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作 者: 刘福森
导 师: 徐士鸣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制冷及低温工程
关键词: 汽车 废热 发生器负荷率 混合制冷
分类号: TB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传统汽车制冷系统均采用消耗发动机动力的压缩制冷方式,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回收利用汽车尾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来代替传统压缩制冷方式,可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由于单纯采用废热制冷不能满足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对空调冷负荷的需求,根据废热驱动的吸收制冷循环特点以及对汽车制冷系统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以汽车发动机废热和动力联合驱动的新型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以金龙大客为实例,计算了客车空调冷负荷,为30kW。选用R124/DMAC为制冷工质对,在设计工况(空气温度35℃,冷凝温度55℃,制冷剂蒸发温度3℃,制冷负荷30kW)下,对混合制冷分别采用吸收制冷和压缩制冷两种极端情况进行了热力计算。得出了两子循环系统内各热质交换设备的设计负荷及进出口参数,作为系统设备设计或选型依据。本文对不同车速下汽车发动机的尾气排放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综合性能系数和发生器负荷率的定义,分析了两种溶液泵控制策略下,在不同的发生器负荷率和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下,达到压缩机总耗功最小目标时,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工作特性、循环内各设备的负荷特性及运行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定工况下,当发生器负荷率为100%时,客车空调所需的冷负荷可以完全由吸收制冷子循环来提供,这时,混合制冷系统的综合性能系数达到最大,为14.85,由于这时的压缩机耗功为0,因此,混合制冷系统节省的发动机输出功率也是最大的,为7.89%的额定输出功率。当发生器负荷率降低时,吸收制冷子系统提供的制冷量不能够满足客车空调所需,不足的部分由压缩制冷子系统提供补充。另外,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对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直接风冷条件下,高温环境采用废热制冷效果较差。在100%的发生器负荷率下,环境温度从35℃升高到40℃时,吸收制冷子循环的制冷量约降一半。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其情况与升高时相反,吸收制冷子循环制冷量会随环境温度降低而增加。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9
  1.1 课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9-11
    1.1.1 引言  9
    1.1.2 传统汽车制冷方式及发动机工作特点  9-11
  1.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11-13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7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19
2 混合制冷系统概述  19-23
  2.1 汽车废热制冷的要求  19
  2.2 制冷工质的选用  19-21
  2.3 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  21-23
3 汽车尾气排放特性研究  23-30
  3.1 汽车发动机输出功率与汽车行驶速度的关系  23-26
    3.1.1 汽车的行驶阻力  23-25
    3.1.2 汽车各动力参数之间的关系  25-26
  3.2 汽车发动机排气参数的计算  26-28
  3.3 汽车行驶速度与发动机排气参数之间的关系  28-30
4. 汽车空调负荷计算及吸收、压缩两子系统的热力计算  30-43
  4.1 汽车冷负荷的计算  30-34
    4.1.1 理论计算法  30-33
    4.1.2 估算法  33-34
  4.2 设定工况下吸收、压缩两子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34-41
    4.2.1 系统参数的确定  34-37
    4.2.2 各设备热负荷的计算  37-41
  4.3 设定工况下吸收、压缩两子系统的计算结果  41-43
5 混合制冷系统的特性  43-58
  5.1 混合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43-44
    5.1.1 热力计算式  43-44
    5.1.2 综合性能系数  44
  5.2 设定工况下混合循环工作特性分析  44-50
    5.2.1 发生器负荷率的定义  44-45
    5.2.2 两种溶液泵控制策略下循环工作特性  45-50
  5.3 变工况下混合循环工作特性的分析  50-58
    5.3.1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循环热力计算  50-52
    5.3.2 环境温度对循环工作特性的影响  52-55
    5.3.3 汽车空调负荷的变化对循环工作特性的影响  55-58
结论  58-60
参考文献  60-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3-64
致谢  64-65

相似论文

  1.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综合测试技术研究,U469.72
  3.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U463.4
  4.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数据采集与高原适配技术探索研究,U469.7
  5. 功能性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开发,TS106.6
  6. 基于GPRS和GPS的汽车防盗系统设计,TN929.5
  7.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制度的比较研究,F426.471
  8.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轿车平顺性分析与改进,U461.4
  9. 中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F274
  10.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新能源汽车价值研究,F426.471
  11. 汽车关键部件故障的相关性分析,U472
  12. 一种新型的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与设计,U463.7
  13. 汽车碰撞事故再现与安全评价,U491.31
  14. 汽车面板零件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F273.2
  15. 应用于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的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仿真验证,U467.14
  16.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研究,F426.471
  17. 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F426.471
  18. 智能化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系统研究,U469.72
  19. 电动汽车产品定价问题研究,F407.471
  20. 皮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分析及优化设计,U464.13
  21. 基于Agent的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及仿真研究,F426.47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制冷工程 > 制冷技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