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单倍体育种及苗期耐渍性研究

作 者: 邱法展
导 师: 徐尚忠;郑用琏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育种 Stock6诱导系 诱导频率 涝渍胁迫 耐渍系数 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 QTL 耐渍基因 上位性
分类号: S5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3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玉米单倍体育种具有很多常规育种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也是玉米育种家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Stock 6的系列诱导系为材料,进行了单倍体育种的部分试验,旨在寻找单倍体最好的加倍方法和加倍浓度、调查单倍体的加倍频率和选择的准确率等,为单倍体在育种中的利用及高频诱导系的选育提供指导。涝渍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玉米主要的逆境胁迫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影响玉米最终产量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本研究对玉米苗期耐渍材料筛选、鉴定的指标及淹水处理敏感时期、淹水最佳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筛选得到的耐渍自交系HZ32和敏感自交系K12制备F2群体,对苗期耐渍QTL进行定位。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通过2003和2004年两年的试验结果发现,母本基因型对单倍体诱导频率有显著影响,环境对单倍体诱导频率影响不大。单倍体鉴定的准确率不高,平均为21.2%。通过标记频率的检验发现TZi9中含有抑制R-nj显色的基因。2、2003年,对两个组合F1诱导后代单倍体进行了植株吐丝和散粉率的调查。发现仅有13.7%的单倍体具有少量可育花粉。两个试验组合的平均吐丝率为39.6%。吐丝率大于散粉率说明加倍问题出在雄穗而不是雌穗。3、根据叶片枯黄程度将供试品系初步分为5个耐渍等级。HZ32、交51、599等耐渍性最强;K12、M017、TZi9等对淹水最敏感。耐渍性强与耐渍性敏感的品系之间在表型上差异非常明显。“叶片的枯黄程度”可以作为耐渍性初步筛选的重要形态指标。4、三次重复实验证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变化,植株总干重耐渍系数表现出了显著的变化。处理时间与总干重耐渍系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线性相关,线性方程是:y=-0.03323x+0.96197(P<0.0001)。比较表型筛选的结果及耐渍系数筛选的结果,确定耐渍系数作为耐渍性强弱鉴定指标。通过耐渍系数确定了淹水最佳持续时间为6天。以植株总干重及株高的耐渍系数为指标确定V2为淹水处理的最佳时期。5、对六个品系的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测定。结合耐渍系数及表型对材料筛选的结果,分析发现POD活性和MDA含量可作为耐渍材料筛选的一个辅助指标。6、在淹水前1天、淹水后2、4、6、8、10d,分别测定了HZ32和K12根部和叶片中MDA含量和SOD、APX、GR、CAT、POD活性变化。CAT是叶片中最重要的H2O2清除酶,而APX在根部扮演重要的角色。涝渍条件下,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对HZ32的保护作用显著强于K12。MDA含量对K12的损伤大于HZ32。7、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5个耐渍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的5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1、2、3、4、6、7、9、10染色体上。其中对照条件下检测到14个QTL,涝渍条件下检测到25个QTL;另外,由耐渍系数(WTC)检测到20个QTL。所检测到的单个QTL解释3.9%—37.3%的表型变异。8、QTL富集区域。EXP.1和EXP.2中所有检测到的59个QTL,共形成11个QTL富集区域。QTL最密集的区域位于第九染色体上umc1519-umc1231标记间。其它重要的QTL富集区域分别位于第三、第四和第七染色体上,这些富集区域里面的QTL至少被两个以上性状检测到。这个结果说明这些区域中的QTL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机制。9、上位互作QTL位点检测。两个实验中,对照条件下总共检测到8个上位互作位点。其中三对为主效QTL与主效QTL互作,其余5个为主效QTL与无显著效应基因座互作。单个上位互作位点解释4.62%到11.81%的表型变异。在涝渍条件下,检测到10个上位互作QTL位点。单个上位互作QTL的贡献率为7.6%-33.4%。其中两个互作位点为主效QTL与主效QTL互作,其余8个为主效QTL与无显著效应基因座互作。同样有10对上位性QTL被目标性状的耐渍系数检测到。单个上位互作QTL位点的贡献率为5.98-25.49%。其中四对表现为主效QTL与主效QTL互作,其它6个表现为主效QTL与无显著效应基因座互作。10、影响耐渍性状的QTL的效应有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在所检测到的59个QTL中,表现加性效应的QTL有6个,占10%;表现部分显性效应的QTL有15个,占25.4%;表现显性效应的QTLs有12个,占20.3%;表现超显性效应的QTLs有26个,占44%。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2
Abbreviation  12-13
第一章 Stock6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13-38
  1 文献综述  13-26
    1.1 玉米的重要性  13-14
    1.2 植物单倍体育种概况  14-15
    1.3 植物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15-18
    1.4 植物单倍体鉴定方法  18-19
    1.5 植物单倍体加倍的方法  19-21
    1.6 植物单倍体加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21-22
    1.7 玉米单倍体研究进展  22-26
      1.7.1 玉米单倍体育种现状  22-24
      1.7.2 Stock6诱导系诱导单倍体的基本程序、方法  24-25
      1.7.3 玉米育种中单倍体诱导技术的优缺点及展望  25-26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6-27
    2.1 单倍体诱导系  26
    2.2 母本基因型  26-27
    2.3 染色体加倍研究  27
    2.4 统计分析  27
  3 结果与分析  27-30
    3.1 单倍体的诱导频率  27
    3.2 标记频率及单倍体诱导频率调查  27-28
    3.3 单倍体鉴定准确率的调查  28-30
    3.4 单倍体加倍结果调查  30
  4 讨论  30-34
  参考文献  34-38
第二章 玉米苗期耐渍材料的筛选鉴定及耐渍基因定位  38-134
  1 文献综述  38-73
    1.1 植物抗逆性物质基础和基本机理  38-40
    1.2 植物抗逆性研究热点  40-42
      1.2.1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  40-41
      1.2.2 植物细胞膜及膜蛋白功能的调控研究  41
      1.2.3 基因组学方法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  41-42
    1.3 植物在淹水逆境下的生理指标  42-43
    1.4 作物耐渍性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43-54
      1.4.1 作物对渍水的适应性反应  43-48
      1.4.2 作物耐渍研究进展  48-50
      1.4.3 涝渍胁迫下作物根调控机制  50-51
      1.4.4 作物耐渍分子生理及功能基因研究热点  51
      1.4.5 涝渍环境与玉米生长关系  51-54
    1.5 分子标记及QTL定位  54-59
      1.5.1 分子标记  54-59
    1.6 QTL定位方法  59-61
    1.7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发展  61-62
    1.8 作物作图、定位群体研究进展  62-72
      1.8.1 作物作图定位群体概况  62-63
      1.8.2 初级作图群体构建及利用  63-65
      1.8.3 次级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利用  65-67
      1.8.4 次级作图群体的利用  67-69
      1.8.5 高级作图群体—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s)  69-71
      1.8.6 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1-72
    1.9 本研究立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72-73
  2 玉米苗期耐渍材料的筛选鉴定  73-88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73-76
      2.1.1 实验材料  73-74
      2.1.2 实验方法  74-76
    2.2 结果与分析  76-85
      2.2.1 供试材料的初步筛选  76
      2.2.2 处理时间对耐渍系数的影响  76-77
      2.2.3 淹水后耐渍系数变化的重演性  77-78
      2.2.4 利用耐渍系数确定淹水的敏感时期  78-79
      2.2.5 自交系叶片中P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  79
      2.2.6 两种耐渍性分析方法的比较及耐渍材料的筛选  79-81
      2.2.7 随着淹水时间的持续,HZ32和 K12中 SOD、POD、CAT、APX、GR活性和 MDA含量在根部和叶片中的变化  81-85
    2.3 讨论  85-88
  3 玉米苗期耐渍基因定位研究  88-118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88-90
      3.1.1 实验材料及群体构建  88
      3.1.2 F_(2:3)室外试验  88
      3.1.3 引物与试剂  88
      3.1.4 DNA样品制备和 SSR标记分析  88-89
      3.1.5 分子标记数据的采集  89
      3.1.6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89
      3.1.7 统计分析  89-90
    3.2 结果与分析  90-109
      3.2.1 遗传图谱的构建  90-94
      3.2.2 耐渍基因定位  94-109
    3.3 讨论  109-118
      3.3.1 两亲本之间的表型变异  109
      3.3.2 EXR.1和 EXP.2中的相关分析  109-110
      3.3.3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110
      3.3.4 主效耐渍 QTL  110-112
      3.3.5 次级耐渍 QTL  112-113
      3.3.6 上位性 QTL  113-114
      3.3.7 EXR.1和 EXP.2中由耐渍系数检测到的QTL比较分析  114-115
      3.3.8 定位的QTL与 IBM2 Neighbor’s图谱上已定位基因的比较  115
      3.3.9 QTL富集区域(QTL cluster)  115-116
      3.3.10 基因作用方式和杂种优势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34
附录1 玉米总DNA的大量提取(CTAB法)  134
附录2 SSR标记实验方法  134-135
附录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  135-137
致谢  137-139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39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3.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4.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5.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6.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7.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8.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9.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0.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1.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2.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3.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4.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5.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16.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7.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8.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9.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20.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21.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