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
作 者: 王海澜
导 师: 高文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自我建构 三个突破 研究型课程 学习方式 学习情境 基本设想 教育改革实践 学习活动 历史发展脉络
分类号: G45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401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研究性学习已经在全国展开,但它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而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或层次上,都显得相对滞后。本文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从长计议的改革战略来研究,旨在分析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践状况,讨论其理论前提和发展前景。本文所指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驱动性问题而进行的积极的、真实的、建构性的学习活动。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性学习何以能够超越以往的教育实践,促成学生的自我建构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作者认为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主题。为此,作者先是通过文献分析追踪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发生过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状况,接着借助于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状况,发现其中的经验和问题,然后通过考察当代相关理论的发展,探求研究性学习赖以立论的理论可能,接下去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下一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今后将继续进行的工作则是通过改革实验,来检验和继续完善这种方案和相应的理论观点。 本文的基本立论是要实现三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实践突破,即超越灌输式的学习,促发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超越简单的重复的技能训练,追求在开放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综合的复杂的活动,培养综合的高层次的能力;超越以兴趣为中心的活动课,借助于富有挑战的问题或项目,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层次和深度。第二个突破是理论突破,即一方面要超越以杜威为代表的设计教学法对知识核心的偏离,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代学科知识资源,把握其基本结构,让学生掌握最重要的知识与技术,另一方面又要超越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理论的封闭性,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真实、复杂的生活世界,让他们挑战未知世界。第三个突破是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本身的突破,即走出学生学习生活中灌输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二元分离的状态,既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策略来重构全部的学科,使所有科目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研究性”,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关键的知识,同时又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造所有科目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贯彻严肃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双基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具体地说,本文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章是导论,说明研究研究性学习的理由,综述已有的研究文献,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发现,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虽然速度快, 但起步晚,基础弱,层次不高,总体上尚未触及到教育改革实践的根本的和前沿 的层次。 第二章讨论研究性学习发生的背景,从研究性学习产生的国际背景、政策背 景以及实践基础三个方面探寻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 。_戴性。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虽然为时已经冀荣,但有g峋实践动。。 因和政策背景,它正好切中了迟早都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第三章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发起于上海,J 而且上海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较为普及,因此本文就以上海为例,首先分析专题研,究式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两种模式的运作状况,然后探讨研究性足 学习的发展去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性学习虽然普遍展开,但存在着多 种困难与障碍,其中不仅有资源与条件的困难,更有以考试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障 碍,教育实践者也存在观念与动机上的障碍,更为要紧的是,另辟一块“研究性 学习” 或“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策略,还是协调不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两_ 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实践模式。_ 第四章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问题,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及其理论- 主张。本章在分析知识论的重构、全脑研究的发现、建构主义学习观等相关理论_ 的基础上,提出:要转变学校的功能,把教育重心由掌握现成知识转向探究知识。 教师角色由为人师表转变为学习代理等。。 第五章提出了更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设想。基本设想是构建大研究 性学习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开发基于学科的研究型课程、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 创设新型的学习情境等*八 第六章对本文的基本观点进行归纳,其中包括已经解决的问题、可能引起_;的误解、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
|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2-4 英文摘要 4-8 第一章 导论 8-21 一、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性学习? 8-9 (一)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是一项新课题 8 (二)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理论研究 8 (三) 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8-9 二、 文献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进展 9-19 (一)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9-17 (二) 国外相关研究介绍 17-19 三、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9-20 (一) 分析文献以作研究定位 19 (二) 实践调查以把握实践问题 19 (三) 深化研究性学习的构想、实验和推广 19-20 四、 本文的基本框架 20-21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背景 21-43 一、 研究性学习改革的国际背景 21-24 (一) 进步主义的早期探究学习设计 21 (二) 学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探究学习改革 21-22 (三) 真实性探究:研究性学习的展开 22-24 二、 研究性学习的政策背景 24-35 (一) 持续困扰的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24-28 (二) 课程政策的变革 28-35 三、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础 35-43 (一) 活动课程中的突破 35-38 (二) 创新教育的尝试 38-39 (三) 研究性课程的发端与展开 39-43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现状分析 43-63 一、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形态 43-45 (一) 渗透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 43-44 (二) 研究型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44-45 二、 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策略 45-52 (一)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过程 45-46 (二)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策略 46-50 (三) 研究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实例 50-52 三、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52-56 模式(一): 单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52-55 模式(二): “润物细无声”的兴趣激发 55-56 四、 实践现状的综合分析 56-63 (一) 研究性学习具备进一步发展的价值 56-57 (二) 研究性学习必须改进和深化 57-63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探讨 63-80 一、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63-71 (一) 知识论的重构 63-65 (二) 全脑与智能的多样性:全脑研究的发现 65-68 (三) 情境意义的主动生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超越 68-71 二、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主张 71-80 (一) 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功能的转变 71-73 (二) 探究重于知识:研究性学习的追求 73-77 (三) 小结: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 77-80 第五章 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设想 80-107 一. 基于学科的研究型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80-82 二. 基于学科的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开发 82-90 (一) 基于学科的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基本环节 82-87 (二) 学科研究型课程开发的三个阶段 87-88 (三) 自选的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原则 88-90 三. 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构的设计 90-99 (一) 专题研究的活动结构 90-94 (二) 问题式学习的活动结构 94-98 (三) 任务式学习的活动结构 98-99 四. 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99-102 (一) 不同于传统评价的新评价原则 99 (二) 新的评价模式 99-102 五. 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条件 102-107 第六章 结语:有关问题讨论 107-111 一、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论 107-108 二、 可能引起的误解 108 三、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108-109 四、 未来的发展方向展望 109-111 附录一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语文特级教师)访谈录(摘录) 111-116 附录二 上海市部分高中教师访谈.座谈录 116-118 附录三 研究性学习课题目录(摘选) 118-119 参考文献 119-124 后记 124
|
相似论文
- 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D925.1
-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与翻译,H315.9
- 公司章程自治研究,D912.29
- 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G633.6
-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及应用研究,G434
-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G434
- 基于IMS LD的协作学习建模,G434
- 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的改进与应用,G434
- Web2.0环境下促进隐性知识建构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TP393.02
- 活动理论框架下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G434
-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G434
- 超媒体学习情境下成就目标定向对高师大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B842.3
- 论我国私募基金法律制度的构建,D922.28
- 在我国设立创业板的必要性及基本设想,F832.5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915.3
- 大学课程BL教学设计,G642.0
- 我国政府部门收费问题研究,F812.4
- 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G633.67
- 基于LAMS的小学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G434
- 基于LAMS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学习活动设计研究,G65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