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作 者: 张樨樨
导 师: 黄荣清
学 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专 业: 劳动经济学
关键词: 人才集聚 IMSA分析范式 人才集聚效应 人才集聚陷阱
分类号: C96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7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各类型人才在频繁流动呈现集聚态势,集聚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我国人才集聚的深入发展,在显现规律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构建系统理论从而挖掘出深层次问题。本文以我国的人才集聚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着重探索我国人才集聚运行的机理与规律,并对我国人才集聚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总体上看,全文的研究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和梳理了人才集聚及其重要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产业集聚相关理论、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以及人才流动动因的经典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汇总发现,前期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同时,关于人才集聚模式与机理的理论体系并不健全,诸多理论处于凌乱无序状态,难以符合人才集聚向纵深发展的需要。第二部分重塑了人才集聚形成原因体系。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集聚成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资源禀赋、人才环境、收入因素以及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作为人才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动因要素。第三部分用经济模型的方式揭示了我国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海外人才的流动规律,进而构建了人才集聚、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三维模型。通过大量的实证建模,较全面地揭示了我国海内外人才的集聚规律。第四部分针对我国人才集聚模式与水平进行了分区域研究,客观的展示了我国人才集聚的发展现状。在对我国人才集聚模式进行了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将集聚模式与政府的角色定位挂钩。选取行业收入差距与就业两个观察点,对东部和中西部两大地域的人才集聚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集聚水平过低和过高一极进行典型分析,着重研究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陷阱和集聚相对过度地区的人才集聚预警机制。第五部分对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界定了人才集聚的正负两种效应,并对经济性效应进行细致分类:指出集聚现象向集聚效应转变的实质是质量互变:进而对集聚冲突的动因进行解析,并提出削减与化解集聚冲突的实用对策;最后,从集聚的宏、微观环境角度提出了最大化人才集聚效应的对策建议。总之,论文的研究脉络遵循IMSA分析范式,该范式体现了集聚原因—集聚模型—集聚现状—集聚效应的分析回路,形成了完整的逻辑循环,是研究我国人才集聚问题的科学有效路径。

全文目录


提要  4-6
Abstract  6-15
1 导论  15-39
  1.1 逻辑结构与主要结论  15-17
  1.2 研究意义  17-18
  1.3 研究对象及分析范式阐释  18-21
    1.3.1 研究对象  18-19
    1.3.2 分析范式阐释  19-21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34
    1.4.1 人才集聚的模式与机理  21-23
    1.4.2 人才集聚环境  23-24
    1.4.3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  24-27
    1.4.4 人才集聚与城市化  27-28
    1.4.5 政府在人才集聚中的作用  28-29
    1.4.6 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  29
    1.4.7 人才集聚效应  29-32
    1.4.8 人才集聚其他内容综述  32-33
    1.4.9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3-34
  1.5 研究的技术路径与方法  34-36
  1.6 可能的创新点  36-39
2 人才集聚及相关因素的理论说明  39-50
  2.1 人力资本理论  39-42
    2.1.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9-41
    2.1.2 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新发展方向  41
    2.1.3 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  41-42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42-45
    2.2.1 产业集群理论  42-43
    2.2.2 产业转移理论  43-45
  2.3 城市化概念界定  45-46
  2.4 人才流动动因的经典理论  46-48
  2.5 小结  48-50
3 人才集聚的形成原因分析  50-56
  3.1 人才集聚的形成过程  50
  3.2 人才集聚的形成原因  50-55
    3.2.1 资源禀赋是人才集聚形成的初始诱因  50-51
    3.2.2 人才环境是人才集聚形成的重要诱因  51-53
    3.2.3 收入因素是人才集聚形成的驱动因素  53-54
    3.2.4 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是人才集聚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  54-55
  3.3 小结  55-56
4 我国人才集聚的模型化分析  56-152
  4.1 我国海外人才流动规律研究  56-92
    4.1.1 典型国家或地区海外人才流动策略分析  57-68
    4.1.2 我国海外人才流失的动因分析  68-73
    4.1.3 我国海外人才流动状况的实证分析  73-89
      4.1.3.1 海外人才流动趋势预测研究  73-85
      4.1.3.2 人才回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85-89
    4.1.4 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对策建议  89-92
  4.2 人才集聚三维动态模型分析  92-151
    4.2.1 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三者关系的总体评析  92-95
    4.2.2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模型化分析  95-114
      4.2.2.1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  95-100
      4.2.2.2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人才集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100-114
    4.2.3 城市化水平与人才集聚的模型化分析  114-151
      4.2.3.1 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定  114-138
      4.2.3.2 人才集聚水平的综合测定  138-144
      4.2.3.3 城市化水平与人才集聚的建模研究  144-151
  4.3 结论与讨论  151-152
5 我国人才集聚模式与水平的区域化研究  152-204
  5.1 国内外人才集聚模式与政府职能定位  153-170
    5.1.1 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类型  153-155
    5.1.2 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的选择  155-161
      5.1.2.1 集聚模式的划分  155-159
      5.1.2.2 集聚模式与区域的联动分析  159-161
      5.1.2.3 小结  161
    5.1.3 地方政府在人才集聚中的职能定位  161-170
      5.1.3.1 国外典型地方政府在人才集聚中的职能定位  162-164
      5.1.3.2 不同类型定位模式的比较  164-166
      5.1.3.3 我国地方政府在人才集聚中的职能定位  166-170
    5.1.4 小结  170
  5.2 东、中西部人才集聚对行业收入差距和就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170-178
    5.2.1 人才集聚对行业收入差距和就业的双向影响  171-172
    5.2.2 实证比较分析  172-178
  5.3 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陷阱研究  178-190
    5.3.1 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  178-185
    5.3.2 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陷阱  185-186
    5.3.3 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186-190
  5.4 人才集聚预警机制研究——以北京为例  190-203
    5.4.1 人才过度集聚的现状分析  190-192
    5.4.2 人才集聚相对过度的界定与影响  192
    5.4.3 “十一五”对北京未来发展的规划  192-194
    5.4.4 北京地区人才集聚预警机制研究  194-201
    5.4.5 人才集聚相对过度的调节策略  201-203
  5.5 小结  203-204
6 我国人才集聚的效应研究  204-232
  6.1 人才集聚现象与集聚效应  205-211
    6.1.1 人才集聚现象  205-206
    6.1.2 人才集聚效应  206-211
  6.2 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人才集聚效应  211-216
    6.2.1 系统概念的界定  211-212
    6.2.2 人才集聚系统的特征  212-213
    6.2.3 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人才集聚现象与集聚效应的质量互变  213-214
    6.2.4 人才集聚系统的环境构成  214-216
  6.3 人才集聚冲突  216-221
    6.3.1 冲突的定义与层次  216-217
    6.3.2 人才集聚冲突的动因  217-219
    6.3.3 人才集聚冲突的负效应  219
    6.3.4 人才集聚冲突的消减与化解  219-221
  6.4 人才集聚效应最大化的对策建议  221-231
    6.4.1 人才集聚环境的效应分析  222-223
    6.4.2 建立集聚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最大化人才集聚效应  223-231
      6.4.2.1 人才集聚宏观环境  223-228
      6.4.2.2 人才集聚微观环境  228-231
  6.5 小结  231-232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232-235
  7.1 研究结论  232-233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233-235
致谢  235-237
参考文献  237-248
附录A 城市化标准化数据表  248-251
附录B 聚类分析树形图  251-25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52

相似论文

  1.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C964.2
  2. 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C964.2
  3. 区域人才集聚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C921
  4. 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人才政策,C964.2
  5.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F426.61
  6. 胶东半岛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评价与对策,F427;F224
  7. 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人才开发对策研究,F719
  8. 辽宁省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研究,F249.2
  9. 产业集群人才集聚与人才引力实证研究,F241
  10. 农村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问题研究,F323.6
  11. 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人才集聚、扩散与共享的模型和机制研究,F224
  12. 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C961
  13. 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F299.2
  14. 陕西省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研究,C964.2
  15. 城市人才集聚环境研究,C96
  16. 基于自主创新下的合芜蚌人才队伍研究,C964.2
  17. 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C964.2
  18. 通榆县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分析,C964.2
  19. 天津市人才发展现状与激励机制研究,C964.2
  20. 甘肃省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C964.2
  21. 重庆工业发展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研究,F427;C964.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人才学 > 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