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球菌H-412油水两相体系脱硫动力学研究

作 者: 石立娜
导 师: 韩振为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工
关键词: 生物脱硫 红球菌 二苯并噻吩 动力学模型 产物抑制
分类号: TE6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国际社会对燃油中硫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传统催化加氢技术操作条件苛刻,成本高而且难以除去高沸点的杂环有机硫化物,生物脱硫技术则可有效脱除这些杂环含硫化合物,具有条件温和、操作成本低、选择性高等优点,是不断发展中的新型深度脱硫技术,在替代和补充传统脱硫工艺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本文以实验室筛选的能够通过“4S”途径进行脱硫代谢的红球菌H-412作为生物催化剂,二苯并噻吩(DBT)为含硫模型化合物,考察了红球菌H-412脱除正十六烷中有机硫的脱硫性能。在油相体积分数20%的条件下,相同浓度的生长细胞比休止细胞的脱硫效率高。对红球菌H-412生长细胞在油相体积分率分别为0%,5%,10%,20%的条件下进行了脱硫实验,细胞生长量随油相体积增加而减少,而DBT的消耗量及二羟基联苯(2-HBP)的生成量却随油相体积的增加而增大,无油相存在条件下的细胞生长量最大,但产物生成量最低。选择文献已有动力学模型对红球菌H-412脱硫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发现已有模型用于油水两相体系微生物脱硫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油水两相体系的特点,建立了红球菌H-412在油水两相体系中的脱硫动力学模型,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考虑了产物对于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而且考虑了对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的抑制作用。所建模型既适用于油水两相体系,也适用于单一水相体系。结果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红球菌H-412在油水两相体系中的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及产物生成的过程。根据所建新模型,本研究中的脱硫实验结果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文献综述  7-25
  1.1 石油中的硫元素  7-9
    1.1.1 石油中的硫元素  7
    1.1.2 石油脱硫的必要性  7-9
  1.2 石油脱硫技术  9-12
    1.2.1 传统脱硫方法  9
    1.2.2 深度脱硫技术  9-11
    1.2.3 生物脱硫  11-12
  1.3 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6
    1.3.1 专一性脱硫微生物  12-13
    1.3.2 微生物脱硫的机理研究  13-15
    1.3.3 微生物脱硫工艺和反应器的研究  15-16
  1.4 微生物脱硫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6-23
    1.4.1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研究  16-20
    1.4.2 生物脱硫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20-23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3-25
第二章 红球菌 H-412 脱硫实验  25-38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5-31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5-26
    2.1.2 实验培养基  26-27
    2.1.3 实验菌体制备  27
    2.1.4 菌体浓度检测方法  27-28
    2.1.5 DBT 和 2-HBP 浓度检测  28-30
    2.1.6 红球菌 H-412 在油水两相体系中的脱硫实验  30-31
  2.2 结果与讨论  31-36
    2.2.1 生长细胞与休止细胞脱硫对比  31-32
    2.2.2 不同 DBT 初始浓度的影响  32-33
    2.2.3 不同初始菌体浓度的影响  33
    2.2.4 不同油相体积比例的影响  33-34
    2.2.5 不同油相体积分率下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及产物生成曲线  34-36
  2.3 本章小结  36-38
第三章 红球菌 H-412 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  38-47
  3.1 红球菌 H-412 动力学模型选择  38-40
    3.1.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38-39
    3.1.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39
    3.1.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39-40
  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0
  3.3 结果与讨论  40-46
  3.4 本章小结  46-47
第四章 红球菌 H-412 油水两相体系脱硫动力学模型  47-59
  4.1 模型建立  47-51
    4.1.1 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  47
    4.1.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47-48
    4.1.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48
    4.1.4 油水两相体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8-51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1
  4.3 结果与讨论  51-58
    4.3.1 模型计算结果  51-56
    4.3.2 模型参数  56-57
    4.3.3 红球菌 H-412 脱硫反应动力学中的产物抑制作用  57-58
  4.4 本章小结  58-59
第五章 结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7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7-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月球车建模分析及滑转量估计研究,TP242
  2. 草莓果实采后腐烂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TS255.4
  3. 云南省玉溪污水厂A~2/O工艺脱氮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X703
  4. 两段式化能型沼气脱硫工艺研究,X703
  5. 高效节能氮化热处理炉关键技术的研究,TG155.1
  6. 中高速电梯曳引系统振动问题的研究,TU857
  7. 大倾角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TH222
  8. 江西省软件外包产业分析,F426.672
  9. 非均相催化臭氧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X787
  10. 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发酵工艺和分离纯化的研究,TQ927
  11. 基于复杂系统的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研究,F224
  12. 多金属氧酸盐反胶束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气氧化二苯并噻吩,TE624.9
  13. 大型带式输送机动力学建模与软件开发,TH222
  14. 三自由度机械臂的动态特性研究,TP242
  15. 新型催化裂化MIP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TE624.41
  16. 集群视角下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实证和仿真研究,F426.471;F224
  17. 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代谢途径研究,TE621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面源污染预测研究,X501
  19.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驶平顺性建模与分析研究,U469.65
  20. 人CYP2C19.1野生型和CYP2C19.2突变体蛋白体外表达模型的构建、活性表征及抑制剂研究,R373
  21. 超大型矿用自卸车全液压湿式制动系统特性研究,U463.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 石油炼制 > 炼油工艺过程 > 原油预处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