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丹参酮Ⅱ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化机制的研究

作 者: 伍学强
导 师: 羊裔明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内科血液学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丹参酮IIA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PML/RARα融合基因 PML-RARα融合蛋白 C/EBPβ蛋白
分类号: R733.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9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目的通过对丹参酮(Tanshinone,TanⅡA)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分化在细胞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比较,探讨TanⅡ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TanⅡA治疗APL奠定理论基础。2.方法2.1细胞培养10%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NB4细胞,分别取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4×105个,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三种药物,设7组,分别是浓度为1.70、2.55、3.40μmol/L(0.5、0.75、1.0μg/ml)的三个TanⅡA组、浓度为0.1μmol/L As2O3组、1μmol/L As2O3组、1.0μmol/L ATRA组和浓度为0.01%DMSO对照组。分别观察、检测培养12h、24h、48h、72h、86h、120h、144h、168h等不同时间点细胞的各项指标。2.2 NB4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取各组各时间段NB4细胞,用台盼兰拒染法在光镜下计数细胞,以时间为横坐标,活细胞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2.3 NB4细胞分化形态学观察及分化抗原的检测取各组各时间段NB4细胞,PBS洗涤后,加小牛血清涂片,姬木萨—瑞氏染色后细胞形态观察;同时将细胞用PBS洗两遍,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mL。取100μl细胞悬液,分别加入鼠抗人的PE标记的CD11b、和FITC标记的CD33的抗体10μl,室温放置10min,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化抗原(CD33、CD11b)表达检测。2.4 NB4细胞PML/RARα融合基因mRNA的检测取各组各时间段NB4细胞,用trezol法提取NB4细胞tRNA,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NB4细胞中PML/RARαmRNA。2.5 NB4细胞PML-RARα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取各组部分时间段NB4细胞,同时以正常粒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ML-RARα融合蛋白。2.6 NB4细胞内PML蛋白观察取各组部分时间段NB4细胞,同时以正常粒细胞作为对照组,将NB4细胞离心涂片,按操作规程进行固定、Triton 100打孔、抗PML抗体(PG-M3)、FITC标记的二抗的等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图。观察PML荧光颗粒的数量、形态和大小并相对量化核小体恢复情况。2.7分化相关蛋白C/EBPβ的检测取各组部分时间段NB4细胞,裂解核蛋白并通过Bio-Rad测定,定量后核蛋白加入Laemmli缓冲液煮沸,在10%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转移至硝酸纤维膜,加一抗抗C/EBPβ抗体(鼠抗人),孵育后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二抗(羊抗鼠),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GAPDH做内对照,计算灰度值,对C/EBPβ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3.结果3.1 TanⅡA对NB4细胞生长抑制NB4细胞生长受抑程度随着TanⅡ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早期低浓度的TanⅡA(1.70μmol/L)与中高浓度的TanⅡA生长抑制率尚无明显差异,48h后生长抑制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55μmol/L和3.40μmol/L两种浓度组浓度几乎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55μmol/L为TanⅡA抑制NB4细胞的最佳作用浓度。同时TanⅡA对NB4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其最佳作用时间为120h。作用开始48h 2.55μmol/L TanⅡA组与0.10μmol/L As2O3组相比,生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8h以后强于后者,两组的生长抑制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55μmol/L TanⅡA组与1.0μmol/L As2O3组生长抑制率无显著性(p>0.05)。144h之前2.55μmol/L TanⅡA组明显弱于ATRA组(p<0.05),至168h两组生长抑制率相当。3.2 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形态学变化三种不同浓度的TanⅡA作用于NB4细胞24h时,即可见分化迹象。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化迹象逐渐明显,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逐渐增多。72h前,三种不同浓度的TanⅡA分化程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2h时,1.70μmol/L TanⅡA与其它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96h-168h 1.70μmol/L TanⅡA组与其它两组杆状分叶核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55μmol/L TanⅡA和3.40μmol/L 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程度上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2.55μmol/L TanⅡA被认为是诱导NB4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呈时间依赖性,分化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2.55μmol/L TanⅡA组和3.40μmol/L TanⅡA组两组细胞诱导分化率和杆状分叶核表达率最佳作用时间为120h。24h时,各组均可见分化迹象,2.55μmol/L TanⅡA组诱导分化作用强于0.1μmol/L As2O3组(p<0.05),与1.0μmol/L As2O3组相当(p>0.05),稍弱于1.0μmol/L ATRA组(p<0.05)。48h—168h期间,2.55μmol/L TanⅡA组诱导分化率强于两组As2O3组(p<0.05),48h—96h弱于1.0μmol/L ATRA组(p<0.05)。120h—168h期间,与1.0μmol/L ATRA组相当(p>0.05)。3.3 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抗原表达作用24h后,三种不同浓度的TanⅡA诱导NB4细胞CD11b表达逐渐增加,而CD33表达逐渐下降,较低浓度作用差于较高浓度组(p<0.05);作用120h后,三组TanⅡA诱导CD11b上调和CD33下调达平台期;较高浓度组各时点分化抗原表达率无差异;2.55μmol/L TanⅡA组为最佳作用浓度,其最佳作用时间为120h。2.55μmol/L TanⅡA上调NB4细胞表达CD11b和下调CD33表达的能力强于0.10μmol/L As2O3组(p<0.05)和1.0μmol/LAs2O3组(p<0.05),96h前其能力弱于1.00μmol/L ATRA组(p<0.05);96h后与1.00μmol/L ATRA组相当(p>0.05)。3.4 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核体变化三种不同浓度TanⅡA处理24h起,细胞核内颗粒均见不同程度的由量多细小细胞颗粒,逐渐变为颗粒粗大、颗粒数量较少的粗颗粒;48h大多数细胞核内为大、小荧光颗粒混杂。至72h核内颗粒呈大的点状或斑点状,颗粒数量在15—30之间,与正常粒细胞对照组相似,TanⅡA作用最佳浓度是2.55μmol/L TanⅡA组;最佳作用时间是72h。在各时间段,三种不同浓度的TanⅡA和其它所有药物组PML荧光颗粒积分与0.01%DMSO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55μmol/L TanⅡA的作用在48h之前较ATRA和As2O3弱(p<0.05),到72h时作用相当(p>0.05)。3.5 TanⅡA对NB4细胞PML/RARαmRNA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融合基因PML/RARa mRNA,显示三组不同浓度TanⅡA样本Ct值各时间段在25.67±0.3—29.01±0.6之间,三组各时间段样本Ct值和浓度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As2O3样本Ct值各时间段在25.45±0.9—28.24±0.6之间,ATRA组样本Cp值各时间段Ct值在26.57±0.8—28.72±0.4之间,各组各时间段样本Ct值和浓度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3.6 TanⅡA对NB4细胞PML-RARα融合蛋白的影响三种不同浓度TanⅡA处理NB4细胞12h时,PML-RARa融合蛋白有减少迹象,可见PML条带的出现。三组PML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增加。ATRA组和两种不同浓度的As2O3组,在24h时间点检测中均可见PML-RARa融合蛋白的减少,PML增加的迹象。3.7 TanⅡA对NB4细胞内分化相关蛋白C/EBPβ的影响NB4细胞培养12h时,TanⅡA三种浓度组均可见C/EBPβLAP蛋白表达增加迹象,以1.0μg/ml TanⅡA组明显,同时可见两种C/EBPβLIP异构体(21KDa、8.5KDa)存在。在ATRA组和As2O3组,24h亦可见C/EBPβLAP蛋白增加迹象,但无两种C/EBPβLIP异构体存在。4结论4.1 TanⅡA可诱导NB4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分化作用随剂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以2.55μmol/L TanⅡA为最佳浓度,以120h为最佳作用时间。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能力在初期稍弱于ATRA,120h后与ATRA相当;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能力强于As2O3。4.2 TanⅡA能使NB4细胞PML蛋白异常分布重新定位,核小体结构恢复,这种作用亦随TanⅡA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早期TanⅡA作用慢于ATRA和As2O3,作用72h后其作用与ATRA和As2O3相当。4.3 TanⅡA能使NB4细胞PML-RARα融合蛋白降解,可使PML得以重新表达。4.4在短期作用时间内(1—7天)TanⅡA不影响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4.5 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早期,调节NB4细胞内C/EBPβLAP和LIP的表达;ATRA和As2O3也可诱导NB4细胞内C/EBPβ表达,但无C/EBPβLIP表达。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12
英文摘要  12-20
前言  20-28
第一部分 丹参酮ⅡA、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诱导NB_4细胞分化的形态学及分化抗原表达的比较  28-46
  引言  28-29
  材料及方法  29-32
  结果  32-41
  讨论  41-45
  结论  45-46
第二部分 丹参酮ⅡA诱导NB_4细胞分化过程中对PML-RARa融合基因mRNA及PML-RARa融合蛋白的影响  46-77
  引言  46-48
  材料及方法  48-60
  结果  60-71
  讨论  71-75
  结论  75-77
第三部分 丹参酮ⅡA、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对NB_4细胞C/EBP β分化蛋白的影响  77-89
  引言  77-79
  材料与方法  79-82
  结果  82-84
  讨论  84-88
  结论  88-89
参考文献  89-96
综述 转录因子C/EBPs家族对髓系细胞分化及其在AML发病中的作用  96-122
  正文  96-114
  参考文献  114-122
致谢  122

相似论文

  1. 锌对体外培养胎鼠腭突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R782.2
  2. 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β-catenin、E-cadherin、MMP-7的动态变化,R735.7
  3. 砷剂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维持治疗的系统评价,R733.7
  4. 威灵仙皂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_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探讨,R733.7
  5. 基于FCM: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微球免疫分析,R733.71
  6. APL白血病多元微球阵列的定量方法研究,R446.61
  7. 新型维甲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R96
  8. 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R94
  9. 全反式维甲酸介导依赖p38MAPK的SRC-3磷酸化及RARα信号通路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RARα转录激活活性,Q42
  10. MMP-9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研究,R725.4
  11. 腰骶部显性脊柱裂胎鼠臀肌运动终板及肌发育形态学观察,R682
  12.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大鼠产生肛门直肠畸形的SHh的研究,R726.5
  13. 间质细胞对肺癌细胞明胶酶表达的影响及全反式维甲酸防治肺癌转移的初步研究,R734.2
  14. 全反式维甲酸—正丁酸、丙戊酸相结合的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73-3
  15. 全反式维甲酸对肺气肿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R-332
  16.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HL-60细胞粒系分化中miRNA-26的表达变化,R733.7
  17. 补髓生血颗粒加维甲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患者c-met mRNA影响的研究,R551
  18. 丹参酮IIA磺酸钠在海水淹溺性肺水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285
  19. 全反式维甲酸对高糖所致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R587.2
  20. 全反式维甲酸对TGF-β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COX-2表达及Smad3、Smad7信号通路的影响,R692.6
  21. 1,25-二羟维生素D_3和全反式维甲酸对卵巢癌细胞株HO8910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R737.3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 > 白血病 > 急性白血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