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顺物自然”——《庄子》哲学研究
作 者: 马颢
导 师: 徐洪兴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庄子 顺物自然 道通为一 得其环中 独成其天 游刃有余
分类号: B223.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4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尝试以“顺物自然”为主题,把握《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从理论基础(本体)、思维方式(认识)、修行过程(功夫)、实际应用(实践)等四个层面加以研讨,故分四章。第一章“道通为一”,论述“顺物自然”的理论基础。首先,“物自然”即是“道”(天地之正,万物之本,基础性);“所谓道,恶乎在?曰:无所不在”;“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以上《庄子·知北游》1)。其次,“顺物自然”即是顺“道”而行;“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天运》);“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易性,批判性)”(《秋水》)。最后,“道通为一”(整体性):“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无容私)而寓诸庸(顺物自然)”(以上《齐物论》)第二章“得其环中”,论述“顺物自然”的思维方式。首先,“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姑妄言之”:“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其次,“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以上《齐物论》);“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最后,“彼是莫得其偶(对待),谓之道枢(无待,顺物自然)”;“枢,始得其环中(圆心,无是无非),以应无穷(圆周形思维,回旋周转,纵横自在)”;“两行”:“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倪,自然之分)”(以上《齐物论》)第三章“独成其天”,论述“顺物自然”的修行过程。首先,“吾丧我”然后“闻天籁”(《齐物论》);“心斋”:“听之以气”,“虚而待物”(唯道集虚)(《人间世》);“坐忘”:“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其次,“莫若以明”:“葆光”(《齐物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天道》);“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应帝王》)。最后,“浑沌”(不凿七窍)为“中央之帝”(《应帝王》);“象罔”(离形去知)得“玄珠”(《天地》);“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天运》);“独成其天”(《德充符》),“以天合天”(《达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第四章“游刃有余”,论述“顺物自然”的实际应用。第一部分“顺物自然”可以养生。首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骈拇》);“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齐物论》)。其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顺中以为常)”(《养生主》);“有人之形,无人之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德充符》)。最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乘道德而浮游: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第二部分“顺物自然”可以治天下。首先,“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间世》);“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以上《胠箧》)。其次,“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让王》);“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以上《天道》)。最后,“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间世》);“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应帝王》);“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物固有所然)”(《在宥》);“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天放),而天下治矣(同德)”(《应帝王》)。综上所述,“物自然”即是“道”(天),“顺物自然”即是顺“道”而行(以道观之,照之于天),即是“齐物”。《庄子》哲学以“道”(物自然,物之道,牛之天理)为基础,以顺“道”(顺物自然,齐物,解牛)为主干,以“逍遥游”(回旋周转,纵横自在,游刃有余)为指归。
|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绪论 10-31 1、庄子其人其书 11-17 2、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7-27 3、本文写作目的与方法 27-31 第一章 :"道通为一"——"顺物自然"的理论基础 31-54 1、“物自然”即是“道” 31-36 所谓道,恶乎在?曰:无所不在 33-34 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 34-36 2、"顺物自然":顺道而行 36-42 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37-40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40-42 3、道通为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42-54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整体性) 47-49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无容私)而寓诸庸(顺物自然) 49-54 第二章:"得其环中"——"顺物自然"的思维方式 54-85 1、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道可道,非常道) 54-65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57-59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在言外) 59-62 姑妄言之:寓言,重言,卮言 62-65 2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65-76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67-70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70-72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 72-76 3 、彼是莫得其偶(对待),谓之道枢(无待,不物于物) 76-85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77-82 两行:和之以是非(因是,顺物自然),而休乎天钧(和以天倪,寓诸庸) 82-85 第三章:"独成其天"——"顺物自然"的修行过程 85-112 1、吾丧我(无容私),闻天籁(顺物自然) 85-94 心斋:听之以气,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88-92 坐忘: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92-94 2、莫若以明:葆光 94-100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96-99 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99-100 3、浑沌(不凿七窍)为中央之帝 100-112 象罔(离形去知)得玄珠(闻天籁) 102-104 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乘道德而浮游) 104-106 独成其天,以天合天(以神遇神,神交) 106-109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109-112 第四章:"游刃有余"——"顺物自然"的实际应用 112-167 一、"顺物自然"可以养生 112-140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112-120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114-117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117-120 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20-128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顺中以为常) 124-126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126-128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28-140 至人无己: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恶乎待哉,胡可得而累邪) 130-134 乘道德而浮游: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134-140 二、“顺物自然”可以治天下(庖丁解牛) 140-167 1、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140-148 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141-144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144-148 2、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148-153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150-151 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151-153 3、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153-167 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155-158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58-161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而天下治矣 161-167 结论 167-169 参考文献 169-172 后记 172-173
|
相似论文
-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 庄子哲学的心理调节功能,B223.5
- 试论庄子的生死观,B223.5
- 《庄子》寓言的伦理意蕴,I207.7
-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庄子》的意境传递,I046
- 《庄子》成疏的文学性阐释,I206.2
- 庄子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B223.5
- 庄子对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影响,I207.22
- 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I206.2
- 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N02
- 《庄子》悖论中的美学思想,B223.5
- 逍遥的诞生,B223.5
- 当代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庄子哲学研究,B223.5
- 《庄子》寓言人物形象研究,I207.6
- 《庄子》寓言的美学阐释,I207.7
- “时空”视角下的庄子美学研究,B83-092
- 剧烈的冲突,自然的呈现,B223.5
- 浅论庄子之梦,B223.5
- 试论《庄子》之“忘”,B223.5
- 庄子幸福观研究,B223.5
- 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B223.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道家 > 庄子(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