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FeFe]-氢化酶模拟活性中心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作 者: 李尧
导 师: 刘小明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有机化学
关键词: [FeFe]-氢化酶 [Fe2(CO)5]化合物 PEI 功能化聚合物 电化学
分类号: O63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通过将含[Fe2S2]的羰基铁模型化合物与枝状的聚乙烯亚胺(PEI)共价相连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化聚合物PEI-P-Fe2-A,-B,-C,-D和-E。并利用FTIR、NMR、TGA、SEM和循环伏安法等表征手段对功能化聚合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作为二级结构的枝状聚乙烯亚胺对[FeFe]-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催化质子还原制氢能力的影响。均采用由PPh3取代化合物1中一个CO制得的五羰基化合物2作为参照物。结果表明,制得的含有聚乙烯亚胺的功能化聚合物比仅含[FeFe]-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同时,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二铁模型单元催化质子还原峰电位相比于化合物2来说向正方向移动了约220mV。这些实验结果证明了二级结构中的碱性基团(如胺基)对含二铁模型化合物的功能化聚合物PEI-P-Fe2的形貌和性质有一定改善。同时,为了进一步探讨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否影响聚合物的催化效果,我们设计了含有不同分子量和官能团的聚合物PEI-P-Fe2-B’, PEI-P-Fe2-B’-2, PEI-P-Fe2-B-2以及聚合物PEI-(CH2)11-O-P-Fe2-B, HOOCCH2-PEI-P-Fe2。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并没有有效地改善催化质子还原过程。而聚合物PEI-(CH2)11-O-P-Fe2-B表现出很好的催化质子还原性质。这证明了引入不同官能团到聚合物中,使得空间结构的改变能够改进含二铁模型化合物功能化聚合物的质子催化能力。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1章 引言  8-28
  1.1 氢化酶的概述  8-10
  1.2 [FeFe]-氢化酶研究进展  10-28
    1.2.1 [FeFe]-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及其化学模拟的研究  10-12
    1.2.2 [FeFe]-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6
    1.2.3 [FeFe]-氢化酶活性中心催化质子还原的机理  26-28
第2章 实验操作  28-32
  2.1 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  28-30
    2.1.1 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28
    2.1.2 实验所使用的药品  28-30
  2.2 实验溶剂的处理  30-31
    2.2.1 无水无氧溶剂的处理  30-31
  2.3 一般实验操作  31-32
    2.3.1 热重测试  31
    2.3.2 ITO玻璃的预处理  31
    2.3.3 扫描电镜测试  31
    2.3.4 电化学分析  31-32
第3章 含[Fe_2S_2]的羰基铁模型化合物聚乙烯亚胺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电化学性质研究  32-56
  3.1 引言  32
  3.2 实验部分  32-37
    3.2.1 单体[Fe_2(μ-S)_2(CO)_6](1)的合成  32-33
    3.2.2 单体[Fe_2(μ-S)_2(CO)_5PPh_3](2)的合成  33
    3.2.3 聚合物[Fe_2(μ-S)_2(CO)_5(Ph_2P-PEI-A)](M_(PEI)=1800)(PEI-P-Fe_2-A)的合成  33-34
    3.2.4 聚合物[Fe_2(μ-S)_2(CO)_5(Ph_2P-PEI-B)](PEI-P-Fe_2-B)的合成  34-35
    3.2.5 聚合物[Fe_2(μ-S)_2(CO)_5(Ph_2P-PEI-C)](PEI-P-Fe_2-C)的合成  35-36
    3.2.6 聚合物[Fe_2(μ-S)_2(CO)_5(Ph_2P-PEI-D)])(PEI-P-Fe_2-D)的合成  36
    3.2.7 聚合物[Fe_2(μ-S)_2(CO)_5(Ph_2P-PEI-B)](PEI-P-Fe_2-E)的合成  36-37
  3.3 结果与讨论  37-54
    3.3.1 含[Fe_2S_2]的羰基铁模型化合物的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37-39
    3.3.2 聚合物的表征  39-46
    3.3.3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46-54
  3.4 总结  54-56
第4章 不同分子量和官能团修饰的聚乙烯亚胺对含[Fe_2S_2]的羰基铁功能聚合物的影响  56-74
  4.1 引言  56
  4.2 实验部分  56-60
    4.2.1 单体[Fe_2(μ-S_2C_2H_4)(CO)_6](3)的合成  56
    4.2.2 单体[Fe_2(μ-S_2C_2H_4)(CO)_5PPh_3](4)的合成  56-57
    4.2.3 聚合物[Fe_2(μ-S)_2(CO)_5(Ph_2P-PEI-B')](M_(PEI)=600)(PEI-P-Fe_2-B')的合成  57-58
    4.2.4 聚合物[Fe_2(μ-S_2C_2H_4)(CO)_5(Ph_2P-PEI-B')] (M_(PEI)=600)(PEI-P-Fe_2-B'-2)的合成  58
    4.2.5 聚合物[Fe_2(μ-S_2C_2H_4)(CO)_5(Ph_2P-PEI-B)] (M_(PEI)=1800)(PEI-P-Fe_2-B-2)的合成  58-59
    4.2.6 聚合物[Fe_2(μ-S)_2(CO)_5(PPh_2-O-(CH_2)_(11)-PEI-B)] (M_(PEI)-1800)PEI-(CH_2)_(11)-O-P-Fe_2-B的合成  59
    4.2.7 聚合物[Fe_2(μ-S)_2(CO)_5(PPh_2-PEI-CH_2-COOH)] (M_(PEI)=1800)HOOCCH_2-PEI-P-Fe_2的合成  59-60
  4.3 结果与讨论  60-72
    4.3.1 单体的制备  60-61
    4.3.2 聚合物的制备  61-63
    4.3.3 聚合物的表征  63-66
    4.3.4 聚合物的电化学研究  66-72
  4.4 结论  72-74
致谢  74-75
参考文献  75-82
附录  82-8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6

相似论文

  1. 碳泡沫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O613.71
  2. LSGM电解质薄膜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1.4
  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研究和应用,R532.21
  4. 三种杂环双席夫碱的光谱与电化学行为及分析应用,O626
  5. CopC、BSA与Cu(Ⅱ)、Cu(Ⅰ)、Cd(Ⅱ)、Ag(Ⅰ)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O646
  6. 导电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与应用研究,O633.21
  7. 氨基酸金属离子复合膜化学修饰传感器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研究,S481.8
  8. L-半胱氨酸组装膜的电化学研究,O646
  9. PtRh/Pt5/C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乙醇电催化氧化的研究,TM911.4
  10. (BEDT-TTF)(FeBr4)晶体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O73
  11. 碳负载碳化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O614.613
  12. 九十六通道电化学仪设计研究,TH832
  13. 石墨烯的电化学方法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O613.71
  14. 基于富硫杂环共轭体系分子的设计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O641.4
  15. 聚乙烯亚胺及其衍生物和纳米颗粒对PCR优化作用机制研究,TB383.1
  16. 石墨烯复合光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TB383.1
  17.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奶粉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TS252.7;R155.57
  18.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微生物腐蚀研究,TU831.4
  19. 空间环境条件下绝缘材料聚醚酰亚胺(PEI)绝缘电阻模型研究,TM21
  20.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装置研制及活性氧检测研究,O657.1
  21. 二维有序二氧化硅球腔阵列电极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O613.72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 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化学 > 高聚物的化学性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