思路  17-18
    1.2.2 研究范畴  18-1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2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0-2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1-23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24
    1.4.1 研究目的  23
    1.4.2 研究意义  23-24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24-26
    1.5.1 研究内容  24-25
    1.5.2 技术路线  25-26
第2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要素安全性分析  26-46
  2.1 城乡交错带行车驾驶员因素分析  26-31
    2.1.1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  26
    2.1.2 驾驶员感知功能分析  26-29
    2.1.3 驾驶员过度负荷  29-31
  2.2 车辆因素分析  31-34
    2.2.1 车辆操作稳定性  31-32
    2.2.2 车辆制动性能  32-33
    2.2.3 车辆被动安全性  33-34
  2.3 城乡交错带道路因素分析  34-42
    2.3.1 平面交叉口  34-36
    2.3.2 接入口  36-39
    2.3.3 道路线形  39-42
  2.4 城乡交错带环境因素分析  42-44
    2.4.1 自然环境因素  42-44
    2.4.2 社会经济环境  44
  2.5 小结  44-46
第3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熵修正网络层次模型与评价  46-62
  3.1 引言  46-47
  3.2 城乡交错带道路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7-50
    3.2.1 建立城乡交错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7-48
    3.2.2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48-50
  3.3 初始指标权重确定  50-52
    3.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0-51
    3.3.2 权重确定  51-52
  3.4 最终指标权重确定  52-56
    3.4.1 网络层次结构原理  52-53
    3.4.2 优势度判定  53-54
    3.4.3 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  54-56
  3.5 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  56
  3.6 应用实例  56-60
    3.6.1 构建网络层次结构  57
    3.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7-59
    3.6.3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  59-60
  3.7 小结  60-62
第4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车辆加速度干扰模型与评价  62-82
  4.1 加速度干扰与城乡交错带行车安全  62-63
    4.1.1 速度变化特性与城乡交错带行车安全  62
    4.1.2 加速度评价参数  62-63
  4.2 城乡交错带行车加速度干扰模型  63-69
    4.2.1 不同道路线形的城乡交错带加速度干扰模型  64-65
    4.2.2 城乡交错带三向加速度干扰模型  65-69
  4.3 城乡交错带车辆行驶三向加速度实测与分析评价  69-80
    4.3.1 陀螺仪  69-71
    4.3.2 VG700AB 光纤陀螺仪及系统调试  71-72
    4.3.3 城乡交错带试验路段及可能速度  72-73
    4.3.4 加速度分析与比较评价  73-80
  4.4 小结  80-82
第5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行车速度波动模型与仿真评价  82-102
  5.1 概述  82-83
    5.1.1 仿真的基本思路  82
    5.1.2 仿真软件概况  82-83
  5.2 仿真基本流程  83-84
  5.3 城乡交错带仿真模型构建  84-89
    5.3.1 研究区域确定  84-85
    5.3.2 数据采集  85-87
    5.3.3 仿真模型构建  87-89
  5.4 仿真模型运行  89-90
  5.5 城乡交错带仿真分析与评价  90-101
    5.5.1 仿真分析  90
    5.5.2 城乡交错带道路近似流量下速度分析  90-91
    5.5.3 城乡交错带车辆速度分布分析  91-101
  5.6 小结  101-102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02-104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02
  6.2 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102-103
  6.3 研究展望  103-104
参考文献  104-110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110-112
致谢  112

相似论文

  1.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4.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6.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7. 江苏省秸秆资源评价与规模化能源利用发展研究,S38
  8. 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S682.11
  9. LNGF公司硼泥综合利用项目投资机会研究,F426.72
  10. 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景观建设研究,S731.2
  11. 阳城煤矿安全生产综合评价与安全投入优化,X936
  12.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13. 烤烟感官质量评价方法研究,S572
  14.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风险防范研究,F842.6
  15.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TU722
  16. 数字档案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G270.7
  17. 基于鲜活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物流商选择与激励,F326.6
  18. 生物化工行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满意度评价研究,F407.72;F224
  19. 矿山安全广告及对安全生产的促进研究,F713.8
  20.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甘肃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为例,S274
  21.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642.0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公路运输 >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 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