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道德赏罚论

作 者: 曾小五
导 师: 杨君武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道德 需要 利益 道德需要 道德赏罚 逻辑根源 特征 分类 功能 价值 原则
分类号: B8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615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道德赏罚,简言之,是指道德生活中赏善罚恶的现象。 自道德现象产生起,道德生活就与赏善罚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一旦人类的道德生活从自在进入了自觉,人们也就开始了对道德与赏罚之关系的观察和反思。 然而,纵观伦理思想史,我们发现,人们对道德赏罚的看法并不相同,有时甚至针锋相对。从总体上看,一般的伦理学理论都承认,社会道德生活需要赏罚,但在道德赏罚的根源、原则以及道德赏罚与法律制裁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上,它们的观点却不尽相同(如斯密,边沁和密尔以及康德等的道德赏罚理论)。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可采用赏罚的手段,但这种道德赏罚不应当有成人的干预,而要诉诸自然的过程(如卢梭、斯宾塞的道德赏罚理论)。更有一些理论,它们或者否定社会生活中惩罚的正义性(如葛德文的政治正义理论)从而也否定了道德赏罚的正义性;或者干脆认为,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根本就无须所谓制裁或赏罚(如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赏罚理论)。总之,有什么样的理论立场、思维方法,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赏罚观,亦即人们对道德赏罚的基本看法总是与其对道德的根源、本质等的看法密切相联的。所以,要有正确的道德赏罚观,必须有正确的理论立场、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有对道德的根源和本质的真实揭示。 道德赏罚有无道德逻辑的根源,是一切问题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须先从道德的根源及其本质入手。 所谓道德,简言之,就是人类行为应当遵循的法则。由于人类行为的最终动因在于人固有的需要,所以,道德必然是与人的内在需要密切相关的。所谓需要,就是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对一定条件的依赖关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所以,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人的需要实际上就是人的存在和发展对各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依赖关系。正是这些客观的依赖关系,构成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实际内容。 依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人的需要分成两类:自为需要和他为需要。自为需要是主体与客观外在条件之关系的表现。每一自为需要作为行为的内在动因,只能是个体追求它所指向的某一外在条件满足的原因,与其他需要及其满足无关。这类需要,就其驱力指向而言,呈辐射状。因此,作为有机统一体的人必然要有另一类需要去平衡这种自为需要的辐射张力。这种需要的基本指向是需要体系总体的协调和平衡。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作他为需要。需要的满足,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人的内在需要体系的协调和统一之需要的满足,表现于外在的实践,就是人的行为对一定秋序的遵循。这种秋序,就是道德秋序或曰道德法则。所以,他为需要也叫道德需要。人的这种内在固有的道德需要正是道德的根源所在。 既然道德秩序是道德需要的外在表现,那么,道德秋序的实现就意味着人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状态的实现。因为人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状态的实现,对人的感性生活言,就是各种情感的协调和谐状态,即伦理学意义上的“幸福”;对人的追求需要满足的活动过程言,就是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状态或人的需要和谐统一之满足的无障碍状态,即伦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对人的总体存在状态而言,正是内在需要的这种 一2一全方位的协调统一,构成了人“自我实现”或“全面发展”的实际内容。所以,具体而言,道德的目的或价值,就在于人的幸福、自由、自我实现或全面发展。这对行为主体而言,就意味着,当他遵循了这种应当的道德秩序(从善),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幸福、自由、自我实现或全面发展;当他违背了这种应当的道德秋序(从恶),他的幸福、自由、自我实现或全面发展就不能实现或会受到限制。由于人的幸福、自由、自我实现或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组成的社会而达成,所以,它们的保障或限制,有时会表现为社会对行为主体的作用。这就构成了道德生活中的赏和罚。所以,道德赏罚正是道德逻样的内在规定。 道德赏罚之人凡道德内在的逻辑规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赏罚,其逻辑过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社会道德生活中必然的理性选择。一般而言,社会道德规范是对具体利益的分配或求取方式的公正的规定。善就是遵循了这种规定,恶就是违背了这种规定。由于违背这种公正的规定往往是为了得不当得之利,所以,从恶者必然使从善者相应地失去应当得到的利益或使其正当利益的保证受到威胁。其一,社会只有通过一定形式的奖赏和惩罚,才能一定程度地恢复社会公正,达成社会道德的目的;其二,社会只有充分利用赏罚的作用,才能树立并维护社会道德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其三,一定形式的赏罚在个体内心产生的吸引力或排斥力正好与道德情感作用力的方向一致,从而加强了个体遵循规范的内在力量。其次,道德赏罚也有情感基础。善恶总是与利益的得失密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K公司计划及预测改进对于合理库存配置的研究,F224
  2. 大豆乳清蛋白的微滤技术研究及蛋白粉的研制,TQ936.2
  3.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路面浅层病害的自动检测算法研究,U418.6
  4.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5. 多厅影院空间架构研究,TU242.2
  6. 钢在建筑中的技术表现力研究,TU-0
  7.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8. 铁电薄膜与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研究,TM221
  9. 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复合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的研究,TM461
  10.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11. 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区位分布及其等级研究,K291
  1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13.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14.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15.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16. 高频雷达信号电离层污染及时频分析方法研究,TN958.93
  17. 多重ANN/HMM混合模型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TN912.34
  18. 空间目标ISAR成像仿真及基于ISAR像的目标识别,TN957.52
  19. 用于检索的人脸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研究,TP391.41
  20. 基于用户兴趣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与实现,TP391.41
  21. 基于词义及语义分析的问答技术研究,TP391.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