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泡桐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

作 者: 茹广欣
导 师: 王豁然;郑勇奇;李荣幸
学 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泡桐 种源 引种 杂交 无性系
分类号: S7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泡桐属(Paulownia Sieb.et Zucc)包括9种、4变种,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均产之,其自然分布与栽培区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是人工林、农林间作系统和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 本研究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等9个种为材料,包括毛泡桐24个种源、白花泡桐33个种源、泡桐种间杂交F1代及复交后代、以及31个泡桐无性系,对泡桐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毛泡桐、白花泡桐种源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10株小区,单行栽植;泡桐杂种对比试验及无性系对比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6株小区,单行栽植。田间调查包括生长性状、树冠性状、物候期、冻害及病害程度,室内分析包括植物细胞膜透性、木材材性等内容,采用田间多年试验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毛泡桐不同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白花泡桐引种试验、泡桐杂种后代生长表现、接干规律、丛枝病变异规律及木材材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毛泡桐(P.tomentosa)不同种源生长性状差异明显。在北方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冻害现象。物候期表现出种源纬度愈高,发芽愈早,种源纬度愈低,发芽愈迟的趋势。树高、胸径生长随地理经度的增加而增大。与纬度的关系较弱。早期各年间生长性状相关明显,速生品种选择在5a生以后比较可靠。 通过聚类分析,把毛泡桐地理种源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在整个分布区东部和南部,以安徽、湖北种源为主;第2部分,在分布区的中部,以伏牛山区种源为主,但同时大连、太原、延安等在分布区北界的种源也聚入此类;第3部分,在分布区的西北部,以甘肃、陕西北部种源为主,聚类归属基本与地理位置相符。 2 河南引种白花泡桐(P.fortuneii),不同种源生长及适应性差异巨大。云南、广西、广东等种源越冬后大部分被冻死,保存率低。自然分布区北部种源保存率较高。室内电导法测定种源受冻率与田间受冻率相关明显,可以用电导率值来指示不同种源抗冻性的强弱。种源所在地气象因子与各种源的表现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低温的影响上。种源所在地低温越低,保存率越高,受冻程度越小。原产地温度年较差越小,引种后保存率越低,受冻程度越大。降水量与引种地的冻害及保存率关系不大。不同种源生长与其原产地的地理纬度关系不大,呈现一种随摘要机变异现象。但与经度相关明显,随经度的增加,树高、胸径呈现下降趋势。 北纬26“以下的种源在河南引种,保存率为56.69%。26“以9“之间的种源,保存率为65.71%,29“以上的种源保存率为74.59%。说明分布区中部以南的种源在河南引种,气候条件对它的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分布区南部白花泡桐向北引种时,河南、陕西、山西及其以北地区属于极不适宜引种区,湖北、江苏、安徽等地虽然有白花泡桐天然分布,但同样受到气候条件影响,(也不适宜引种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分布区中部种源向北引种时,河南南部地区固始、南阳、平顶山、西峡、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市县比较适宜:在北部及西部地区则不适宜。白花泡桐分布区北部种源引种,河南南部属于适宜区、河南北部及陕西属于较适宜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与不同种源实际表现基本相符。3泡桐属种间杂交比较容易,但不同种间杂交得到杂种机率不一样。毛泡桐杂交可配性高,山明泡桐杂交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台湾泡桐正反交可配性差异明显,用作父本参与杂交时,较易得到杂种,用作母本进行杂交时成功率较低。杂种F1代与亲本相比,63.41%杂交组合出现杂种优势现象。毛泡桐X台泡桐和白花泡桐X川泡桐正反交后代同时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兰考泡桐X白花泡桐、兰考泡桐x毛泡桐、兰考泡桐x川泡桐、毛泡桐X白花泡桐、毛泡桐x川泡桐以及毛泡桐x南方泡桐等则表现为一方有优势,而另一方则没有优势。但以泡桐杂种作为一方或两方亲本进行杂交,其少数杂交组合后代生长超过亲本,多数组合生长低于其亲本。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在苗高上差异明显,地径仅一般配合力和反交效应明显,特殊配合力差异不显著。 泡桐花的形态特征在单交组合后代上表现比较一致,复交后代多数性状出现分化。本研究发现,泡桐杂交组合,尊裂浅与浅杂交,杂种后代尊裂均为浅裂,深与浅杂交,杂种后代均为浅裂,浅与深杂交,杂种后代72.80k为浅裂,27.2%为深裂,而深与深杂交,16.7%为浅裂,83.3%为深裂。花尊开裂深度浅对深具有较明显的显性。在对花总梗的研究中,同样也发现总梗长对短也具有较明显的显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对花的综合行状分析中花序和果实在分析中起主要作用。4通过聚类分析,将泡桐划分为难接干、连续接干和非连续接干3种类型。连续接干类型在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小,但生长迅速、主干高、树型优美,是泡桐干形改良和选择的优良类型。5参试无性系是在不同条件下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但在相同立地及管理条件下,各无性系间生长表现差异明显。速生性最好是8508一2和14一13无性系,入选群体摘妄单株胸径和树高平均值为35.43cm和16.74m,分别比原始群体高出15.26%和13.49%。根据多性状综?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8
第一章 引言  18-23
  1 林木遗传资源  18-19
  2 泡桐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19-23
    2.1 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护  19-20
    2.2 良种选育与推广  20-21
    2.3 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21
    2.4 问题的提出  21-23
第二章 毛泡桐(P.tomentosa)的地理变异  23-42
  1 前言  23-25
  2 材料和方法  25-26
  3 结果分析  26-39
    3.1 种源间的生长差异  26-30
    3.2 种源形态特征差异  30
    3.3 不同种源的物候期  30-33
      3.3.1 物候期的差异  30-32
      3.3.2 不同种源物候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32
      3.3.3 生长性状与物候期的关系  32-33
    3.4 生长性状的变异倾向  33
    3.5 毛泡桐的早期选择  33-38
      3.5.1 毛泡桐生长的早晚期相关  33-35
      3.5.2 不同树龄的遗传变化  35-36
      3.5.3 选择性状及选择效果  36-38
    3.6 种源划分  38-39
  4 小结与讨论  39-42
第三章 白花泡桐(P.fortuneii)引种试验研究  42-79
  1 前言  42-44
  2 材料与方法  44-47
    2.1 试验地概况  44
    2.2 试验材料  44-45
    2.3 试验方法  45-47
      2.3.1 田间调查  45
      2.3.2 电导率测定  45-46
      2.3.3 灰色关联度计算  46-47
  3 结果分析  47-75
    3.1 形态与生态学特性  47-48
    3.2 物候期分析  48-51
      3.2.1 不同种源物候期差异  48-50
      3.2.2 物候期的变异规律  50-51
    3.3 不同种源的引种差异性  51-55
      3.3.1 适应性差异  51-52
      3.3.2 抗寒性差异  52-55
        3.3.2.1 田间抗寒性差异  52-53
        3.3.2.2 受冻后的细胞膜透性差异  53-55
        3.3.2.3 田间冻害和室内测定的相关性  55
    3.4 冻害与自然分布区气候因子关系  55-58
    3.5 白花泡桐生长变异  58-61
      3.5.1 年生长过程  58-59
      3.5.2 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差异  59-61
    3.6 不同性状在种源间的变异  61-64
      3.6.1 生长的变异规律  61
      3.6.2 抗寒性的地理变异  61-63
      3.6.3 物候期与抗寒性  63-64
    3.7 地理种源的引种区划  64-74
    3.8 种源选择  74-75
      3.8.1 单因子选择  74
      3.8.2 综合性状选择  74-75
  4 小结与讨论  75-79
第四章 泡桐属的种间杂交  79-110
  1 前言  79-83
    1.1 杂交育种研究的意义  79-80
    1.2 杂种的生长优势利用  80-81
    1.3 杂种的抗逆性  81
    1.4 生物技术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81-83
  2 材料与方法  83-86
    2.1 试验地概况  83
    2.2 试验材料  83-84
    2.3 数据采集  84-85
    2.4 计算方法  85-86
  3 结果分析  86-107
    3.1 泡桐种间杂交的可配性  86
    3.2 杂种后代生长变异  86-89
    3.3 苗期杂种优势分析  89-91
      3.3.1 单交后代的杂种优势  89-91
      3.3.2 复交后代的杂种优势  91
    3.4 苗期配合力分析  91-94
    3.5 正反交效应  94-96
    3.6 杂种幼林生长差异  96-97
    3.7 杂种后代的花部性状变异  97-103
      3.7.1 花部性状的差异性  97-99
      3.7.2 花部性状的遗传变异  99-103
    3.8 泡桐杂种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103-104
    3.9 泡桐优良杂种的选择  104-107
      3.9.1 不同组合的选择  104-106
      3.9.2 优良个体选择  106-107
  4 小结与讨论  107-110
第五章 泡桐干形改良  110-123
  1 前言  110-112
  2 材料与方法  112-114
    2.1 试验地概况  112
    2.2 试验材料  112-113
    2.3 试验方法  113-114
      2.3.1 性状调查  113
      2.3.2 计算方法  113-114
  3 结果与分析  114-121
    3.1 接干的变异性  114-116
    3.2 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116
    3.3 干形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116-117
    3.4 不同接干类型的划分  117-118
    3.5 不同接干类型间的差异  118-120
    3.6 不同接干类型的选择  120
    3.7 优良个体的选择  120-121
  4 小结与讨论  121-123
第六章 泡桐优良无性系选择  123-136
  1 前言  123-125
  2 材料与方法  125-127
    2.1 试验地概况  125-126
    2.2 试验材料  126
    2.3 调查方法  126-127
  3 结果与分析  127-134
    3.1 不同无性系的生长差异  127-129
    3.2 不同无性系的树冠性状变异  129-131
    3.3 无性系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131
    3.4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131-134
      3.4.1 速生性选择  131-133
      3.4.2 优良干形无性系的选择  133-134
  4 小结  134-136
第七章 泡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136-150
  1 前言  136-139
  2 材料和方法  139-140
  3 结果分析  140-148
    3.1 不同种源的感病性  140-142
    3.2 不同种源丛枝病的地理变异  142-144
      3.2.1 白花泡桐自然分布区的发病情况  142-143
      3.2.2 枝病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  143-144
    3.3 丛枝病与物候期的关系  144
    3.4 丛枝病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44-145
    3.5 不同无性系的感病性差异  145-147
    3.6 丛枝病感病的遗传分析  147
    3.7 抗病无性系在不同地点的表现  147-148
  4 小结  148-150
第八章 泡桐属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  150-177
  1 前言  150-153
  2 材料与方法  153-156
    2.1 试验地概况  153
    2.2 试验材料  153-154
    2.3 取样方法  154-155
    2.4 室内测定  155
    2.5 统计分析  155-156
  3 结果分析  156-172
    3.1 个体内木材密度的遗传变异  156-159
      3.1.1 木材密度随干高的变化  156
      3.1.2 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  156-158
      3.1.3 枝材材性与主干材性的相关性  158-159
    3.2 基本密度的种间变异  159
    3.3 白花泡桐、毛泡桐木材密度的种内变异  159-163
      3.3.1 不同种源的密度差异  159-163
      3.3.2 不同种源密度的地理变异  163
    3.4 无性系间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  163-171
      3.4.1 木材基本密度在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  163-165
      3.4.2 无性系间木材纤维变异  165-167
      3.4.3 木材干缩性在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  167-169
      3.4.4 木材吸水性在无性系间的变异  169-170
      3.4.5 木材颜色在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  170-171
    3.5 泡桐生长与木材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171-172
  4 讨论  172-175
  5 小结  175-177
总结论  177-181
图版  181-185
参考文献  185-202
附件  202-203
致谢  203

相似论文

  1.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2. 甘蓝型油菜多体附加系“Nj08-063”的农艺性状、细胞学与分子学鉴定研究,S565.4
  3.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期14-3-3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S562
  4.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5. 不同沙土配比对践踏后杂交狗牙根草坪恢复能力的影响,S688.4
  6. 杨柳田头菇生活史及分类地位研究,S646
  7. 鸭源鸡杆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抗脂多糖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S858.32
  8.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S543.9
  9. 不同种源山桐子种子休眠的温度特性研究,S792.99
  10. 栽培大豆和滩涂野大豆及其杂交后代苗期耐盐性与NHX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S565.1
  11. 滨梅繁殖技术初步研究,S685.99
  12. 罗非鱼不同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分析,S917.4
  13. 洋桔梗天津地区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S682.19
  14. 胃癌中hPOT1和p53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R735.2
  15.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6. 柳桉引种试验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S792.39
  17. 德保苏铁回归种群生态初探,Q948.1
  18. 赣无油茶无性系幼树表型变异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794.4
  19. 引种紫锥菊形态学与有效成分动态积累的初步研究,S567.239
  20. 珍稀树种乳源木莲和红花木莲引种试验研究,S792.99
  21. 不同产量的油茶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S794.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