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境美德及其教育研究

作 者: 姚晓娜
导 师: 余玉花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美德 环境美德 道德教育
分类号: X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回应和面对的重要课题。开展环境道德的理论研究和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环境美德及其教育研究》是从“美德与自然”关系视角出发,研究人面向自然之美德的理论基础和道德教育实践。发挥榜样人物的道德示范作用是日常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先后涌现出索南达杰、梁从诫、张正祥、杨善洲等一大批道德模范人物。与海瑞、雷锋、焦裕禄、白求恩、黄继光等传统的道德模范人物不同,他们是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展现高尚道德品质的新型道德楷模。那么,对这种新型道德榜样人物的道德品质如何理解?道德哲学如何阐释他们的精神内涵?公众如何向他们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是开启本文思考并提出“环境美德及其教育”的研究初衷。本文的观点是,新型道德楷模人物体现的是一种新的道德品质,是人面向自然的美德,即环境美德。从实践中提出“环境美德及其教育”的研究命题后,本文围绕着“环境美德何以必要?”——“环境美德有何思想资源?”——“环境美德何以可能?”——“环境美德有何内容?”——“环境美德如何实践?”五个部分依次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环境美德何以必要?”环境美德不仅是实践之需,也是超越早期环境道德哲学理论困境的必要。早期环境道德哲学论证“人为什么要保护环境?”采用两条路径:一是以“自然”为逻辑起点,通过功利主义、自然权利、内在价值等为自然进行“道德赋值”来“抬升”自然道德地位;二是通过为人类制定环境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类行为。早期环境道德哲学在唤醒公众环境道德意识方面有理论贡献。但是,以“自然”为逻辑起点造成“人未到场”,为“提升”自然道德地位贬低人的道德作用,以“道德的自然”和“不道德的人”建构环境道德哲学存在理论困境。环境道德规范面临规范生成、规范效力、规范的普遍性与主体差异性等矛盾。超越困境的思路是从“自然”转向“人”,并且从人的内在道德需要角度论证需要“人面向自然的美德”,即环境美德。第二部分“环境美德有何思想资源?西方思想中,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自然”是“逻各斯”,是“道”。人的“德性”是自然之力,也是自然之道,“德性”与“自然”是内在地统一于人。仁慈主义思想认为动物有痛苦感知力,人对待动物仁慈或暴虐的行为最终有益/有害于人的道德,因此提倡善待动物并促进动物保护运动;深生态学提倡人在自然中大写的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中包含环境美德思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具有德性主义色彩,基本道德追求是以“天人合德”的理念贯穿于“厚德载物”、“仁民爱物”、“常善救物”、“民胞物与”、“万物皆有佛性”的“德物关系”中。第三部分“环境美德何以可能?”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需要面向自然,回应美德与自然的关系,其理论建构为环境美德论证提供理论基础。环境美德论证思路包括“德性与存在”统一思路和共同体主义思路。人是关系的存在,其中包含人在自然之中的生态存在,生态存在的德性体现为环境美德。共同体生活是人的自我、价值和德性养成的重要环境,生态共同体是与血缘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并存,将人与自然界包含在内的共同体,在生态共同体中的生活是体认和养成环境美德的基础。第四部分“环境美德有何内容?”德目是环境美德内容的体现,本文依循“伦理拓展主义”、“行为者受益”、“体现人的卓越”、“绿色人物品格提炼”四种思路探寻环境美德并尝试构建中国话语的环境美德德目体系。体系以“和”、“合”为最高价值追求为圆心,以“敬”、“诚”、“仁”、“俭”为四个基本德目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的德目形成一个同心圆德目体系。德目概念使用中国特色话语,内容解释则具有现代意义。第五部分“环境美德如何实践?”我国已开展的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公众知晓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了,而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自觉意愿却不高,原因在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重外在规范约束,轻内在道德激励,养成环境美德的教育未受到重视。环境美德的教育理念是将环境道德的养成置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动力下,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幸福感不强的原因,指出伤害自然的发展和幸福是片面的,是违背人内在精神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疏离的不完善的幸福。追求真正的幸福应该从德性的完善入手,激发人内在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需要,培育“尊重自然、物欲批判、担当责任、身体力行、自我实现”的环境美德,对待自然的“以德致福”来获得自我实现的幸福。在诸多教育实践路径中,重点提倡乡土教育和低碳生活教育。乡土教育重视地方性生态知识学习和培养对自然、乡土的情感;低碳生活提倡日常生活中合理消费,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培育具有环境美德的绿色道德人格。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2
导论  12-40
  一、问题的提出  12-16
  二、基本概念释义:环境美德  16-18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8-34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34-37
  五、论文基本框架  37-39
  六、创新与不足  39-40
第一章 环境美德的理论缘起  40-72
  第一节 环境伦理的理论困境  40-50
    一、以“自然”为逻辑起点  40-46
    二、以“规范”为理论目标  46-50
  第二节 美德伦理的自然观照  50-59
    一、环境美德的理论归属  50-52
    二、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  52-57
    三、美德伦理的自然向度  57-59
  第三节 环境美德的思想发轫  59-72
    一、“人到场”与环境美德  60-68
    二、环境规范与环境美德  68-72
第二章 环境美德的思想资源  72-112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德思想资源  72-85
    一、亚里士多德环境美德思想  72-77
    二、仁慈主义的环境美德思想  77-82
    三、深生态学的环境美德思想  82-8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环境美德思想  85-103
    一、天人合德的基本思路  85-92
    二、“德物关系”思想片断  92-10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环境美德资源  103-112
    一、现实的人之环境美德  105-107
    二、人的本质与环境美德  107-110
    三、完整的人之环境美德  110-112
第三章 环境美德的学理基础  112-138
  第一节 环境美德的生态存在之基  114-124
    一、美德与人的存在  114-120
    二、人存在的生态维度  120-123
    三、生态存在与环境美德  123-124
  第二节 环境美德的生态共同体背景  124-138
    一、共同体生活与美德养成  124-128
    二、共同体生态向度的拓展  128-131
    三、生态共同体与环境美德  131-138
第四章 环境美德的德目阐释  138-167
  第一节 环境美德德目探寻思路  138-147
    一、伦理拓展主义思路  138-142
    二、行为者受益思路  142-144
    三、实现人类卓越思路  144-145
    四、绿色人物品格思路  145-147
  第二节 环境美德德目体系构建  147-153
    一、赛德勒和温斯文的德目类型图  147-151
    二、中国话语的环境美德德目体系  151-153
  第三节 环境美德德目内容阐释  153-167
    一、环境美德德目之“敬”  153-157
    二、环境美德德目之“诚”  157-160
    三、环境美德德目之“仁”  160-164
    四、环境美德德目之“俭”  164-167
第五章 环境美德的教育实践  167-204
  第一节 环境道德教育理念  167-175
    一、“要我环保”:义务规制的环境道德教育  170-173
    二、“我要环保”:追求幸福的环境美德教育  173-175
  第二节 环境美德的绿色人格  175-192
    一、美德、人格与道德人格  176-179
    二、具有环境美德的绿色人格  179-192
  第三节 环境美德的培育路径  192-204
    一、地方性知识视角的乡土环境教育  193-199
    二、日常生活批判视角的低碳生活教育  199-204
结语  204-206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06-207
参考文献  207-216
后记  216

相似论文

  1.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2.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3.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4.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641
  5.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研究,G641
  6. 职场学习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G633.3
  8.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G711
  9.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论析,G41
  10. 网络游戏视域中的青少年德育创新,G41
  11. 西方道德教育历程的现代与后现代研究,B82
  12. 网络生活对中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G631
  13.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分析与对策,G633.2
  14. 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G641
  15.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G641
  16. 朝鲜族单亲留守家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G751
  17. 中职体育生道德教育研究,G711
  18. 两汉宗室教育研究,K234
  19.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渗透,G633.3
  20. 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G641
  21. 当代学校主体间性德育实施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