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生态学及行为特征

作 者: 周江
导 师: 王德利;魏辅文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长臂猿 海南岛 栖息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鸣叫声 食物组成 雄性 交配行为 雌性 番荔枝科
分类号: Q95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物种,由于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种群数量急剧衰退、栖息地面积也急剧缩小。在过去的近47年历史里,只有对这个濒危物种进行了极为有限的研究。因此从2002年8月至2008年的8月,我们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02′-19°08′N,109°02′-109°13′E)对两群海南黑冠长臂猿进行了野外研究,收集了有关于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基本生态学信息:其分类地位、种群数量、食物组成、栖息地植被结构、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繁殖行为、同种间关系、与同域其他物种间的关系等数据,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致危因素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了解这一濒危物种的较为全面的生态信息和如何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依据。本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类地位:通过对其鸣叫声、成年雌雄性个体外部形态特征及部分解剖学特征,以及传统认为是其下一个亚种的东部黑冠长臂猿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并辅之以其他学者在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认为应该赋予海南黑冠长臂猿独立种的分类地位,这样有助于对这个濒危物种开展更为有效的保护。2.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历史变迁:通过调查与观测,发现海南黑冠长臂猿之已处于濒危状态,50年内丧失了其99.4%的栖息地,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08年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只有2个家庭群和5只独猿共20只,并生活在一个面积极小的热带原始林内。长臂猿濒危的原因是由于其栖息地的大规模丧失及人为的猎杀所造成的,海南岛上的原始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前的95.5%下降到了1999年的4%,而岛上人口则剧增了330%。3.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特征:通过研究,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黑冠长臂猿同分布于岛内其他地区的同伴的一样,也经历了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这样一个阶段,但即使在建立保护区之后,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恢复的速度极为缓慢,并且近20年的时间里,没有见到有新的家庭群的建立,而原来所记录的家庭群却消失了两个。目前活动于栖息地内的独猿的组成是三雄二雌。4.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结构分析:霸王岭现存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的植物群落总体上是热带落叶阔叶季雨林,并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海南黑冠长臂猿现在所活动的地方的植被类型应该是热带山地常绿林;其植物组成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种群,并且可以划分出五个植物群系。海南黑冠长臂猿的主要栖息地在海拔800-1000 m的沟谷,即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地方;该范围内的主成分多为长臂猿喜食植物。5.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食物组成:海南黑冠长臂猿摄食植物隶属49科77属122种,雨季摄食植物有36科53属83种,其中乔木占83.1%,藤本占15.7%,草本占1.2%,食物组成中果实占90.4%-91.6%,嫩叶占7.2%-8.4%,花占1.2%。显示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食物组成与其他种类长臂猿有很大差别,尤其是榕属植物,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的榕属植物种数较少。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食物隶属桑科、桃金娘科、番荔枝科、樟科、大戟科、杜英科等。旱季(1-6月)摄食植物隶属31科64种,其中乔木占79.7%,藤本占15.6%,草本占4.7%,旱季食物组成中果实占77.9-82.8%,嫩叶占17.6.18.8%,花占4.4-4.7%。6.海南黑冠长臂猿对于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选择栖息地内海拔800-900 m地段进行活动,该处的植物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对地形因素中的坡度和坡向没有表现出选择性,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应该在中低地的雨林条件下更为合适。海南黑冠长臂猿A群的家域面积是978hm~2,B群的家域面积是584 hm~2。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在旱季和雨季有着明显的差异,旱季的移动距离要大于雨季的移动距离。同时,海南黑冠长臂猿喜欢选择高大乔木作为移动和休息的场所。7.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繁殖行为:海南黑冠长臂猿的交配行为是由雌性成年个体发起的,每一次交配行为的持续时间非常短,并且交配次数可以从1次到9次不等;交配姿势为爬胯式。雌性成年个体在怀孕期间也可以发生交配行为。同时,长臂猿孕期至少为173天,长臂猿出生后必须要到1岁半的时候才能完全离开母体独自活动。另外,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生殖间隔是两年,生育高峰期应该是在每一年的雨季。现存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社会结构是一夫二妻制的。8.海南黑冠长臂猿同种相遇的行为:现存的两群海南长臂猿之间的相遇行为不同于其它长臂猿,在海南长臂猿的相遇行为中,我们只观察到了雌雄性成年个体和雄性亚成体以及青年雄性个体之间的鸣叫和追逐行为,而没有发现的两群体成员间的玩耍和理毛行为,更没有偷情行为和激烈打斗行为的存在,即只存在着鸣叫行为和竞争性行为。同时,海南长臂猿相遇的持续时间也不像其它种类的长臂猿那样长,只有24-51分钟。另外,也没有发生打斗行为。对于海南长臂猿雌雄性成年个体在群体相遇时的行为,它们对其领域的保护,而未成年个体则是通过参与这种追逐方式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今后的领域。9.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同域其他物种相遇的行为:野外观察海南长臂猿对于非同种物种相遇时的一系列反应,包括非人类捕食者、人类捕食者和相同生态位竞争种类。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根据观察距离远近的不同,以及观察次数和时间的不断增加,海南黑冠长臂猿对于人类的反应也随之不同;同时,携带有幼猿的母猿在遇到观察者时的反应随着幼猿的年纪的不断长大也有所不同。海南长臂猿与相同生态位竞争种相遇时,都被雄性海南长臂猿,尤其是青年雄性个体驱赶出它们的采食区域。海南长臂猿无论是在遇到捕食者还是食物竞争种类时,雄性成年个体起着保护家族群成员和保护资源的主要作用。10.海南长臂猿的声讯行为: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声音结构不同于任何一种长臂猿,是长臂猿中最为简单的鸣叫声,据此海南黑冠长臂猿应该是长臂猿科中原始的种类。它们的鸣叫声据不同的生态学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领域性宣告;2)召唤性鸣叫;3)成年雌雄性各自的独唱;4)预警性叫声;5)示威性叫声。海南黑冠长臂猿是一个极危独立种,通过运用GIS技术分析灵长类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发现了长臂猿对于栖息地资源利用的重复性,还发现了灵长类动物有可能为了避免资源的竞争,对其出生的后代进行了性别选择。据此,揭示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关键致危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的捕猎。恢复和改善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栖息条件是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首要之举。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8
英文摘要  8-12
目录  12-17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17-29
  1.1 研究背景  17-27
    1.1.1 海南黑冠长臂猿研究现状  17-25
    1.1.2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保护现状  25-27
    1.1.3 海南黑冠长臂猿研究存在的问题  27
  1.2 研究目的  27-29
第二章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29-34
  2.1 研究地点  29-32
    2.1.1 地形地貌、土壤及水文  29-30
    2.1.2 气候  30-31
    2.1.3 植被和动物  31-32
  2.2 研究对象  32-34
第三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类地位  34-52
  3.1 研究背景  34-35
  3.2 研究动物和方法  35-37
    3.2.1 研究动物  35-36
    3.2.2 研究方法  36-37
  3.3 研究结果  37-47
    3.3.1 海南黑冠长臂猿和越南东部黑冠长臂猿鸣叫声音特征的差异  37-40
    3.3.2 越南黑冠长臂猿、东部黑冠长臂猿和 Patzi的皮毛颜色比较  40-46
    3.3.3 海南黑冠长臂猿、东部黑冠长臂猿和 Patzi的解剖学特征比较  46-47
  3.4 讨论  47-52
    3.4.1 概述  47-49
    3.4.2 种或亚种  49-50
    3.4.3 物种描述  50
    3.4.4 结论  50-52
第四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历史变迁  52-64
  4.1 研究背景  52-53
  4.2 研究方法  53-54
  4.3 研究结果  54-58
    4.3.1 野外专项调查结果  54
    4.3.2 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区的缩减  54-57
    4.3.3 海南黑冠长臂猿种数量的下降  57-58
  4.4 讨论  58-64
第五章 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动态  64-74
  5.1 研究背景  64-65
  5.2 研究方法  65-66
  5.3 研究结果  66-71
    5.3.1 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变化  66
    5.3.2 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社会结构及大小  66-71
  5.4 讨论  71-74
    5.4.1 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家庭群数量的变化  71
    5.4.2 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独猿的数量特征  71-72
    5.4.3 新家庭群的建立  72-74
第六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现存栖息地植被结构特点  74-94
  6.1 研究背景  74-75
  6.2 研究方法  75-76
    6.2.1 研究地概况  75
    6.2.2 研究方法  75-76
  6.3 研究结果  76-88
    6.3.1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物种类  76-77
    6.3.2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的划分  77-80
    6.3.3 不同海拔、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组成  80-83
    6.3.4 不同海拔、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  83
    6.3.5 不同海拔高度及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重要值  83-88
  6.4 讨论  88-94
    6.4.1 不同海拔、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组成  88
    6.4.2 不同海拔、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  88-89
    6.4.3 不同海拔、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重要值  89
    6.4.4 不同海拔、地形条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的重要值、多样性、组成  89-91
    6.4.5 霸王岭保护区的植被是季雨林  91
    6.4.6 海南黑冠长臂猿现存栖息地的破碎化  91-94
第七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食物组成  94-119
  7.1 研究背景  94
  7.2 研究方法  94-97
  7.3 研究结果  97-111
    7.3.1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雨季(7-12月)食物组成  97-99
    7.3.2 海南黑冠长臂猿旱季(1-6月)食物组成  99-104
    7.3.3 海南黑冠长臂猿食性特点  104-105
    7.3.4 降雨量与食物种类关系  105-109
    7.3.5 海南黑冠长臂猿早季与雨季食物种类比较  109-110
    7.3.6 榕属植物在食物中的比例  110-111
  7.4 讨论  111-119
    7.4.1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其它种类长臂猿食物组成上的差异  111-114
    7.4.2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其它种类长臂猿的栖息地差异  114-115
    7.4.3 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食物的部位与降雨量关系  115
    7.4.4 榕属植物的作用  115-116
    7.4.5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笼养长臂猿的食物组成  116
    7.4.6 不同海拔高度及地形条件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分布特点  116-117
    7.4.7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质量  117-119
第八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家域及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  119-132
  8.1 研究背景  119-121
  8.2 研究方法  121-122
  8.3 结果分析  122-127
    8.3.1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家域  122-123
    8.3.2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  123-126
    8.3.3 海南黑冠长臂猿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  126-127
  8.4 讨论  127-132
    8.4.1 家域大小与食物组成  127-129
    8.4.2 影响海南黑冠长臂猿日移动距离的因素  129
    8.4.3 影响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选择的因素  129-132
第九章 海南黑冠长有猿的繁殖行为  132-140
  9.1 研究背景  132
  9.2 研究方法  132-133
  9.3 研究结果  133-137
  9.4 讨论  137-140
第十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同种相遇的行为  140-147
  10.1 研究背景  140-141
  10.2 研究方法  141
  10.3 研究结果  141-143
    10.3.1 观察  141-142
    10.3.2 声音性相遇  142
    10.3.3 竞争性相遇  142-143
  10.4 讨论  143-147
第十一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同其他种类相遇时的行为  147-158
  11.1 研究背景  147-148
  11.2 研究方法  148
  11.3 研究结果  148-153
    11.3.1 海南长臂猿对于潜在捕食者的反应  148-151
    11.3.2 海南长臂猿对同域竞争物种的反应  151-153
  11.4 讨论  153-158
    11.4.1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否忽视被捕食风险  153
    11.4.2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躲避捕食行为  153-154
    11.4.3 早期侦查和逃跑  154-155
    11.4.4 结群和攻击  155
    11.4.5 雄性的作用  155-156
    11.4.6 捕食风险和群体规模  156
    11.4.7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同域竞争者  156-158
第十二章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声讯行为  158-173
  12.1 研究背景  158-159
  12.2 研究方法  159-160
    12.2.1 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声音和行为数据的采集  159
    12.2.2 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声谱分析  159-160
  12.3 研究结果  160-169
    12.3.1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行为的时间、空间特征  160-163
    12.3.2 参与鸣叫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性别及年龄  163
    12.3.3 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的类型  163-165
    12.3.4 海南黑冠长臂猿雄性独猿的鸣叫  165
    12.3.5 海南黑冠长臂猿家庭群相遇时的鸣叫行为  165
    12.3.6 预警性叫声和示威性叫声  165-167
    12.3.7 召唤性鸣叫  167-168
    12.3.8 海南黑冠长臂猿雌雄性成年个体的独唱  168-169
  12.4 讨论  169-173
    12.4.1 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的作用  169-171
    12.4.2 鸣叫行为同单配制和多配制的联系  171
    12.4.3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长臂猿科中最原始的种类  171-173
第十三章 结论  173-179
  13.1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独立种  173
  13.2 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衰退的原因  173
  13.3 霸王岭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173-174
  13.4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结构  174-175
  13.5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食物组成  175
  13.6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家域、及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  175-176
  13.7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繁殖行为  176
  13.8 海南黑冠长臂猿同种相遇的行为表现  176-177
  13.9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异种相遇时的行为  177
  13.10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行为  177-179
参考文献  179-195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195-197
致谢  197

相似论文

  1.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2.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3.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4. 牛SYCP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S823
  5.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atp9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6.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机制的研究,S562
  7. 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GmCASc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S565.1
  8. 甜瓜属双二倍体(Cucumis 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育性的初步研究及全雌型黄瓜品系的创制,S642.2
  9. 两个葡萄雄性不育单株的花粉形态学、细胞学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S663.1
  10. 植物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R580
  11. 紫菜薹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S634.6
  12.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雄性不育系(MS-GN)的初步研究,S541.9
  13. 萝卜雄性不育胞质类型鉴定与分析,S631.1
  14. 60Co辐照处理对水稻育性的效应研究,S511
  15.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nad的克隆与再生体系初探,S563.5
  16. 有性多倍化不结球白菜四倍体种质的创制及利用,S634.3
  17. 小麦基因组中雌性育性关联标记的研究分析,S512.1
  18.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P942
  19.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与种群动态研究,Q958
  20. 广西靖西县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取食生态初步研究,Q958
  21.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营养容纳量研究,Q958.1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