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作 者: 张利永
导 师: 周名江;颜天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
关键词: 有害赤潮 微型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小型无壳纤毛虫 中大型砂壳纤毛虫 东海
分类号: X5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赤潮发生前的现场模拟实验、赤潮发生时的现场培养实验和赤潮发生过程中的现场调查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5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赤潮发生前,赤潮973MC2005-03航次在本海区进行了综合调查,期间分别于4月27日、5月4日和5月8日,在zzf1、zc18a和ra5三个站位利用现场船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到赤潮密度106 cells L-1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赤潮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对小型无壳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而对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微型浮游动物群落有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在zzf1站位,小型无壳纤毛虫占绝对优势,添加东海原甲藻72 h后,优势种由管游虫(Cyrtostrombidium sp.)演替为另一种小型无壳纤毛虫急游虫4(Strombidium sp.4);在以中型砂壳纤毛虫百乐拟铃虫(Tintinnospsis beroidea)为优势种的zc18a站位,仍然是以此为优势种,但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更加明显;ra5站位也是以小型无壳纤毛虫为主,添加东海原甲藻72 h后,其群落结构由急游虫2(Strombidium sp.2)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纤毛虫百乐拟铃虫和亚速岛网纹虫(Favella azorica)演替。不同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差异与其本身的群落结构组成有一定关系,也与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有关。zzf1和ra5站位实验组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都低于对照组,而zc18a站位变化不明显,这是由于前两个站位实验组中的优势种管游虫(zzf1站位)和急游虫2(ra5站位)的丰度和生物量迅速下降,而zc18a站位实验组的优势种百乐拟铃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比较稳定造成的。2005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赤潮发生时,赤潮973 MC2005-04航次在本海区进行了综合调查,期间分别于5月26日、5月28日、5月28日和5月29日,在xzm1、srb、sra1和hb8a四个站位利用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与赤潮藻的密度密切相关:xzm1、srb和sra1站位是赤潮区,两种赤潮藻的总密度分别为,1.3×106 cells L-1、1.8×106 cells L-1和5.6×106 cellsL-1,而hb8a站位位于非赤潮区,两种赤潮藻的总密度仅为5×105 cells L-1;实验进行72 h后,在以大型砂壳纤毛虫网纹虫和筒壳虫(Tintinnidium sp.)为主的xzm1、srb和sra1站位,仍然是以这些大型砂壳纤毛虫为主,且其在群落中的百分比显著增大,尤其在赤潮藻密度最高的的sra1站位,这种演替趋势表现的最明显;而在以小型无壳纤毛虫急游虫2为主的hb8a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向中型砂壳纤毛虫真丁丁虫(Eutintinnus sp.)演替。培养过程中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变化以及总生物量的变化都与赤潮藻的密度密切相关:赤潮藻密度较低的xzm1站位和srb站位变化不大;赤潮藻密度较高的sra1站位则快速下降;而非赤潮区的hb8a站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东海大规模赤潮能使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在2006年4月18日-5月30日,赤潮973项目MC2006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围绕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进行了综合调查。为了研究该过程中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我们在南北5个断面共计21个站位进行了取样,样品涉及赤潮发生前期、发生期和消退期。本次调查共发现纤毛虫66种,其中砂壳纤毛虫有8属37种,寡毛类无壳纤毛虫25种,另外还有前口类3属4种。在赤潮发生前之前,小型无壳纤毛虫的丰度普遍较高,平均值为1574 ind L-1,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14 ind L-1;赤潮发生以后,在大多数站位小型无壳纤毛虫的丰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值降为171 ind L-1,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平均值增至216 ind L-1。赤潮消退时,小型无壳纤毛虫丰度的平均值降为109 ind L-1,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继续增长,变为401 ind L-1。不同微型浮游动物百分比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由小型无壳纤毛虫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小型无壳纤毛虫在群落中百分比的平均值由赤潮发生前的62 %变为赤潮发生时的32 %,至赤潮消退时又降为15 %;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百分比的平均值从赤潮发生前的10 %变为赤潮发生时的24 %,至赤潮消退时增至50 %。典型站位za3、za5、zb7和zb9的结果再次表明了赤潮发生过程中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由小型无壳纤毛虫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由以上赤潮发生前的现场模拟实验、赤潮发生时的现场培养实验和赤潮发生过程中的现场调查的结果均可见,东海大规模赤潮可以改变微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呈现由小型无壳纤毛虫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进而有可能影响中大型浮游动物等摄食者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全文目录
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引言 13-15 第一章 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15-44 1.1 赤潮的定义 15-20 1.1.1 赤潮肇事物种 15-16 1.1.2 赤潮的类型 16-17 1.1.3 赤潮的危害 17-19 1.1.4 赤潮在全世界的发生和分布状况 19-20 1.2 中国赤潮概况 20-33 1.2.1 中国赤潮发生的特点 21-23 1.2.2 东海大规模赤潮概述 23-33 1.3 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的影响 33-44 1.3.1 微型浮游动物简介 33-34 1.3.2 有害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的影响 34-40 1.3.2.1 对微型浮游动物行为的影响 34-35 1.3.2.2 对微型浮游动物存活的影响 35-36 1.3.2.3 对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的影响 36 1.3.2.4 对微型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 36-38 1.3.2.5 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8 1.3.2.6 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8-39 1.3.2.7 对微型浮游动物影响的机制 39-40 1.3.3 微型浮游动物对赤潮的影响 40-44 1.3.3.1 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特点 40-42 1.3.3.2 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42-43 1.3.3.3 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对赤潮藻种类型的影响 43-44 第二章 模拟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 44-59 2.1 材料和方法 44-47 2.1.1 实验站位 44-45 2.1.2 实验方法 45-47 2.1.2.1 东海原甲藻的培养 45-46 2.1.2.2 实验方法 46 2.1.2.3 取样方法 46 2.1.2.4 分析方法 46 2.1.2.5 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的计算方法 46-47 2.2 实验结果 47-57 2.2.1 实验站位的水文环境条件 47 2.2.2 研究站位的微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47-51 2.2.2.1 微型浮游动物 47-49 2.2.2.2 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及其丰度 49-51 2.2.3 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51-54 2.2.4 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及其优势种丰度的变化 54-56 2.2.5 微型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变化 56-57 2.3 讨论 57-59 第三章 2005 年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 59-71 3.1 材料和方法 59-61 3.1.1 实验站位 59-60 3.1.2 实验方法 60 3.1.3 取样和分析方法 60-61 3.1.4 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的计算方法 61 3.2 实验结果 61-69 3.2.1 研究站位的赤潮情况以及水文环境条件 61-62 3.2.2 研究站位的微型浮游动物 62-64 3.2.3 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64-66 3.2.4 微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及其优势种丰度的变化 66-68 3.2.5 微型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变化 68-69 3.3 讨论 69-71 第四章 2006 年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现场调查研究 71-89 4.1 材料和方法 71-73 4.1.1 实验站位 71-72 4.1.2 实验方法 72-73 4.2 实验结果 73-87 4.2.1 调查期间的赤潮情况 73 4.2.2 调查站位的微型浮游动物 73-77 4.2.3 微型浮游动物丰度的平面分布 77-83 4.2.3.1 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 77-79 4.2.3.2 小型无壳纤毛虫丰度的平面分布 79-81 4.2.3.3 中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平面分布 81-83 4.2.4 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83-85 4.2.5 典型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85-87 4.2.5.1 小型无壳纤毛虫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变化 85-86 4.2.5.2 小型无壳纤毛虫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百分比的变化 86-87 4.3 讨论 87-89 结论 89-91 参考文献 91-106 文章发表及撰写情况 106-107 图目录 107-110 表目录 110-112 致谢 112
|
相似论文
-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 东海原甲藻增殖细胞核抗原的体外表达和抗体制备,Q946
- 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P736.21
-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 东、黄海大气沉降中营养盐的研究,P734.2
- 多环芳烃(PAHs)胁迫下水稻根际微域地杆菌科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X53
-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 重金属胁迫下海州香薷根际微域细菌群落结构和特异基因表达研究,X173
- 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X826
- 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结构及其宿主选择,R384.4
- 中日东海海权之争,D993.5
-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X145
-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P734.22
- 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P731.24
- 黄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的初步研究,P734.2
- 山东省沿岸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Q179.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