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企业竞争能力的“双因素”研究

作 者: 刘洪伟
导 师: 和金生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双因素”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一般能力 核心能力 竞争优势 损失厌恶 感知系数
分类号: F27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65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双因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核心能力理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包括核心能力,也包括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性、前提性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企业就会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资格和机会,而拥有资格和机会并不等于出类拔萃,这就是保健因素。核心能力则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因素;缺乏这些因素只会使企业陷入平庸但还不至于濒临绝境,而具备这些因素却可以使其“鹤立鸡群”,这就是激励因素。企业竞争能力的保健因素具有壁垒性、同质性、动态扩展性、系统性和沉没成本等特性;而激励因素则具有异质性、生命周期性、增值性、自觉生成性、路径依赖性和单项突出性等。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行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激励因素不断衰变、退化为保健因素的过程。但是,竞争的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动力迫使企业不断培育和开发新的激励因素,或通过扩展、加深原有激励因素的内涵来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资源的有限性和激励性陷阱的存在,决定了特定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激励因素总是有限的。 以“双因素”理论逻辑作为企业竞争能力的横向分析视角,以竞争优势外生论、能力基础论、资源和知识基础论作为纵向研究线索,并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与动态演化模型。通过对可交易资源能力的分析,透视出行业演化的一般图景和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之源。仅在某一层次上拥有优势的企业将分别演化成专业性的资源与知识提供商、中间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最终产品经营商,而在其中两个或三个层次上同时拥有优势的企业,将成为综合程度不等的综合运营商。具有激励性的可交易与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缺乏弥补缺陷的外部市场机制,没有达到保健要求的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则是竞争劣势的根本原因。 行为经济学的损失厌恶理论为保健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领域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证实了参考点即保健因素的存在。创新是激励因素的主要来源。考虑到创新成本及其与创新程度的关系,企业在某一方面的创新存在着最佳点;并且,创新必须达到并超过一定的阈值才是有效的。激励性陷阱的深度与所选择的激励化因素有关,是一种纯技术性的问题,与市场和消费者的感知系数无关。激励性陷阱的长度与感知系数的大小呈反向关系,感知系数越小,陷阱越长,企业越难以盈利,反之亦反之;当感知系数小于某一阈值时,创新或者保健因素激励化将不具有商业价值,并无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9-13
  1.1 选题意义  9-10
    1.1.1 问题的提出  9
    1.1.2 研究目的  9
    1.1.3 研究意义  9-10
  1.2 研究思路  10-12
  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12-13
第二章 企业竞争能力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13-28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3-16
    2.1.1 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  13-14
    2.1.2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及其理论丛林  14-16
  2.2 八十年代以来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16-28
    2.2.1 波特的产业定位理论  16-18
    2.2.2 资源、能力与知识基础论  18-24
      2.2.2.1 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和演进过程  18-20
      2.2.2.2 资源基础论  20-21
      2.2.2.3 核心能力理论  21-22
      2.2.2.4 动态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与知识管理  22-24
    2.2.3 战略管理中的期权观  24-28
第三章 “双因素”理论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双因素”问题  28-38
  3.1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8-30
  3.2 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双因素”问题  30-38
第四章 企业竞争能力中的“双因素”的性质和特征、来源与分类  38-49
  4.1 保健因素的性质和特征  38-40
  4.2 激励因素的性质和特征  40-43
  4.3 “双因素”现象的根源  43-44
  4.4 “双因素”问题的类别与层次结构  44-46
    4.4.1 “双因素”的类别  44-45
    4.4.2 “双因素”的层次结构  45-46
  4.5 “双因素”问题的经济学涵义  46-49
第五章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与动态演化模型  49-61
  5.1 竞争优势、竞争平势与竞争劣势  50
  5.2 企业竞争能力的三个层次及其状态  50-53
  5.3 企业竞争能力的动态演化模型  53-58
    5.3.1 竞争优势与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及其动态演化模型  53-56
    5.3.2 李嘉图租金、熊彼特租金与垄断租金  56-57
    5.3.3 可交易与不可交易资源能力问题  57-58
  5.4 总结与启示  58-61
第六章 竞争要素的保健性与激励性分析  61-84
  6.1 保健因素的规范与实证根据  61-72
    6.1.1 保健因素的行为经济学基础  61-68
      6.1.1.1 行为经济学简述  61-63
      6.1.1.2 损失厌恶理论  63-65
      6.1.1.3 保健因素与损失厌恶理论的关系  65-68
    6.1.2 保健因素的实证研究分析  68-72
  6.2 激励因素及其均衡收益模型  72-84
    6.2.1 竞争要素的激励性与心理账户  72-73
    6.2.2 创新的激励性  73-75
    6.2.3 创新来源与创新类型  75-78
    6.2.4 基于过程创新的竞争要素激励性的均衡收益模型  78-84
第七章 基于服务质量的保健因素激励化模型及其分析  84-107
  7.1 KANO二维质量模型及其改进  84-87
    7.1.1 Kano二维质量模型  84-85
    7.1.2 对Kano二维质量模型的局部改进  85-87
  7.2 服务质量的激励化模型  87-107
    7.2.1 模型简述  87-90
    7.2.2 传统理论假设下的最优能力与可靠性水平  90-93
    7.2.3 标准Kano一元质量要素下服务可靠性的收益、成本与利润曲线  93-98
    7.2.4 感知系数的模拟分析与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  98-107
第八章 持续竞争优势的“双因素”方法论  107-118
  8.1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双因素”问题  107-113
    8.1.1 知识管理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107-109
    8.1.2 知识管理中的“双因素”问题分析  109-113
  8.2 “双因素”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哲学与研究方法论  113-115
  8.3 对管理学学科构架的思考  115-118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118-121
  9.1 主要结论  118-119
  9.2 主要创新点  119-120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0-121
参考文献  121-13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33-135
致谢  135

相似论文

  1. 面向系统集成领域的多Agent协作机制的研究,TP311.52
  2. 基于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的实证检验,F832.5
  3. 最后通牒游戏中框架效应对损失厌恶和不公平厌恶权衡的影响,B849
  4. 下游企业损失厌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约束机制,F426.4
  5. 我国居民保险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F224
  6. 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组合决策研究,F224
  7. MLA对投资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影响及其原因试探,F830.59
  8.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U491.111
  9.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分析研究,F830.91
  10.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F832.51
  11.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心理会计行为的实证研究,F832.51
  12. 影响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行为因素研究,F832.51
  13. 我国近视损失厌恶心理实验研究,F224
  14. 我国保险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F842.0
  15. 考虑下侧风险的资产配置,F830
  16. 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心理帐户的研究,F830.9
  17. 基于损失厌恶的长期资产配置研究,F224
  18. 北京地区自主服装品牌竞争优势比较研究,F426.86
  19.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研究,G219.24
  20. 中国电信兰州分公司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F626.115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