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金基催化剂催化若干重要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

作 者: 王莹莹
导 师: 刘成卜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理论与计算化学
关键词: 金簇 金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分类号: O64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金催化近年来己成为研究的热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Haruta等发现负载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上的金纳米粒子在CO氧化反应中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并表现出独特的湿度增强效应,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金没有催化活性的传统观念,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掀起了纳米金及其合金团簇的研究热潮。金团簇及其合金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是理解金及其合金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基础,开展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当前实验手段还没有做到真正从原子尺度分析金基催化剂的性质,限制了人们进一步开发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理论研究可以克服实验研究在这方面的弱点,当前已经成为团簇及表面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论文运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CO,NO等气体分子在金团簇,金表面,合金表面的吸附和反应。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催化性能,获得了有关的微观结构信息,探讨了其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其催化活性的本质,找出了控制其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为相关的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为开发与设计基于纳米金的新型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概括论述了金基催化剂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已知的影响金催化剂的活性因素,金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及催化机制。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介绍了金催化剂团簇与表面研究的基本方法。简述了密度泛函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2.以金的二聚体(Au2,Au2-和Au2+)为例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金催化的水煤气转化反应。研究了金的二聚体与反应物CO和H2O的结合能力,计算结果显示,催化剂与CO和H2O的结合能与金的氧化态有关,不同二聚体与CO和H2O的结合能数值的顺序为:Au2+>Au2>Au2-。计算结果表明,反应遵循所谓的甲酸盐机理,即在金的催化作用下H2O分解产生的OH与CO反应产生AuH-COOH中间体,并继而分解产生H2和CO2;其中水的分解是反应的速控步骤:外来的正负电荷可明显降低水解离的势垒,有效地提高金的催化性能。我们也在相同基组下计算了氧化还原机理,结果显示,计算所得的中间体和过渡态并不合理。因此,金的二聚体催化的WGS反应并不遵循氧化还原机理。总之,通过DFT计算提供了详细的金的二聚体(Au2,Au2-和Au2+)催化WGS反应的机制,解释了实验现象。3.以Au4+和Au4为例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金催化的NO/H2还原反应,弄清了其微观反应机理,分析了金上过剩的正电荷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2的分解是反应的速控步骤;与文献报道一致,外来的正电荷可明显降低H2的分解的势垒,有效地提高金的催化性能。这些结果对理解NO/H2反应机理有一定科学意义,对相关的实验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4.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分子在Au(111)面还原生成N2O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NO分子在Au(111)面的还原机理,论文首先讨论了NO分子在Au(111)面所有可能的的吸附方式:NO以N端与金属原子作用,NO以O端与金属原子作用,NO分子同时以N端和O端与金属原子作用。计算结果显示,在所有作用方式中,NO以N端与金属原子作用比其它两种作用方式稳定,而且NO在金属表面顶位弯曲型结构比直线型结构稳定。此外,NO与金表面的作用比较弱。在已确定NO分子最稳定的吸附构型的基础上,继而研究了NO分子直接分解还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NO分解为O原子和N原子的势垒高达3.9 eV,而且末态的能量比初态高3.03 eV和2.91 eV。如此高的势垒和反应过程中的强吸热表明,从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两方面而言,NO分子在Au(111)表面的分解都是不利的。因此,论文排除了NO分子在Au(111)表面分解的可能性,进而排除了NO分子通过分解在Au(111)表面还原生成N2O的可行性。同时,论文研究表明,NO还原易通过形成二聚体而发生,即两个NO分子首先结合生成(NO)2二聚体,继而二聚体分解产生N2O分子。这一计算结果也证实了实验中在金表面可以观察到NO二聚体的现象。论文详细地提供了三条反应通道,包括梯形OadNNOad通道,倒置梯形ONadNadO通道,锯齿形ONadNOad通道。计算结果发现,梯形OadNNOad通道是最佳反应通道,速控步的能垒仅为0.34 eV。总之,通过DFT计算提供了详细的NO分子在Au(111)面还原生成N2O的机理,充分解释了实验现象。5.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NO分子在中性及带正、负电荷的Au(111),Au(100),Au(310)和Au/Au(111)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NO倾斜地吸附在金表面。中性及带正、负电荷的Au(111),Au(100),Au(310)和Au/Au(111)表面不同吸附位对NO的反应活性不同,NO易吸附于各个金表面的顶位。计算结果显示,NO分子在Au(111)面几乎不吸附,而在Au/Au(111)的吸附能高达0.89 eV。对表面金原子d态电子偏态密度分析表明,金表面对NO分子的吸附活性随着金原子配位数的减少而增强。当金表面增加或减少一个电子时,金表面对NO的吸附能有明显变化。正电荷的金表面对NO吸附的活性比中性的表面活性高,而带负电荷的表面对NO分子吸附的活性比中性的表面活性低。为了揭示电荷对金表面吸附活性的影响,我们计算了不同电荷态金表面的d带中心能量数值。研究表明,随着表面正电荷的聚集,金表面的d带中心能量逐渐增加。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NO分子在不同电荷态的金表面吸附时N—O键长的变化。研究发现,由于不同表面电子转移方向不同,使得在不同表面上分子构型将发生不同变化。在正电荷的金表面N—O键缩短,而在中性和带负电荷的金表面N—O键拉长。虽然实际催化剂颗粒绝非少数单一的单晶模型表面可以描述,但本文总结出的结论,即金表面的活性来源于表面低配位数的金原子和正电荷的聚集,是非常重要的,为研究过渡金属吸附NO分子的真实反应过程及催化剂的活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理解NO在金表面的行为有一定科学意义,对相关的实验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6.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在金上添加修饰成分或者使金合金化都能够有效的改进其催化活性。将1-3个Pd原子掺杂在Au(111)表面上,建立了不同Pd-Au(111)合金模型,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不同含量的Pd与金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强度。研究结果显示,Pd易掺杂在Au(111)表面。同时,进一步研究了CO分子在不同Pd-Au(111)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由于金原子影响Pd原子的d态电子,Pd原子为合金的活性位点,而且随着Pd原子数目的增多,CO分子的吸附能增加。为了揭示金原子的配合基作用和协同作用,比较了Au(111),Pd(111),和各个合金表面的总的电子轨道的投影态密度和Pd原子及靠近Pd原子的Au原子的d态电子轨道的投影态密度。研究表明,由于Au原子的影响,Pd原子的d带变窄,而且随着Pd数目的增多,Pd原子的d态越靠近费米能级,表明其催化活性增加。本文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创新性成果,对实验研究及金催化剂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14
第一章 前言  14-32
  1.1 团簇和表面化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4-16
  1.2 Au的团簇与表面的简介  16-23
  1.3 团簇与表面主要的研究方法  23-24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24-26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6-27
  参考文献  27-32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47
  2.1 引言  32-33
  2.2 密度泛函理论  33-34
  2.3 交换相关能泛函  34-37
  2.4 相对论效应  37
  2.5 赝势  37-38
  2.6 计算模型  38-40
  2.7 表征催化反应的物理量及相关公式  40-43
  2.8 本文所使用的计算软件  43-44
  2.9 本章小结  44-45
  参考文献  45-47
第三章 金催化水煤气转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47-65
  3.1 研究背景  47-48
  3.2 研究方法  48
  3.3 结果与讨论  48-57
  3.4 本章结论  57-59
  参考文献  59-65
第四章 金催化的NO还原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65-75
  4.1 前言  65
  4.2 计算方法  65-66
  4.3 结果与讨论  66-70
  4.4 结论  70-73
  参考文献  73-75
第五章 NO在Au(III)面上还原生成N_2O反应的机理研究  75-91
  5.1 研究背景  75-77
  5.2 计算方法  77
  5.3 结果与讨论  77-85
  5.4 结论  85-87
  参考文献  87-91
第六章 NO分子在金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91-105
  6.1 前言  91-92
  6.2 计算方法  92-94
  6.3 结果与讨论  94-100
  6.4 本章结论  100-101
  参考文献  101-105
第七章 CO在Pd-Au合金催化剂上吸附的理论研究  105-115
  7.1 前言  105-106
  7.2 计算方法  106
  7.3 结果与讨论  106-111
  7.4 本章结论  111-112
  参考文献  112-115
致谢  115-116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16-12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29

相似论文

  1. 二甲醚在Pt低指数晶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O485
  2. 部分有机反应成环机理和反应选择性的理论研究,O643.12
  3. 喹啉环取代喜树碱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R914
  4. WC/石墨烯复合体的电子结构及电子输运性质,O613.71
  5. 维生素类清除自由基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TS201
  6. WnC0,±(n=1-6)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O641.1
  7. (OsnN)0, ±(n=1-6)团簇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O641.1
  8. ZnO掺杂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O614.241
  9. 金红石二氧化钛磁性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O614.411
  10. 天然与人工体系中黄素类化合物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O629
  11. 硼团簇及锂、铝原子掺杂硼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O469
  12. 钼团簇及氮化钼团簇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O561
  13. 有机分子器件I-V特性的研究,O561
  14. 星际分子SiC_4H的异构体及光谱的理论预测,O561.3
  15. A_a型缔合流体的密度泛函理论,O414.1
  16. 荷电硬球流体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O414.1
  17. X/Graphene(X=H,Fe,Co)体系的磁性和电子性质,TB383.1
  18. 含氮杂环系列含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TB34
  19. 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理论计算与分析,TB383.1
  20. 石油稠油降黏计算研究,TE624
  21. 邻菲咯啉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O621.1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 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 > 催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