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氟康唑相关耐药基因点突变的研究

作 者: 景伟芳
导 师: 王惠平
学 校: 天津医科大学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白念珠菌 氟康唑 ERG11 TAC1 MRR1 UPC2 点突变
分类号: R5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收集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检测相关耐药基因ERG11TAC1、MRR1和UPC2的点突变,进一步了解ERG11、TAC1、MRR1和UPC2的点突变与唑类药物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同来源临床标本,通过芽管形成试验、显色培养基和厚膜孢子试验鉴定白念珠菌。采用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收集氟康唑耐药株,采用尿素裂解法提取DNA,PCR扩增及测序。对于ERG11,设计一对引物,测其全长;对于TAC1设计三对引物,分别包括5个点突变T225A、A736V、N972D、N977D和G980E;对于MRR1、设计两对引物,分别包括2个点突变P683S和G997V;对于UPC2,设计—对引物,包括2个点突变A643T和G648D。将PCR产物送交商业测序。结果共收集白念珠菌临床株506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哗的敏感率为99.21%(502/506),剂量依赖敏感率为0.20%(1/506),耐药率为0.59%(3/506);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为43.28%(219/506),剂量依赖敏感率为53.16%(269/506),耐药率为3.56%(18/506);其中1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交叉耐药。对于ERG11,11株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的9株中检测出了错义突变导致的8种氨基酸置换(突变率81.82%),分别是E266D(n=5)、D116E(n=3)、Y132H(n=2)、G448E(n=2)、Y132F(n=1)、K143Q(n=1)、T229A(n=1)和G464S(n=1)。其中K143Q此前未见文献报道。对于UPC2,11株菌中的2株检测出了错义突变导致的1种氨基酸置换(突变率18.18%),G648D(n=2)。对于TAC1和MRR1,11株菌中均未检测到相应的点突变。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耐药及交叉耐药现象,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于氟康唑。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哗大多数菌株敏感而耐药株少,仍然可以用于临床上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伊曲康唑剂量依赖敏感的菌株较多,临床治疗时可以考虑加大用药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ERG1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比较明确,但菌株突变的数目或分布模式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TAC1、MRR1和UPC2的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是多种分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耐药产生的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缩略语/符号说明  9-10
前言  10-13
  研究现状、成果  10-12
  研究目的、方法  12-13
一、白念珠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13-24
  1.1 对象和方法  13-15
    1.1.1 对象  13-14
    1.1.2 方法  14-15
  1.2 结果  15-19
    1.2.1 白念珠菌分离鉴定结果  16-17
    1.2.2 质控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  17
    1.2.3 临床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  17-18
    1.2.4 标本来源分析  18-19
  1.3 讨论  19-23
    1.3.1 白念珠菌感染临床治疗现状  19-21
    1.3.2 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21-22
    1.3.3 药物敏感试验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22-23
  1.4 小结  23-24
二、白念珠菌耐氟康唑相关基因点突变的检测  24-44
  2.1 对象和方法  24-27
    2.1.1 对象  24
    2.1.2 方法  24-27
  2.2 结果  27-33
    2.2.1 PCR反应结果  27-28
    2.2.2 ERG11基因测序结果  28-31
    2.2.3 TAC1基因测序结果  31-32
    2.2.4 MRR1基因测序结果  32
    2.2.5 UPC2基因测序结果  32-33
    2.2.6 11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点突变检测结果  33
  2.3 讨论  33-43
    2.3.1 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33-35
    2.3.2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35-37
    2.3.3 ERG11点突变与耐药  37-39
    2.3.4 TAC1点突变与耐药  39-41
    2.3.5 MRR1点突变与耐药  41-42
    2.3.6 UPC2点突变与耐药  42-43
  2.4 小结  43-44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51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1-52
附录  52-53
综述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53-61
  综述参考文献  58-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2. 耐唑类药物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ERG11基因的变异分析,R440
  3. 点突变前体肽产生新型环噻唑霉素变种的研究,Q93
  4. 甲状腺激素受体新亚型TRβ△的转录活性以及P-box氨基酸序列与TRβ△转录激活作用关系的研究,Q78
  5. 小波分析与突变理论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P258
  6. 抗原性弱化的绿脓杆菌外毒素A-靶向性免疫毒素的构建与重组表达,R392
  7.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突变体D314A对人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R735.35
  8. DAL-1基因的蛋白表达及其点突变(1810C>T/575Cys>Tyr)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关系,R734.2
  9. 三个血友病B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及携带者检测,R440
  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深部念珠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研究,R450
  11. 白念珠菌新基因IPF19998的氧化还原相关功能研究,R379
  12. 白念珠菌MIR1基因的功能研究,R379
  13. 生物被膜型白念珠菌代谢物分析及代谢变化的初步研究,R378
  14. 唑类抗真菌新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R914
  15. 分离自AIDS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株中Erg11基因表达研究,R440
  16. 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容忍性研究,F272
  17. mtDNA3243,3316,3394位点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分析,R749.3
  18. 白念珠菌烯醇化酶及其N端肽段的原核表达和应用研究,R379
  19. 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R914
  20. 肥大细胞靶向毒素的抗原性弱化重组构建研究,R730.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传染病 > 真菌与放线菌传染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