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

作 者: 李淑娣
导 师: 温磊
学 校: 华北电力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分类号: G7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21世纪我国要在国际社会上占有一定地位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而高校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高职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校肩负的是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和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与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目前针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建立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公平公正的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普通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而再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高职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和评价的必要性,接着又阐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包括创新环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操作能力等,然后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并设计了一套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为综合评价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可行的方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1章 绪论  9-14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0-13
    1.2.1 国外创新教育  10-12
    1.2.2 国内创新教育  12
    1.2.3 创新能力评价现状  12-13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4
第2章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4-20
  2.1 创新能力的内涵  14
  2.2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评价的现状  14
  2.3 高职学生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14-15
  2.4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必要性  15-17
  2.5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7-19
  2.6 本章小结  19-20
第3章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20-31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20-21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21-27
    3.2.1 德尔菲法  21-22
    3.2.2 层次分析法  22-27
  3.3 模糊综合评价  27-29
    3.3.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27
    3.3.2 确定评价等级论域  27
    3.3.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27-28
    3.3.4 确定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  28
    3.3.5 模糊合成  28
    3.3.6 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28
    3.3.7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28-29
  3.4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29-30
  3.5 本章小结  30-31
第4章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31-43
  4.1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33
    4.1.1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32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32-33
  4.2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实例  33-42
    4.2.1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7
    4.2.2 数据处理  37
    4.2.3 建立评价模型  37-38
    4.2.4 综合评价实例  38-42
  4.3 本章小结  42-43
第5章 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43-47
  5.1 改善创新环境  43
    5.1.1 转变教育理念  43
    5.1.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43
    5.1.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3
  5.2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3-44
  5.3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4-45
  5.4 加强创新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5-46
    5.4.1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45
    5.4.2 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  45
    5.4.3 在课外组织各个专业方向的兴趣小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45-46
  5.5 本章小结  46-47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47-48
  6.1 论文的创新点及结论  47
  6.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7-48
参考文献  48-5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50-51
致谢  51-52
作者简介  52-53
详细摘要  53-66

相似论文

  1.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2.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3.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7.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G711
  8.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9.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10.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1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S344
  12. 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G633.8
  13. 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景观建设研究,S731.2
  14.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研究,G258.6
  15. 阳城煤矿安全生产综合评价与安全投入优化,X936
  16. 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C964.2
  17. 内隐学习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G807.4
  18.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19. 烤烟感官质量评价方法研究,S572
  20.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风险防范研究,F842.6
  21. 我国基础教育品牌培育研究,G639.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