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

作 者: 吴大顺
导 师: 许建中;李昌集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音乐文化 文化建构 民间音乐 相和歌 清商曲 文化活动 魏晋时期 实践形态 多元性
分类号: J6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342次
引 用: 1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歌辞在本质上是音乐文化建构的产物,从属于音乐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形态上,又是用语言记录的乐曲唱辞,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歌辞在文化属性上既有乐文化系统的音乐意义,又有语言文化系统的文学意义。其次,歌辞在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实践形态中呈现出多元性。这些特点使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诗歌体式的形成演进、歌辞题材的兴盛繁荣、歌辞体风格范式的确立等,皆与当时音乐风格、歌辞“双重性”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歌辞文化的双重性与交融性、音乐实践形态的多元性,是学术界从音乐文化背景研究乐府歌辞的重要依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音乐视阈研究者缺少对“歌辞”诗歌史意义的关注;文学视阈研究者缺少对“歌辞”文学特性形成的音乐基础和特殊功能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努力在音乐背景与歌辞文学形态演进之间寻找二者内在的联系,将魏晋南北朝“歌辞”置于当时音乐文化建构和具体音乐活动中进行审视和描述,从而认识“歌辞”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意义,阐释由此引出的歌辞文学与文学史的若干问题。论文在总体结构上分成“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建构史论”和“魏晋南北朝歌辞文化专题论”两部分,全文共八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建构史论”部分共四章,重点着眼于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背景的动态考察:一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文化建构的基本政策以及帝王音乐文化活动对音乐文化、歌辞创作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建构中华胡交流与雅俗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文人歌辞创作的影响,更清晰地认识文人歌辞生成的音乐文化基础,梳理歌辞历史演进、变化的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第一章重点梳理魏晋时期民间音乐发展变迁和宫廷音乐文化建构的过程,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清商曲相和歌的关系,本文认为:“相和歌”称名与“相和歌”音乐曲调不是同时出现的,二者对应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直到张永《元嘉技录》、王僧虔《宴乐正声伎录》、沈约《宋志》等用“相和歌”指称魏晋“丝竹更相和”的“十三曲”歌曲,“相和歌”与从汉代流传而来的十三曲“清商曲”才完全对应;“相和而歌”的乐曲并非全为“相和歌”,清商曲也并非皆以相和而歌的方式唱奏;相和歌是清商曲的一部分。“清商三调”是在相和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音乐渊源上皆出于清商曲。对于魏晋时期清商曲迅速发展复兴与魏晋时期宮廷音乐文化建构政策的关系,本文指出:曹魏专门设置清商令掌管清商女乐俗曲,使清商乐在魏晋迅速发展获得制度保障;魏晋宫廷音乐文化建构中既修复传统雅乐、又吸收清商俗乐的文化政策,使雅乐与清商俗乐双向交流、互补融合,清商俗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扩展,清商乐歌辞创作也得以兴盛繁荣;同时,清商乐的不断雅化,也导致其逐渐僵化,并最终走向衰落。 第二章重点讨论东晋吴歌等民间音乐发展与宫廷音乐文化建构的关系。从东晋建国到晋穆帝近半个世纪,吴歌一直在民间自足发展,少有文人、贵戚接受。究其原因,一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2-5
英文提要  5-15
导言  15-28
  一、近百年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  15-25
  二、本文的基本命题和研究思路  25-26
  三、本文坚持的学术原则与研究方法  26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  26-28
上编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建构史论  28-130
  第一章 魏晋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28-54
    第一节 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魏晋民间俗乐的发展变迁  28-35
      一、清商曲与相和歌  29-30
      二、“相和”而歌的演唱方式与相和歌  30-32
      三、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  32-35
    第二节 魏晋宫廷音乐官署的建制与职能  35-41
      一、太乐署  37-38
      二、黄门鼓吹署  38-39
      三、清商署  39-41
    第三节 曹魏西晋宫廷音乐文化建构与变迁  41-52
      一、仪式音乐文化建构  42-46
      二、娱乐音乐文化建构  46-50
      三、魏晋音乐文化双向建构与雅俗音乐文化交流  50-52
    结语  52-54
  第二章 东晋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54-75
    第一节 东晋民间音乐的发展变迁  54-63
      一、《乐志》所载的吴歌  54-60
      二、《乐志》未载的吴歌  60-63
    第二节 东晋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63-70
      一、东晋宫廷音乐官署的变革  63-64
      二、东晋宫廷音乐文化建构的艰难过程  64-70
        (一) 宫廷仪式音乐的建构过程  64-67
        (二) 沉寂的宫廷娱乐音乐文化  67-70
    第三节 侨、土世族文化交流与东晋音乐文化建构  70-74
      一、中原士族优越的文化观念阻碍了江南吴歌进入宫廷音乐系统的进程  70-71
      二、南北语言的差异和隔阂阻碍了江南吴歌进入宫廷音乐系统的进程  71-74
    结语  74-75
  第三章 南朝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75-102
    第一节 南朝民间音乐的兴盛与繁荣  75-84
      一、南朝吴歌的兴盛与繁荣  75-78
      二、南朝西曲的兴盛与繁荣  78-84
    第二节 南朝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84-101
      一、南朝宫廷音乐机构与职能  84-86
      二、宋、齐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86-92
        (一) 宋、齐宫廷仪式音乐  86-90
        (二) 宋、齐宫廷娱乐音乐  90-92
      三、梁、陈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92-101
        (一) 梁、陈宫廷仪式音乐建构  92-97
        (二) 梁、陈宫廷娱乐音乐建构  97-101
    结语  101-102
  第四章 北朝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102-130
    第一节 北朝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  102-108
      一、使用母语歌唱时期  102-103
      二、汉虏杂揉时期  103-105
      三、汉虏同化时期  105-108
    第二节 北朝宫廷音乐机构及其变迁  108-114
      一、北魏宫廷音乐机构的建制与职能  108-111
      二、北齐宫廷音乐机构的建制与职能  111-112
      三、北周宫廷音乐机构的建制与职能  112-114
    第三节 北朝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114-128
      一、北魏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114-120
        (一) 北魏宫廷仪式音乐文化建构  115-118
        (二) 北魏宫廷娱乐音乐文化建构  118-120
      二、北齐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120-124
        (一) 北齐宫廷仪式音乐文化建构  120-123
        (二) 北齐宫廷娱乐音乐文化建构  123-124
      三、北周宫廷音乐文化建构  124-128
        (一) 北周宫廷仪式音乐文化建构  124-127
        (二) 北周宫廷娱乐音乐文化建构  127-128
    结语  128-130
下编 魏晋南北朝歌辞文化专题论  130-25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与华胡音乐交流  130-16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史实考辨  130-146
      一、《西凉乐》考  131-134
      二、《龟兹乐》考  134-137
      三、《天竺乐》考  137-138
      四、《康国乐》考  138-139
      五、《疏勒》、《安国》考  139-140
      六、《高丽乐》考  140-141
      七、《高昌乐》考  141-143
      八、胡乐流传江南考  143-146
    第二节 华胡音乐交流及其机制  146-157
      一、北朝音乐文化重建与“华戎兼采”之策略:华胡音乐文化交流的动力  146-148
      二、双向与互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的运行机制  148-151
      三、华胡音乐文化交流的几种基本类型  151-157
        (一) 乐器交流  151-153
        (二) 乐律的交流  153-154
        (三) 舞乐的交流  154-155
        (四) 歌曲的交流  155-157
    第三节 胡乐入华与文人歌辞创作  157-165
    结语  165-166
  第六章 南朝文人歌辞创作与音乐文化建构  166-197
    第一节 南朝文人歌辞创作及其特点  166-177
      一、南朝文人歌辞创作数量统计  166-167
      二、南朝文人歌辞创作用调分析  167-176
      三、南朝文人歌辞创作的基本特点  176-177
    第二节 南朝文人歌辞创作与音乐文化建构  177-186
      一、宋、齐清商三调的修复与清商三调歌辞创作  177-179
      二、南朝文人歌辞创作与吴歌西曲的宫廷化  179-182
        (一) 清商三调歌辞创作的新变与吴歌西曲之流行  179-180
        (二) 帝王、文人吴歌西曲歌辞创作与吴歌西曲主流化  180-182
      三、从《相逢行》到《三妇艳》:清商三调演进的历史痕迹  182-186
    第三节 梁武帝音乐文化活动与梁陈宫体诗  186-196
      一、宫体诗的“名”与“实”  186-188
      二、梁武帝与宫体诗  188-196
        (一) 梁武帝宫廷音乐文化政策与宫体诗创作环境  188-190
        (二) 梁武帝音乐文化活动直接导引了宫体诗的兴盛  190-193
        (三) 梁武帝歌辞创作行为的垂范性质与现实效应  193-196
    结语  196-197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歌辞的演唱与传播  197-23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与功能  197-208
      一、文人歌辞的两种类型及其生存方式  197-199
        (一) 入乐歌辞的生存方式  198
        (二) 非入乐拟歌辞的生存方式  198-199
      二、仪式音乐歌辞演唱及其功能  199-205
        (一) 郊庙歌辞  199-201
        (二) 燕射歌辞  201-203
        (三) 鼓吹曲辞  203-205
      三、娱乐音乐歌辞演唱及其功能  205-208
        (一) 相和三调歌辞  205-206
        (二) 吴歌西曲歌辞  206-208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传播方式  208-219
      一、口头传播与文本记录:文人歌辞两种基本传播方式  209-215
        (一) 口头传播  209-211
        (二) 文本传播  211-215
      二、歌辞文本记录与文人歌辞功能的转移与分化  215-219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乐府”与“古诗”交叉关系的生态考察  219-232
      一、历代对汉魏古诗的著录及其矛盾  219-224
      二、汉魏古诗的多元生成方式  224-226
        (一) 由民间徒歌到乐府,后音乐丢失,成为文人徒诗  224
        (二) 文人拼合乐府歌辞或他人诗句而成  224-225
        (三) 文人直接创作徒诗  225-226
      三、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汉魏古诗的传播及其双重身份  226-229
      四、余论:“古诗十九首”非“全为乐府”  229-232
    结语  232-233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  233-259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的历史变迁  233-246
      一、汉代歌诗观与徒诗观  233-238
        (一) 汉代“乐府”称名  233-235
        (二) 汉代“诗”与“歌诗”  235-236
        (三) 汉代文人作品著录与歌诗观  236-238
      二、魏晋乐府指义的多向性及其歌诗与徒诗的分离  238-241
        (一) 魏晋“乐府”称名  238-240
        (二) 魏晋“诗赋”内涵及其变化  240-241
      三、南朝“乐府”与“诗”的对举及其徒诗观的确立  241-243
        (一) 南朝“乐府”与“诗”对举  241-242
        (二) 南朝的徒诗观  242-243
      四、刘勰《文心雕龙》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243-245
      五、北朝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245-246
    第二节 徒诗观与歌诗观的确立及其意义  246-258
      一、徒诗观的确立与诗歌题材的拓展  247-249
        (一) 新题材的拓展  247-248
        (二) 传统题材的深化  248-249
      二、徒诗观的确立与诗歌的形式美  249-258
        (一) 徒诗观的确立与“永明体”  249-253
        (二) 南朝诵读之风与“永明体”  253-258
    结语  258-259
附录一  259-275
  《北狄乐》考论  259-275
    一、北方诸民族变迁及《北狄乐》内涵  259-261
    二、《北狄乐》的历史变迁  261-268
    三、《北狄乐》流传江南的时间及途径  268-275
附录二  275-284
  一、《明君曲》本事及产生时间  275-278
  二、《明君曲》的流传变化  278-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4-289

相似论文

  1. 倡导性规划在珠三角地区的探索与实践,TU984
  2. 拉丁美洲“社会主义”问题研究,D033.4
  3. 重释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H315.9
  4. 云南爨文化的多元性,G122
  5. 桑德拉·哈丁的科学观研究,G301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信仰多元性的合理限度及其根据,D64
  7. Why is the Girl "Invisible" as a Learner?--A Critical Ethnographic Study on an English Major Student\'s University Experiences,H319
  8. 粤西年例多元性祭祀形态的历史分析,K892.3
  9. 我国老年保障的整合性研究,F842.6
  10. 构建新的女性主体,I561
  11.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多元性研究,D925.2
  12. “中体西用”文化范式再思考,K25
  13. 多元因素的系统融合,I561.074
  14. 民族学视角下的维吾尔餐饮文化,G122
  15. 库索文化——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价值研究,G206
  16. 从审美文化的视角透视当下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J616
  17.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G759.2
  18.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动态性多元供给研究,F320
  19. 口语交际的语用研究,H319.9
  20. 英语变体和文化多元性与跨文化交际,H310.1
  21. 美国枪支管制问题,D771.289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