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

作 者: 万增奎
导 师: 杨韶刚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德育学
关键词: 道德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道德自我 道德动机 道德认同
分类号: B82-0523.1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27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时至今日,有关道德自我的探索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在现代研究领域更为引入注目。在多元社会中如何研究道德?研究自我同一性在道德心理学与道德领域中具有什么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就把自我同一性引入道德领域。道德同一性,即道德自我同一性,或称道德自我认同感。在概念上道德同一性是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作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道德同一性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一种特殊的经验自我,涉及到个体对“我是什么人?我愿意成为什么人?”的定位。研究道德同一性对今天人类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使自己成为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道德同一性的研究,获得了有关道德同一性的重要发现,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整个论文分为四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提出当代道德同一性的时代背景,并系统地梳理了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脉络。论文首先指出了当代青少年存在着道德自我认同和道德社会认同两重危机。在研究脉络上,分析了道德同一性的思想来源,以及哈特和尤尼斯等人的道德同一性思想。在相关理论上,文章对多学科的道德人格同一性作了理论回溯与分析,对道德自我与道德动机的研究作了阐述。论文第二部分系统阐明了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以及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背景。首先探索了传统道德自我理论的发展轨迹,接着分析了布雷西的道德自我发展模型,认为道德同一性是由自我同一性、道德责任判断和自我一致性组成。论文第三部分为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首先在机制上分析了国外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形成模型,基于这个模型,阐发了道德同一性内、外环境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根据机制分析进行实证上的验证分析。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国外青少年道德同一性进行问卷修订,从统计结果看,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接着对目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趋势作了探讨,认为青少年具有较为积极的道德自我同一性,其内在的道德自我比外显的道德自我要好。第三,在机制上作了几种重要的影响源分析,如家庭教养方式、自尊、自我和谐、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从模型上看,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最大,其次为教养方式、自尊,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在实证上还对青少年献血者的道德同一性和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作了实证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青少年献血者比普通青少年在道德同一性得分上要高。论文第四部分是有关道德同一性的建构。文章提出了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和社会建构观,指出了从道德理解、道德认同、道德信奉的建构路径,同时也阐明了社会服务学习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作用。在教育上提出了在今天如何为青少年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型和道德信仰教育的路径建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0
英文摘要  10-12
第1章 前言  12-40
  第1节 时代背景: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  12-16
    一、认同的两个向度  12-13
    二、自我认同与深层危机  13-15
    三、社会认同与表层危机  15-16
  第2节 理论背景: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论思考  16-20
    一、人的本体属性:人性的占有  16-18
    二、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观  18-20
  第3节 选题缘由、意义、方法  20-26
    一、选题缘由  20-22
    二、研究意义  22-23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23-25
    四、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创新之处  25
    五、本研究的假设  25-26
  第4节 国内外道德同一性研究现状  26-31
    一、道德同一性思想来源  26-28
    二、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28-31
    三、国内研究现状  31
  第5节 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与质疑  31-40
    一、哈特的道德同一性思想  31-35
    二、尤尼斯等人的研究  35-36
    三、道德同一性的研究存疑  36-40
第2章 道德同一性的理论回溯与展望  40-56
  第1节 道德同一性思想的理论探源  40-45
    一、哲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40-42
    二、伦理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42-43
    三、社会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43-45
  第2节 道德自我研究的回顾  45-49
    一、西方道德自我的研究  45-47
    二、国内道德自我的研究  47-48
    三、有关道德信仰、良心的发展研究  48-49
  第3节 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视角  49-56
    一、传统道德动机观的理论与实证思考  50-53
    二、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整合观  53-54
    三、简要启示  54-56
第3章 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  56-69
  第1节 同一性的考察与道德同一性  56-62
    一、“同一性”的考察  56-57
    二、“道德自我”的考察  57-59
    三、道德同一性涵义  59-62
  第2节 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  62-64
    一、自我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62
    二、社会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62-63
    三、良心与道德同一性  63-64
  第3节 道德同一性的结构  64-65
    一、自我同一性  64
    二、道德责任判断  64-65
    三、自我一致性  65
  第4节 道德同一性表现成分  65-69
    一、道德同一性的两个维度  65-66
    二、道德同一性表现形式  66-69
第4章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69-86
  第1节 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  69-72
    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69-70
    二、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  70-72
  第2节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72-86
    一、来自文化心理学的思考  72-75
    二、来自传统道德自我发展理论的思考  75-79
    三、布雷西的道德同一性  79-82
    四、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  82-86
第5章 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86-102
  第1节 影响道德同一性形成的模型  87-88
    一、哈特的模型  87-88
    二、模型的启发  88
  第2节 内环境的影响  88-92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88-90
    二、人格与自尊的影响  90-92
    三、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92
  第3节 外环境的影响  92-102
    一、社会机构与背景  92-95
    二、道德同一性的重要过渡客体  95-100
    三、道德机会的影响  100-102
第6章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102-143
  第1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问卷修订  102-109
    一、关于道德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102-103
    二、对象与方法  103-104
    三、结果分析  104-108
    四、小结  108-109
  第2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特点  109-116
    一、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趋势  109-110
    二、道德同一性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110-111
    三、父母文化与父母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111-115
    四、结论  115-116
  第3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16-143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116-126
    二、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126-130
    三、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130-135
    四、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135-138
    五、研究结论  138-143
第7章 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143-153
  第1节 基于青少年献血者的榜样研究  143-146
    一、对象与方法  143
    二、结果分析  143-145
    三、关于献血的访谈  145-146
    四、结论  146
  第2节 基于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的分析  146-153
    一、问题的提出  146-147
    二、研究设计  147
    三、结果与讨论  147-151
    四、结果启示  151-153
第8章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与培育  153-170
  第1节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  153-163
    一、建构主义的观点  153-155
    二、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  155-159
    三、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建构观  159-163
  第2节 “社会服务学习”:道德同一性的行动研究  163-166
    一、“社会服务学习”的理论渊源与含义  163-164
    二、“社会服务学习”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启示  164-166
  第3节 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德育路径选择  166-170
    一、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  166-167
    二、自我同一性的辅导  167-168
    三、提供道德上的指南针  168-169
    四、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型  169-170
结语  170-173
参考文献  173-184
附录  184-195
后记  195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2. 大学生亲子依恋、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B844.2
  3. 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B844.2
  4.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B844.2
  5. 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6. 羞耻与内疚的认知评价过程研究,B842.1
  7. 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G641
  8. 唐君毅生死观研究,B26
  9. 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吉普斯》中吉普斯的心理嬗变,I561
  10. 大学生自我同一状态与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B844.2
  11. 道德同一性和敏感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B82
  1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同一性研究,D412.62
  13. 盖伦·斯特劳森论自我,B089
  14. 武士道论考,K313
  15. 大学生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与焦虑、抑郁关系研究,B844.2
  16. 农民道德素质提升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研究,D422.62
  17. 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自我呈现技巧与大学生社交网站受欢迎程度的关系研究,B844.2
  18. 工读学校学生依恋及其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G765
  19.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G641
  2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B844.2
  21. 地狱 炼狱 天堂,I51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 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 道德与社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