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

作 者: 甘玲
导 师: 曹顺庆;傅勇林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学 语言学 阐释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1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选题内容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操作层面的语言学阐释。本论文选取古典诗歌的创作规则——诗法作为切入角度。历代诗话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包括了对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歌写作背景的记录,对诗歌文本的鉴赏,还研究诗歌创作理论和方法,这集中体现在对诗法的总结中。诗法是对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方法、形式变化的技巧和诗意实现的途径等操作技巧和手段的总结,具体表现为诗格、诗式和散见诗话中的各种规则。诗法因为具有很强的形而下工具性而不为研究者重视,但是它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础的操作层面,与形而上的感悟层面紧紧相联。揭示诗学操作层面的深层内涵和作用机理,还原古代诗学的真实面目,才能将之运用到现代诗学中成为我们民族的诗学话语。本论文应用现代的语言阐释模式来完成诗学形而下操作层面的阐释,以达到将中国诗学转化成世界共同诗学财富的目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字法篇、句法篇、章法篇、声律篇和总论。其中前四章是平行的关系,以古典诗歌字、句、篇章、声律四大语言要素作为为研究的不同层次与章节安排的标准。结语是在前四章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与升华。第一章字法篇讨论古代诗学操作层面的字法规则。字法主管“字”的运用,字法的建立是句法、篇法、声律等规则成立的理论前提,是诗歌操作规则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首先对字法操作规则的功能上解读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于“变化”。接着本章讨论字法规则的诗学功能实现途径或是实现手段——“练字”和“诗眼”。把练字看作是诗歌的话语生成过程,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中话语的生成模型来分析作用的原理。运用结构语义学语义轴及义素特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炼字的具体操作过程,观察确定诗眼采用的标准。分析的结果表明:“练字”超越了普通语言约束,而表现出一种更为空灵和跳跃的诗性。具体运用到文本中,练字以形成诗歌文字肌质关系的方式来构成错综变化的篇章,呈现诗性。最后还着重讨论虚词对于诗性表达的作用。第二章句法篇,立足于古典诗歌句子和普通语言中句子的差异来切入,把语序、省略和停顿律节奏作为句法篇的主要内容。停顿律是古典诗歌句子的首要规律和唯一划分标准,代表语义表达和人体发声规律对句长的共同选择作用,和对句内音节结构以及节奏的限制。变序主要采用拆分、颠倒、错置等手法,从改变句子正常的语序着力,来提高语言对情感的表现力,表现诗歌的独特诗性。省略是另一种诗的手段,是提高句子意象密集度的手段,它能降低句子的正常表义功能,推动纯诗化的发展。句法是古典诗歌诗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以情感的表达为主要目标。诗歌句法的这三大部分正是是古典诗歌在去散文化过程中采用的重要操作手段。第三章章法篇。篇章是诗歌的最大语法单位,本章从古典诗歌的基本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开始分析古典诗歌在篇章组织中采用的原则和方法,从中发现“意脉”从篇章的材料秩序安排和衔接中获得生命,是所有原则和方法贯彻的目的。主题是篇章的最高统帅,在古典诗歌中却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变数,有主、副和明、暗的分化。古典诗歌的章法把古典诗歌篇章塑造成紧凑、婉转而且深沉的形式。第四章声律篇。本章从声律中声调、声母和韵母三部分的规则来说明声律对于古典诗歌诗性的贡献。其中声调律是主要的规律,通过对平仄与四声的调控来实现和谐的语音效果。押韵作用于韵脚的韵母来形成整饬的篇章,其中换韵还配合着诗歌意义来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双声、叠韵充分利用相同语音因素的叠加,形成音型团块性的特点,突出语音的魅力。总论是对前面四章的升华,将操作规则在前面几章中呈现出来的作用特点加以总结,从“气”、“韵”、“情”三个话语着手观察诗歌的操作层面与形而上感悟层面的联系和相互的作用。最后描绘出诗歌操作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成方式。本论文的创新性在于首次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对古典诗歌的创作理论系统——诗法进行共时性的研究,从跨学科平行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学重新阐释,解读其中操作规则的内涵、作用原理和功能,建立中国古代诗学的元语言系统,打通操作层面与感悟层面的现实联系。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为古典诗歌创作提供了诗学技术性操作的可能性,从实证角度证明了中国古代诗学诗性起源。元语言系统的建立,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真实历史还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且挖掘出中国古代诗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因为操作层面和感悟层面的打通,中国古代诗学摆脱了神秘的个体经验性,而成为一种普遍的诗学理论从而可以更广泛地被全世界接受,实际上论证了中西诗学平等对话的可行性。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2
前言  12-24
第一章 字法篇  24-72
  第一节 字法操作规则——“变化”之言说  25-36
    1. 字法操作规则详述  25-34
    2. 字法规则的功能解读:变化  34-36
  第二节 练字·诗眼——诗性的实现模式  36-51
    1. 练字  36-37
    2. 诗眼的确定  37-40
    3. 练字和诗眼的诗学模式  40-47
    4. 古典诗歌的练字是语言的超越  47-51
  第三节 用字与诗歌的肌质  51-61
    1. 诗歌“肌质关系”是“诗性”的内涵  51-53
    2. 诗歌肌质关系的生成  53-60
    3. 字法构成诗歌的肌质力场  60-61
  第四节 古典诗歌中的虚字  61-72
    1. 虚字的语言学意义  61-63
    2. 虚词的诗学作用  63-72
第二章 句法篇  72-104
  第一节 古典诗歌句法新说——停顿律  73-83
    1. 古典诗歌的句子划分  73-75
    2. 停顿律——古典诗歌句子的首要规律  75-83
  第二节 诗歌句子的变序  83-95
    1. 古典诗歌句子的语序  83-85
    2. 古典诗歌句子变序法  85-93
    3. 变序与情感表达  93-95
  第三节 省略——从非诗到纯诗  95-104
    1. 省略与篇章  95-97
    2. 古典诗歌句子中的省略  97-101
    3. 省略的诗学作用  101-104
第三章 章法篇  104-167
  第一节 起承转合——古典诗歌章法的基本结构  106-121
    1. 诗歌的章法  106-108
    2. 古典诗歌中的章法呈现  108-111
    3.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111-120
    4.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的理想章法结构  120-121
  第二节 意脉——古典诗歌的章法统领  121-138
    1. 意脉概念的内涵  121-122
    2. 意脉的要素:秩序  122-126
    3. 意脉的生命:衔接  126-134
    4. 意脉贵藏  134-138
  第三节 主题——诗歌篇章的灵魂  138-154
    1. 主题是诗歌篇章的灵魂  138-139
    2. 主题的实现途径  139-148
    3. 主题的分化与诗歌的表情  148-154
  第四节 变化——篇章的生命力  154-167
    1. 变化的诗歌篇章  154-156
    2. 诗歌变化的手法  156-165
    3. 变化的篇章作用与地位  165-167
第四章 声律篇  167-203
  第一节 古典诗歌的声调律——异音相从的和声  169-186
    1. 声调律的语音原理  169-179
    2. 声调律的诗学运用  179-184
    3. 诗歌平仄声调的哲学精神  184-186
  第二节 押韵——同声之应  186-196
    1. 押韵  186-191
    2. 转韵  191-196
  第三节 双声叠韵——音型聚合  196-203
    1. 双声和叠韵的语音学原理  197-200
    2. 音型聚合的诗学作用  200-203
结语  203-222
  第一节 传统诗学批评话语的技术操作性  203-217
    1. “气”话语的技术性操作  204-209
    2. “韵”话语的操作机理  209-212
    3. 古典诗歌中“情”的可操作性  212-217
  第二节 诗学空间中的古典诗歌操作层面  217-222
    1. 古典诗歌操作系统的层级性  217-220
    2. 古典诗歌操作系统的二元论精神  220-222
参考文献  222-229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229-231
后记  231

相似论文

  1.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2.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3. 地方性知识研究,N02
  4. 从及物性角度批评性分析奥巴马访华的报道,H315
  5. 论标记视角下的风格传递-The Great Gatsby两种译本个案研究,H059
  6. 语言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H0-05
  7. 中日社评文章的衔接对比,H36
  8.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德语词义变迁研究,H33
  9. 英汉翻译中翻译方法的思考,H315.9
  10. 基于语料库的英国媒体关于中国制造报道的话语分析,H315
  11. 刘师培与章太炎“中国人种西来说”再探,K25
  12. 汉语“比”字句与印尼语“lebih...dari(pada)”结构对比研究,H631.2
  13.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I046
  14. 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Polysemic Simple Present Tense,H314
  15. 基于关联理论的隐喻阐释和隐喻翻译研究,H05
  16. 俄英汉动词对比研究,H042
  17.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I045
  18. 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H109.4
  19. 阮籍《咏怀诗》研究,I207.22
  20. 元杂剧以诗为媒现象考论,I207.3
  21. 以意逆志与客体批评,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