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美学变迁

作 者: 杨晓萍
导 师: 陈晓伟;石小兵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新时期 主旋律电影 美学变迁
分类号: J9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时期以来,距离1987年2月中国电影局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已经20余载。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已经由一种中国式的对电影艺术的特定政策性表述和对电影应具备的崇高思想的要求,转变成为对电影作品的创作理念,一种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相对应的电影美学形态。然而,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在市场层面上受到阻碍,而且面临着自身的美学困境和来自大众消费层面的抵牾。本论文的框架就是围绕新时期以来,中国本土的主旋律电影研究在关注其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藩篱对自身美学发展影响的同时,面对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的美学体系的问题,清楚地分析目前主旋律电影的实际创作以及批评现状,立足于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发展至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如何用符合现代电影发展的创作思维和电影语言真实而深刻地体现生活、反映现实,拍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影片;如何对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创作中出现的美学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如何将主旋律电影的模式同当下的电影观众的多样化审美实践需求相结合等等。本论文在绪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文主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国内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突出这一论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主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二章主要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综合概括了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及特点,并得出本文主旋律电影的概念。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章节,从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主旋律电影的美学变迁,并通过具体影片的分析,总结和梳理这一变迁的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主要以极具代表性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为个案进行分析,从影片创作层面和运作层面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试图勾勒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新特征。第五章主要是作为对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前景展望,从商业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探讨主旋律电影的美学趋势,并试图得出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模式。结语部分主要提出了主旋律电影要想成为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美学模式必须遵从的三个原则。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2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9
  1.2 文献综述  9-11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1-12
2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及特点  12-18
  2.1 概念界定:不同层面的主旋律电影  12-15
    2.1.1 作为政治策略的主旋律电影  12-14
    2.1.2 作为电影形态的主旋律电影  14
    2.1.3 本文的主旋律电影概念  14-15
  2.2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特定内涵  15-18
    2.2.1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15-16
    2.2.2 展现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16
    2.2.3 反思当下的社会现象  16-18
3 美学变迁:1987年至今的主旋律电影  18-45
  3.1 题材选择的转变: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18-22
    3.1.1 初始期题材的特殊要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现实题材  19
    3.1.2 九十年代多元发展期主旋律传统题材与新题材的并行发展  19-22
    3.1.3 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题材的商业化转型  22
  3.2 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宏大叙事走向商业化叙事  22-31
    3.2.1 八十年代末历史正剧宏大叙事的模式  23
    3.2.2 九十年代的多元化叙事模式共存  23-27
    3.2.3 新世纪商业化叙事模式的日渐成熟  27-31
  3.3 人物塑造方式的转变:从扁平人物走向立体人物  31-36
    3.3.1 传统主旋律影片中"高大全"的扁平模式化人物形象  31-32
    3.3.2 人物形象立体化平民化的转变  32-36
  3.4 视听语言表现方法的转变:从服务叙事走向奇观震撼  36-41
    3.4.1 传统主旋律影片的视听语言——严肃浓重的现实主义史诗化风格  36-38
    3.4.2 主旋律影片视听语言的奇观化转向  38-41
  3.5 运作理念的转变:从政治宣传走向商业化运作  41-45
    3.5.1 "国家之手"运作下的政治宣传片  41-42
    3.5.2 产业进程中创作的商业化突围  42-45
4 个案分析: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商业化表达  45-53
  4.1 创作层面的美学突破  45-50
    4.1.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  45-47
    4.1.2 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与现代化的电影语言相结合  47-49
    4.1.3 国家弘扬的主流价值与人物的个性化审视相结合  49-50
  4.2 运作层面的商业化突围  50-53
    4.2.1 借力发力进行事件营销  51
    4.2.2 媒体造势扩大宣传  51-53
5 前景展望:融商业与艺术于一体的中国主旋律电影  53-57
  5.1 艺术性、商业性与思想性的兼容并蓄  53-54
  5.2 民族性、时代性与文化性的和谐统一  54-55
  5.3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模式  55-57
结语  57-58
参考文献  58-60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与研究成果  60-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新时期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267
  2. 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研究,D613
  3.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G641
  4. 新时期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不作为问题研究,D412.6
  5.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6.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G641
  7. 新时期小说的音乐叙事,I207.42
  8.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G641
  9. 主旋律电影改革开放三十年成长之路,J905
  10. 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探析,D252
  11.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G641
  12. 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812.0
  13. 新时期云南高等体育院系足球专项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G807.4
  1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演进研究,C964.2
  15. 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研究,G219.2-F
  16. 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G633.2
  17. 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研究,D631.4
  18. 新时期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与突破,I206.7
  19. 新时期邓小平增强党的凝聚力思想探析,A849.1
  20.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藏统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考量,D633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