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950~1957年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

作 者: 王众
导 师: 吕伟俊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退役军人 就业安置 人才移植
分类号: K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创建与初步运行,对于当代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当时的社会重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学术界尚未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并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社会作用。学术界对于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对现有政策的总结和回顾,尤其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学术成果还不多见。现有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史的学术成果,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局限于政策史的回顾,没有从“人”的角度研究历史,更像是安置部门的工作总结;二是对于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得较少,还局限于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没有把过去与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以说明现实问题的渊源;三是没有从理论上总结和认识历史上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因而无助于指导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现实问题的思考。本文重点以1950~1957年间山东省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历史档案为资料,对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创建与初步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学术成果存在的以上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克服了该课题相关的公开发表资料严重不足的缺陷,通过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来解读历史。由于这些档案资料绝大多数是当时本部门的工作总结,存在夸大成绩、掩饰缺点的可能性,所以,为了验证档案信息的可靠性,笔者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对当年的退役军人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社会调查,证明本文所引用的档案资料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的,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实之处。二是本文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再现了他们在部队退役、就业安置和生产、生活中的历史原貌,从而克服了以往的历史研究成果中,只见“政策”而不见“人”的不足之处。从“以人为本”和社会保障最大化的理念出发,比较客观地论述了历史上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对这一工作的阐述不再像以往的历史成果那样,单纯从时间演进的角度阐述历史,而是通过将时间转换为空间的方式,主要从社会空间的角度解读当年的历史现象。三是本文从继续社会化的理论角度,论述了退役军人在学习社会规范,内化、传播社会文化,重建社会规范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上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曾经造成的社会问题,分析了现实问题的历史脉络,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联系了起来。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具有创新性:一是在继续社会化理论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学术界对于社会学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历史上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过程的研究,并且认为,退役军人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可以从个性发展、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二种角度来理解。退役军人通过保持其个性特色所代表的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重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他们完成由军队向地方的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和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二是认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不仅促进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而且也促进了社会流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社会控制能力。退役军人在各项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能力。三是认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过程是通过政治手段进行“人才移植”的过程。通过对他们进行培育、移植,并使他们融合到社会中去,充分发挥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在军事、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社会功能。这种起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才移植模式,不仅体现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中,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其他的组织和人事制度之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丰要从心态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退役军人在部队的退役过程。认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意义,也具有继续社会化的规范施化的意义。其次,丰要从继续社会化理论中的文化角度,阐述了对退役军人专门化的速成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认为对退役军人文化知识的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传播新的社会规范,也有利于他们发挥建设骨干作用。再次,主要从继续社会化理论中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退役军人职业角色转换的具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最终完成了从军人向普通民众的转变,并且开始扮演新的职业角色。认为这一过程是决定退役军人能否顺利完成职业角色转换的关键阶段。然后,丰要从继续社会化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退役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影响社会的社会功能,以及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认为他们通过在各项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起到了社会重建的历史作用。最后,从殚论上分析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这一人才移植模式的理论意义。认为人才移植模式不仅具有加强社会控制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还具有分析当代中国历史的一般意义,是社会学“中层理论”建构的一次尝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对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现实问题的思考。目前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还处在改革探索阶段,还基本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安置方式,因此,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历史实践,对回答和思考这一工作的现实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如为什么这一阶段是历史上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任务最繁重的时期,但又是工作做得相对较好的时期?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工作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对思考目前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二是从“以人为本”和社会保障最大化的理念出发解读这段历史实践,是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每年例行的大批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集体上访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不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吸取有益的历史教训。另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丰富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理论研究。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理论研究的缺乏已经成为困挠这一工作改革实践的现实问题。本文系统、全面地运用继续社会化理论,对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是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研究的一次重要尝试,为这一工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维的视角。其次,提出了“人才移植”这一运作模式,概括了当时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本质特征。从人才移植的角度来认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突出了这一工作的高度政治性特征,概括了这一工作在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为从理论上认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全文目录


英文目录  7-10
中文摘要  10-13
英文摘要  13-16
绪论  16-59
  一、课题的选择  16-19
  二、退役军人相关概念说明  19-21
  三、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综述  21-36
  四、选题的意义  36-40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40-55
  六、资料来源  55-57
  七、框架结构  57-59
第一章 人才移植的前期准备: 退役工作  59-97
  第一节 资格初定  60-69
    一、复员工作阶段的资格初定  60-64
    二、转业建设工作阶段的资格初定  64-69
  第二节 教育培训  69-82
    一、稳定情绪阶段  71-75
    二、提高认识阶段  75-77
    三、巩固效果阶段  77-82
  第三节 政治审查  82-87
  第四节 遣送  87-97
    一、资格审查  87-88
    二、物资发放  88-90
    三、遣送教育  90-91
    四、组织护送  91-95
    小结  95-97
第二章 人才移植前期的速成教育培训  97-116
  第一节 文化扫盲的组织保障:培训机构的创建  97-102
    一、培训机构创建的原因  97-99
    二、培训机构创建情况概述  99-102
  第二节 速成的全日制文化教育  102-116
    一、山东省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概述  103-104
    二、军队转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104-109
    三、军队转业干部文化教育  109-112
    四、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112-114
    小结  114-116
第三章 人才移植的实施:就业安置  116-150
  第一节 人员接收  116-125
    一、接收机构  117-121
    二、接收工作  121-125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25-134
    一、对复员军人宣传教育  125-129
    二、对基层干部和民众的宣传教育  129-134
  第三节 组织审查  134-140
  第四节 就业安置  140-150
    一、发放生产资助粮  140-142
    二、调查处理纠纷问题  142-143
    三、返乡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  143-145
    四、返城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  145-147
    五、组织就业安置情况的检查  147-148
    小结  148-150
第四章 人才移植后的工作与生活考察  150-197
  第一节 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后在各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50-173
    一、对退役军人政策上的引导、扶持和尊重  150-162
    二、退役军人在各项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162-173
  第二节 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73-197
    一、部分退役军人在就业安置中的困难表现  173-179
    二、部分干部对退役军人接纳困难  179-192
    三、中央政府对退役军人自杀、闹事等极端行为表现的重视  192-195
    小结  195-197
第五章 人才移植模式的理论思考  197-229
  第一节 人才移植模式的合理性  197-215
    一、理论思考的源起  197-200
    二、理论思考的阐释  200-212
    三、理论思考的边界  212-215
  第二节 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作为人才移植模式的其他社会功能  215-224
    一、人才移植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15-218
    二、人才移植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  218-224
  第三节 人才移植模式的一般意义  224-229
    一、人才移植模式是中共历史上获取民众对其政权认同的方式之一  225-227
    二、人才移植模式也体现在现实社会中国共产党的人事制度之中  227-228
    小结  228-229
结语  229-234
附录一 调查访问介绍信  234-235
附录二 调查访问问卷  235-236
附录三 调查访问统计表  236-237
参考文献  237-254
致谢  254-2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55-25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56

相似论文

  1. 论美国《1944年退役军人权利法案》的出台,E263
  2. 社会资本对于退役士兵就业的影响的研究,E263
  3. 关于我国《退役军人安置法》立法的几点思考,E265
  4. 农户视野下的土地征用利益分配:浙江三村比较观察,F321.1
  5. 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E712
  6. 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中的政府责任研究,F323.6
  7. 河北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F249.2
  8. 美国退役军人教育援助研究,E712
  9. 优秀散打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现状研究,G852.4
  10. 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调查研究,G812.1
  11. 阿部昭《司令的休假》之研究,I313.074
  12. 退役军人安置研究,E263
  13. 中国退役军人经济补偿的经济学分析,E232
  14.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中的政府责任分析,F323.6
  15. 我国中部地区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与对策研究,G812.3
  16. 有效制度供给: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F323.89
  17. 论城乡统筹中失地农民的权利保护,F323.89
  18. 基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制度创新研究,D422.6
  19. 新时期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问题研究,E263
  20. 建国初期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研究,K27
  21. 建国初期上海市同业公会研究,K2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