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作 者: 黄福玉
导 师: 冯玉强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组织记忆 岗位知识 岗位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共享 知识表示
分类号: 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当今这个新经济时代中,知识已经成了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与此同时,拥有独特知识的员工也出现了更高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知识流失及经济损失的风险。这使得企业开始关注组织记忆,并寻求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来提高组织记忆应用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知识创新提升组织记忆、减少知识流失。但是,目前知识管理系统在实施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组织层面的知识组织方式弱化了组织记忆与企业业务的联系,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策略远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理论和方法上基本延续着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从而造成了知识管理项目的高失败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方式,即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紧密围绕知识员工的岗位工作,增加与业务内容联系更加紧密的岗位做为知识组织的基本单元,改变以往从组织层面单一进行知识组织的方式,并从理论架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三个方面来系统地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方法体系,可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具体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法。首先,文章使用岗位知识门模型分析出了岗位对组织记忆的特殊入口作用,又通过对岗位知识的界定和分类,识别出了每类知识的特征和管理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并设计了这种系统的内容框架,完成了课题的总体理论架构。接着,在系统分析方面,根据知识类型广泛及非结构化程度高、知识流程复杂的特点,设计了岗位组织结构图、知识结构图、岗位知识分布图和岗位知识流程图四类模型,从组织结构、知识结构、知识组织和知识流程四个角度来建立岗位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给出了一套针对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然后,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知识存储表示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岗位知识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为不同的知识类型找到了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完成了系统设计对知识表示的需求。其中详细研究了两种知识表示方法,即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表示方法和基于混沌模糊逻辑的知识表示方法。前者使用关系数据库存储产生式规则,能够用于快速实现低成本的智能系统,论文在建立产生式规则建立关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例详细说明了使用关系表来实现规则知识表示的过程,并结合知识管理系统常用的Lotus Domino环境给出了实现推理过程的代码。后者基于作者提出的混沌模糊逻辑理论,能够实现对复杂的、模糊的管理决策知识进行表示。再者,组织记忆的提高主要通过知识共享来完成,需要一些管理策略的辅助,而不是将这些管理逻辑全部纳入到流程中,这也是岗位知识管理系统不同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地方。为了促进岗位知识的共享,论文通过建立岗位知识与组织记忆的转化模型,分析出了岗位知识向组织记忆转化的两个动因,即主观的行为因素和客观的企业设施,从而提出了从管理政策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促进岗位知识共享与转化的策略。在管理政策方面,将委托代理理论引入知识员工与组织记忆的关系中,以此为依据,为岗位知识向组织记忆的共享和转化设计了一套包括监督策略、签订合约、实施激励和组织文化等方法的策略。在信息技术方面,重点论述了建设知识网络(NoPs)方法。这些策略由于具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和组织理论、学习理论、行为理论及信息技术等的支撑,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最后,对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设计,提出了一个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组建这种系统,其中对最能体现这种系统功能特点的岗位Portal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该层次模型综合了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优点,丰富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岗位Portal的方案能够确保实现面向组织记忆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和任务,企业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快速开发自己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软件。与前面的内容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理论,对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20
第1章 绪论  20-43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26
    1.1.1 课题背景  20-22
    1.1.2 问题的提出  22-2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6-27
  1.3 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7-36
    1.3.1 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7-32
    1.3.2 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32-35
    1.3.3 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  35-36
  1.4 其它相关理论的研究情况  36-39
    1.4.1 组织记忆的主要观点及研究现状  36-37
    1.4.2 岗位管理的内容及研究现状分析  37-39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39-40
    1.5.1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39-40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40
  1.6 论文的结构  40-43
第2章 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架构  43-59
  2.1 岗位及其与组织记忆的关系  43-47
    2.1.1 岗位的含义  43-44
    2.1.2 岗位和员工、部门的关系(岗位的外延)  44-46
    2.1.3 岗位与组织记忆的知识门模型  46-47
  2.2 岗位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47-52
    2.2.1 岗位知识的定义  47
    2.2.2 岗位知识的分类及特征分析  47-51
    2.2.3 岗位知识的特点  51
    2.2.4 岗位知识管理关键点  51-52
    2.2.5 岗位知识分类的意义  52
  2.3 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提出  52-55
    2.3.1 对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  53
    2.3.2 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特点分析  53-54
    2.3.3 岗位知识管理系统对组织记忆的作用  54-55
  2.4 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框架  55-57
    2.4.1 理论基础  55-56
    2.4.2 系统分析  56-57
    2.4.3 系统设计  57
  2.5 本章小结  57-59
第3章 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及体系  59-76
  3.1 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体系设计  59-62
    3.1.1 知识管理系统的独特属性分析  59-60
    3.1.2 建模方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60-61
    3.1.3 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体系  61-62
  3.2 岗位组织结构图的设计和建立过程  62-67
    3.2.1 岗位分析的过程  62-64
    3.2.2 岗位组织结构图的构建方法简述  64
    3.2.3 岗位组织结构图中的组件  64-65
    3.2.4 岗位组织结构图示例  65-67
  3.3 岗位知识结构图的设计和建立过程  67-69
    3.3.1 岗位知识结构图简要说明  67
    3.3.2 岗位知识结构图(树)的组件  67-68
    3.3.3 知识结构图构建过程  68-69
  3.4 岗位知识分布图(矩阵)的设计和建立过程  69-71
    3.4.1 岗位知识分布图构建方法概述  69-70
    3.4.2 岗位知识分布图中的组件  70
    3.4.3 岗位知识分布图的建立过程  70-71
  3.5 岗位知识流程图构建方法和建立过程  71-74
    3.5.1 岗位知识流程图构建方法  71-72
    3.5.2 eEPC建模方法  72-73
    3.5.3 岗位知识流程图构建过程  73-74
  3.6 本章小结  74-76
第4章 岗位知识的表示方法  76-100
  4.1 岗位知识的知识表示  76-79
    4.1.1 岗位知识的知识表示方法分析  76-77
    4.1.2 岗位描述型知识的知识表示  77
    4.1.3 岗位流程型知识的知识表示  77
    4.1.4 岗位技能型知识的知识表示  77-78
    4.1.5 应用型岗位知识的知识表示  78-79
  4.2 基于关系模型的岗位应用型知识表示方法  79-88
    4.2.1 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表示方法的原理  79-80
    4.2.2 关系模型及关系表的建立  80-82
    4.2.3 岗位应用型知识关系表的建立实例  82-85
    4.2.4 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推理方法  85-86
    4.2.5 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推理方法的具体实现方法  86
    4.2.6 对基于关系模型的岗位应用型知识表示方法的评价  86-88
  4.3 基于混沌模糊逻辑的知识表示方法  88-98
    4.3.1 Zadeh的模糊逻辑的不足  88-90
    4.3.2 对Zadeh模糊逻辑的扩展——混沌模糊逻辑  90-91
    4.3.3 混沌模糊逻辑的数学表达及运算  91-95
    4.3.4 基于混沌模糊逻辑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步骤  95-96
    4.3.5 基于混沌模糊逻辑的推理过程  96-97
    4.3.6 对该方法的评价  97-98
  4.4 本章小结  98-100
第5章 基于岗位知识转化动因的岗位知识共享与转化策略  100-115
  5.1 岗位知识与组织记忆的转化模型  100-104
    5.1.1 Nonaka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和不足  100-101
    5.1.2 岗位知识与组织记忆转化与共享模型——对Nonaka的SECI模型的修正和改进  101-103
    5.1.3 促进岗位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岗位知识转化动因分析  103
    5.1.4 基于岗位知识转化动因的知识转化和共享的策略集  103-104
  5.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岗位知识共享与转化策略  104-107
    5.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和委托代理关系确定的原则  104-106
    5.2.2 知识员工与组织记忆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确认  106-107
    5.2.3 知识员工与组织记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107
  5.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岗位知识共享和转化策略  107-110
    5.3.1 监督代理人的行为  107-108
    5.3.2 签订基于代理人行为和结果的合约  108
    5.3.3 有效的激励  108-110
    5.3.4 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110
  5.4 建设知识网络  110-114
    5.4.1 什么是知识网络(Nops)  110-111
    5.4.2 NoPs对知识共享和转化的作用  111-112
    5.4.3 NoPs的建设方法  112-113
    5.4.4 一个知识网络的案例——西门子的“分享网”  113-114
  5.5 本章小结  114-115
第6章 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115-132
  6.1 系统总体设计  115-118
    6.1.1 系统设计目标分析  115-116
    6.1.2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116
    6.1.3 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  116-118
  6.2 岗位Potal的设计(表示层)  118-125
    6.2.1 Potal技术特点  118-120
    6.2.2 岗位Portal的定义及功能分析  120-121
    6.2.3 岗位Portal的设计  121-124
    6.2.4 Portal产品的选择  124-125
  6.3 应用层  125-129
    6.3.1 知识管理工具系统  126-129
    6.3.2 知识应用系统  129
    6.3.3 业务系统  129
  6.4 基础设施层  129-130
  6.5 存储库层  130-131
    6.5.1 文档数据库  130
    6.5.2 XML数据库  130-131
  6.6 本章小结  131-132
结论  132-134
参考文献  134-144
附录  144-15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50-152
致谢  152-153
个人简历  153

相似论文

  1. 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描述语言研究,Q78
  2.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3. 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知识共享问题博弈分析,F274;F425
  4. CBR-RBR模式在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库中的应用,U215.8
  5.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6. 面向隐私保护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TP311.13
  7. 基于本体打印机普适人机交互系统研究与设计,TP11
  8. 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F224.32
  9. 变革型领导、团队心理安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F224
  10. HPWS、知识共享、组织学习氛围对员工绩效的影响,F272
  11. CAS理论下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F224
  12. 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共享系统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
  13. 基于团队协作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14. 团队知识共享与工业设计绩效关系研究,F272.92
  15. 长沙师范学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G659.2
  16. 基于Wiki的高校师生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G647
  17. 基于知识服务的船舶动力系统远程诊断中心的设计与开发,TP277
  18. MAS中Agent的知识表示与推理,TP18
  19. 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TP391.6
  20. 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研究,F270
  21. 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及其故障诊断研究,TD421.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