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改革

作 者: 王映松
导 师: 刘邦驰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财政学
关键词: 财政改革 财政理论 财政本质 财政关系 社会权力中心 我国财政政策 财政基本理论 财政管理 政策体系 财政体制改革
分类号: F8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43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财政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成功的财政改革必须以科学的财政理论为指导。在刘邦驰教授的指导下,笔者以《社会财政理论与中国财政改革》为题,对一些重大的财政基本理论和我国财政改革问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和探索。论文由导言和上下两篇各三章组成,约15万字。导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安排;介绍了论文结构。从而为全文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导言部分还对比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关于财政本质的主要学说,提出了“社会财政”的命题。上篇三章,主要对“社会财政”命题进行理论探索,致力于完成“知”的使命。主要回答“社会财政是否存在?”“社会财政为什么存在?”“社会财政有什么职能作用?”等问题,也就是研究了社会财政是什么的问题。第一章,通过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社会财政必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回答了社会财政是否存在的问题。其中,关于国家产生前必然存在社会财政的结论,主要借鉴了王绍飞、何振一、吴才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关于国家出现后,在国家财政取得财政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存在社会财政关系的结论,是通过剖析联合国、欧盟和民间自组织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权力中心的财政关系后得出的;关于在国家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社会财政关系的结论,是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基本理论,同时借鉴公共行政学的科学成果,通过抽象分析和逻辑推论后得出的。第二章,从财政与社会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财政存在的理论依据,回答了社会财政为什么存在的问题。通过财政与社会制度、财政与社会流动、财政与社会变迁、财政与社会控制、财政与社会开放<WP=4>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了财政关系是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重要细胞,只要有社会存在就必然有财政关系存在的结论。第三章,揭示了社会财政维护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比例平衡;维护基本人权、提供社会保障;克服社会差异、维护社会公平;实现资源价值补偿,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安全等五个方面的职能,回答了社会财政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下篇三章,主要探讨了用社会财政理论指导我国财政改革问题,致力于完成“行”的使命。第四章,回答了如何用社会财政理论指导我国财政政策改革问题。指出我国财政政策改革,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社会稳定的财政政策体系、社会协调的财政政策体系、社会公平的财政政策体系的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并为此提供了若干政策主张。第五章,回答了如何用社会财政理论指导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问题。指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既不能高度集权,也不能分权过度,必须实现各级、各地财力的均等化,并立足于社会财政理论的合理内核,提出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和数理模型。第六章,回答了如何用社会财政理论指导我国财政管理改革问题。提出了在财政收支管理战略上必须树立“以支定收”的新观念;系统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和在财政管理中引入社会评价方法的设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立足于中国财政改革的实践,尽量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财政本质和我国财政改革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观点和主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财政本质是“社会权力中心的分配活动”的观点既肯定了“国家分配论”和“公共分配论”的合理内核,又在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虽然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分配问题,已把财政起源的研究拓展于国家产生之前,但把社会权力中心的分配活动上升到财政本质进行研究,以及对与国家财政并存的社会财政关<WP=5>系的研究还不多见;至于对国家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财政关系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可以说,笔者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2.对社会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深刻揭示了社会财政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财政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关于财政本质研究的视野,丰富了财政本质的内涵。3.以社会学的视野研究财政职能,提出了社会财政的五项基本职能,丰富和发展了目前财政学界流行的关于财政职能的“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理论,为关于财政职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4.关于我国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基本方向就是要逐步增强我国财政的社会协调功能的主张,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完全符合我国财政改革的实际,对我国财政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从财政政策、财政体制、财政管理三种不同的视角和层面研究我国财政改革问题,比单一视角和单一层面的研究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5.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改革的四大项主张,12条具体改革措施切中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要害,

全文目录


上篇 社会财政理论初探  14-90
  0. 导论  15-28
    0.01 对主题的灵感  15-21
    0.02 研究方法的选择  21-25
    0.03 研究内容的安排  25-28
  1. 永恒的社会财政:实证和推论  28-45
    1.01 国家产生前的社会财政形态  28-32
    1.02 与国家财政并存的社会财政形态  32-41
    1.03 国家消亡后的社会财政形态  41-45
  2. 社会财政的理论基础  45-68
    2.01 财政与社会制度  45-48
    2.02 财政与社会流动  48-52
    2.03 财政与社会变迁  52-56
    2.04 财政与社会控制  56-60
    2.05 财政与社会开放  60-68
  3. 社会财政的职能作用  68-90
    3.01 维护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比例平衡  68-70
    3.02 维护基本人权,提供社会保障  70-73
    3.03 克服社会差异,维护社会公平  73-78
    3.04 实现资源价值补偿,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8-84
    3.05 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  84-90
下篇 用社会财政理论指导我国财政改革  90-163
  4.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政策改革  92-134
    4.01 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92-99
    4.02 社会稳定的财政政策体系  99-111
    4.03 社会协调的财政政策体系  111-126
    4.04 社会公平的财政政策体系  126-134
  5.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134-145
    5.01 必须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均等化  134-137
    5.02 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37-139
    5.03 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模式选择  139-141
    5.04 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数量模型  141-145
  6.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管理改革  145-163
    6.01 财政收支管理战略的创新:必须树立“以支定收”观念  145-153
    6.02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53-160
    6.03 在财政管理中引入社会评价方法的设想  160-163
主要参考文献  163-165
后记  165-166

相似论文

  1.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F815.16
  2. 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F323.6
  3. 广西“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研究,F812.7
  4. 被征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体系构建研究,F323.89
  5. 玉溪市“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F812.2
  6. 农民工对返乡创业政策认知评价及其优化对策研究,F279.27
  7. 民国时期宁波财政研究,F812.9
  8. 青岛市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G647.38
  9. 政府间税权划分问题研究,F812.42
  10. 新时期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F812.2
  11.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F812.45
  1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构建,F205
  13.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体系研究,F124
  14. 刑事政策体系的建构及其应用研究,D924
  15. 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调查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F249.2
  16. 东北经济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127
  17.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构想,F259.27
  18. 省管县视角下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研究,F812.2
  19. 甘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630
  20. 聊城市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政策研究,F812.8
  2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模式与实践应用分析,F81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财政、国家财政 > 中国财政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