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医院污水处理优势功能菌筛选、强化及培养条件优化

作 者: 赵翠娟
导 师: 宋文军; 武震
学 校: 天津商业大学
专 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关键词: 医院污水 COD 氨氮 条件优化 工艺验证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医院污水特别是一些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属于高危险源、高生物污染的特殊污水,如果医院污水不能得到妥善处理,那么它不但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还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问题。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今社会各种疾病层出不穷,这也导致了医院污水的成分越来越复杂,给医院污水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此,目前医院污水处理问题已经是现代社会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获得高效处理医院污水的优势功能菌,并研究这些菌的降解COD和降解氨氮的能力,本课题从天津市海河医院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中取得污水样品,通过设定低温条件分离出了19株具有降解医院污水COD的菌种,用异养硝化培养基分离出61株降解污水中氨氮的菌种,再通过自制的试剂根据颜色反应初筛出32株去除氨氮的功能菌,在这过程中研发出一种高通量筛选功能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筛菌的时间,提高效率。最后依据它们对COD降解率的高低,复筛出3株具有高效降解医院污水COD的单菌株,他们对COD降解率分别高达91.37%、93.92%和91.26%。同样根据氨氮去除率、亚硝酸盐氮去除率的高低,复筛出4株高效降解医院污水中氨氮的功能菌,它们的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3.47%、94.69%、91.22%和91.25%,筛选出的这几株高效功能菌将会对今后医院污水处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碳源、碳氮比、pH值、温度和转速这几个因素对筛选出的5株高效功能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其中采用的碳源为醋酸钠、柠檬酸钠、葡萄糖、甘油、废糖蜜、甲醇、蔗糖;采用的碳氮比为15:1、10:1、4:1和1:1;采用的不同的pH值分别为5.0、6.0、7.0、8.0和9.0;不同的温度分别设定为20℃、25℃、30℃、35℃和40℃;不同的转速分别设定为80rpm、100rpm、120rpm、140rpm、160rpm和180rpm。结果得出适宜这5株高效功能菌生长的培养条件是碳源为废糖蜜、碳氮比为4:1、pH值为7.0~8.0、温度为25℃~30℃、转速为140rpm~160rpm。然后在这个最优的生长条件下,做出5株高效功能菌的生长曲线,得出5株高效功能菌的菌浓都达到107~109之间。为了探讨高效功能菌群在实际污水中的作用和在医院污水反应器启动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天津市海河医院的污水进行了工艺研究。将筛选出的高效功能菌混合投入到天津市海河医院的膜生物污水反应器中,进行污水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结果表明,采取多种高效功能菌共同投加的方式,进水COD浓度波动较大,平均值为110mg/L;出水COD浓度稳定在26.8mg/L以下,平均值为16.4mg/L。该高效功能菌群对COD的平均降解率达到85.1%,该系统的进水氨氮浓度在15.8~90.0mg/L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较大,其平均值为42.8mg/L,而出水氨氮浓度则较稳定,平均值为0.93mg/L,平均去除率高达97.9%,这样充分实现了污水处理反应器的快速启动。为了揭示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从膜生物反应器中取得污水样品,通过提取样品中的总DNA,以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的PCR扩增和16s rDNA可变区V3的扩增,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获得表征污水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电泳图谱,研究表明,筛选出的5株高效功能菌在污水的微生物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属于污水中的优势菌,因此本文筛选出高效功能菌群在医院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该菌群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污染物净化效能、加快了系统启动,强化了系统稳定性和耐负荷冲击能力,为医院污水的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前言  12-29
  1.1 医院污水概述  12-16
    1.1.1 国内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13-15
    1.1.2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5-16
  1.2 生物除碳技术研究概述  16-18
    1.2.1 化学需氧量(COD)的概述  16
    1.2.2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16-17
    1.2.3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方法的概述  17-18
    1.2.4 新型快速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方法的概述  18
  1.3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概述  18-27
    1.3.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概述  19-21
    1.3.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概述  21-27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内容  27-29
    1.4.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7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7-29
第二章 高效降解医院污水 COD 菌种的筛选  29-37
  2.1 前言  29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9-31
    2.2.1 样品  29
    2.2.2 培养基  29-30
    2.2.3 仪器与设备  30-31
  2.3 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31-32
    2.3.1 分离方法  31
    2.3.2 COD 浓度的测定方法  31
    2.3.3 COD 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31
    2.3.4 试验的技术路线  31-32
  2.4 实验步骤  32-33
    2.4.1 降解 COD 菌种的初筛  32
    2.4.2 降解 COD 菌种的富集  32
    2.4.3 降解 COD 菌种的复筛  32-33
    2.4.4 降解 COD 菌种的保存  33
  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37
    2.5.1 降解 COD 菌株的初筛  33
    2.5.2 降解 COD 菌株的摇瓶复筛  33-34
    2.5.3 高效降解 COD 功能菌的测序结果  34-37
第三章 去除医院污水氨氮菌种的高通量筛选  37-49
  3.1 前言  37
  3.2 试验器材  37-39
    3.2.1 样品来源  37-38
    3.2.2 培养基  38
    3.2.3 试剂  38
    3.2.4 仪器与设备  38-39
  3.3 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39-41
    3.3.1 分离方法  39-40
    3.3.2 高通量显色筛选  40
    3.3.3 各指标的检测方法  40
    3.3.4 氨氮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40
    3.3.5 试验技术路线  40-41
  3.4 实验步骤  41-42
    3.4.1 除氨氮菌种的高通量初筛  41
    3.4.2 除氨氮菌种的富集  41
    3.4.3 除氨氮菌种的复筛  41-42
    3.4.4 除氨氮菌种的保存  42
  3.5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47
    3.5.1 除氨氮菌种的初筛  42-44
    3.5.2 除氨氮菌种的摇瓶复筛  44-45
    3.5.3 高效除氨氮菌的测序结果  45-47
  3.6 本章小结  47-49
第四章 高效功能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49-57
  4.1 前言  49
  4.2 实验材料  49-50
    4.2.1 菌株  49
    4.2.2 培养基  49-50
  4.3 实验方法  50
    4.3.1 活菌计数法  50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0-56
    4.4.1 不同碳源对高效功能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50-51
    4.4.2 不同 C/N 对高效功能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51-52
    4.4.3 不同 pH 值对高效功能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52-53
    4.4.4 不同温度对高效功能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53-54
    4.4.5 不同转速对高效功能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54
    4.4.6 高效降解 COD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54-55
    4.4.7 高效降解污水中氨氮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55-56
  4.5 本章小结  56-57
第五章 工艺验证  57-65
  5.1 前言  57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7-60
    5.2.1 正交试验设计  57-58
    5.2.2 试验装置  58-59
    5.2.3 试验方法  59
    5.2.4 分析测试项目及所用方法  59
    5.2.5 DNA 的提取方法  59
    5.2.6 PCR 扩增  59
    5.2.7 PCR 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59-60
  5.3 实验结果  60-64
    5.3.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60-61
    5.3.2 菌群生长曲线的绘制  61-62
    5.3.3 COD 的降解效果  62
    5.3.4 氨氮的去除效果  62-63
    5.3.5 处理过程中复合菌群的动态分析  63-64
  5.4 本章小结  64-65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5-67
  6.1 降解医院污水中 COD 功能菌的筛选  65
  6.2 去除医院污水中氨氮功能菌的筛选  65
  6.3 医院污水中高效功能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65
  6.4 高效功能菌的工艺验证  65-66
  6.5 本实验的创新点  66
  6.6 本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展望  66-67
参考文献  67-73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73-74
致谢  74-75

相似论文

  1.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2. Pseudomonas sp.RT-1低温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纯化及基因的克隆表达,TQ925
  3.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4. 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对拟穴青蟹蜕壳的影响,S917.4
  5. 船厂管加工车间生产计划仿真,U673.2
  6. 六种水生植物对焦化废水中COD和氨氮修复作用的研究,X784
  7. 淡水养殖水体净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特性的研究,X703
  8. 广州某造纸厂污水中的COD与混凝剂性能和混凝方法之间关系的研究,X793
  9. 化纤中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的研究,X78
  10. 脉冲电絮凝处理三次采油污水技术研究,X741
  11. 芽孢杆菌新型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理化性质研究,Q78
  12. 中原油田基地污水处理厂废水中COD与TOC相关性研究,X832
  13. 剩余污泥高温强化生物水解酸化研究,X703
  14. 采用混凝—类Fenton氧化联合工艺预处理阿奇霉素废水的研究,X787
  15. 黄原酸盐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研究,X172
  16. 炼油废水采用MBBR和CAOT联合处理研究,X703
  17. 总磷与化学需氧量测定新方法研究,X832
  18. L-谷氨酰胺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TQ922
  19. COD收单业务建模及其电子商务应用,TP311.52
  20. 改性壳聚糖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P747
  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X797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