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钛酸锶钡薄膜在金属铜箔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作 者: 范艳华
导 师: 尹衍升;于淑会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关键词: BST薄膜 溶胶凝胶 电学性能 缓冲层 掺杂
分类号: O48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要求各种器件小型化、功能化、集成化,铁电BST薄膜作为电子封装系统中的埋容电容器介质材料成为一个闪亮点。传统的薄膜材料的制备,都是以贵金属或导电氧化物为基体。随着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薄膜电容器的需求的增大,造成国际上贵金属等的短缺,同时也拉动了电容器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在这种形势下,金属铜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低的成本,成为薄膜基体的最优选择。但是由于BST薄膜的结晶需要800~900℃高温的有氧环境,而金属铜高温容易氧化等问题使得在金属铜基体上制备BST薄膜成为一个挑战。2006年Laughlin et al的报道,也仅限于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BST薄膜。至今还未见到更多的报道。本文旨在通过成本最低的溶胶-凝胶法在金属铜基体上制备高介电常数的BST薄膜。试验选用醋酸钡、醋酸锶、钛酸丁酯为主要的前驱化合物,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金属铜箔上制备钛酸锶钡(BST)薄膜。薄膜的退火处理在流动的氩气保护下完成。通过添加有机物聚乙二醇(PEG200)成功地解决了薄膜的裂纹、剥皮等问题;并通过缓冲层、掺杂等进一步改善薄膜的电学性能。⑴通过DTA/Tg确定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并比较不同PEG200添加量(20wt%、30wt%、40wt%、50wt%、60wt%、70wt%)的BST凝胶DTA-Tg,并对不同PEG添加量的BST溶胶所制备薄膜进行XRD,电学性能测试,分析表明: PEG添加量为40 wt%和50 wt%的BST溶胶制备的BST薄膜的介电常数相对较高,在1MHz时分别为421和291,其介电损耗分别为0.11和0.108,且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也相对较小。PEG添加量为40 wt%的BST溶胶制备的薄膜在116.7 kV/cm(7V)时,其漏电流密度约为2000uA/cm2。所以PEG最佳添加量为40 wt%左右。⑵首次选用La2O3作为薄膜与基体的缓冲层。XRD、SEM测试证明了La2O3缓冲层有利于BST薄膜的结晶。通过介电性测试:La2O3缓冲层没有明显地改善Ba0.7Sr0.3TiO3薄膜的介电行为,但却明显地提高了Ba0.5Sr0.5TiO3薄膜的介电常数,如750℃退火的Ba0.5Sr0.5TiO3薄膜,有La2O3缓冲层时,薄膜的介电常数在1MHz时为248,相比没有La2O3缓冲层的Ba0.5Sr0.5TiO3薄膜的介电常数(141)提高了很多。原因为La2O3缓冲层中的La3+进入BST薄膜的晶格,使其居里温度点发生移动,从铁电滞回线可以得到证实。XPS深度剖析验证La2O3缓冲层抑制了金属铜离子在BST薄膜中的扩散。通过Ti2p峰的分析认为BST薄膜中存在Ti3+离子。Ti3+的存在间接地反映了薄膜中存在着大量的氧空位。通过比较两种薄膜的Ti2p峰中Ti3+峰的强度,说明了La2O3缓冲层有利于降低薄膜中的氧空位浓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薄膜的漏电流密度。⑶首次选用Mn离子对BST薄膜进行A位掺杂。XRD测试验证了Mn离子作为替代性掺杂进入钙钛矿结构的A位。并且Mn掺杂有利于钛酸锶钡薄膜的晶化,抑制了Ba的二次相的生成。在Ba0.7-xSr0.3MnxTiO3薄膜中掺杂x=0.025的Mn离子时,薄膜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和较低的介电损耗,如在1MHz时,分别为1213和0.06。通过P-E铁电滞回线的测试表明,Mn离子掺杂使室温为铁电相的Ba0.7Sr0.3TiO3薄膜的居里温度降低,在室温下表现为顺电相;使室温为顺电性的Ba0.5Sr0.5TiO3显示铁电性的特征。漏电流测试显示,Mn离子掺杂大大降低了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从没有Mn掺杂时的2.5×104 uA/cm2降低到100uA/cm2(Ba0.675Sr0.3Mn0.025TiO3)。⑷XPS测试了Ba0.7-xSr0.3MnxTiO3薄膜中的Mn以Mn2+的形式存在,同时伴随着少量的Mn3+。没有掺杂(x=0)时的BST薄膜中的Ti元素以Ti3+和Ti4+存在,而掺杂x=0.025Mn时薄膜中的Ti元素以Ti4+的形式存在。表明了Mn掺杂有利于降低薄膜中的氧空位。这与掺杂x=0.025Mn时的钛酸锶钡薄膜的漏电流密度大幅度降低比较一致。通过分析最佳的Mn掺杂量为x=0.025。⑸Zr离子掺杂进入BST结构的B位。XRD表明随Zr掺杂量的增加,Ba0.7Sr0.3(Ti1-xZrx)O3衍射峰向低角度移动;且Zr掺杂抑制了Ba的二次相的生成,有效地降低了薄膜中存在的压应变从1.05(x=0)降低到0.403(x=0.2)。采用FESEM表明Zr掺杂降低了薄膜的晶粒尺寸。HRTEM显示了薄膜的多晶结构,90°电畴和180°电畴均匀地分布在薄膜中。⑹介电分析表明, Zr掺杂大大降低了薄膜在电场下的介电损耗。如高电场333 kV/cm时,在10 kHz下,薄膜的介电损耗从0.364(x=0时)降低到0.09(x=0.1时)。掺杂后的Ba0.7Sr0.3(Ti1-xZrx)O3薄膜的介电性更加稳定,击穿电压大幅升高。另外Zr4+的引入会抑制Ti4+与Ti3+之间的跃迁,抑制电子的定向运动,从而减小了薄膜的漏电流密度。通过分析最佳的Zr掺杂量为x=0.1。
|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6 第一章 综述 16-46 1.1 铁电材料 16-34 1.1.1 铁电材料的基本概念 16-17 1.1.2 铁电材料的历史 17-18 1.1.3 钙钛矿结构 18-20 1.1.4 铁电材料的物理性质 20-26 1.1.4.1 介电性 20-22 1.1.4.2 铁电性 22-26 1.1.5 钛酸锶钡(BST)材料 26-34 1.1.5.1 钛酸锶钡(BST)的性质 26-28 1.1.5.2 钛酸锶钡(BST)铁电薄膜的性质 28-29 1.1.5.3 钛酸锶钡(BST)铁电薄膜的掺杂改性 29-34 1.1.5.3.1 铁电薄膜的掺杂改性 29-30 1.1.5.3.2 掺杂的分类 30-34 1.2 钛酸锶钡(BST)铁电薄膜电容器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 34-36 1.2.1 电子行业的发展及对埋入电容器的需求 34-35 1.2.2 埋入电容器的分类 35 1.2.3 国内外对埋入电容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5-36 1.3 基体的选择及退火气氛 36-39 1.3.1 传统的薄膜基体材料 36-37 1.3.2 金属基体材料的发展 37 1.3.3 以金属铜为基体的可行性分析 37-38 1.3.4 以金属为基体的研究现状 38-39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案 39-41 参考文献 41-46 第二章 薄膜的分析、测试方法及原理 46-55 2.1 X射线衍射原理 46-47 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7-48 2.3 SEM形貌观察 48-49 2.4 HRTEM 分析 49-50 2.5 热分析(DTA-TG) 50-51 2.6 介电性的测试 51-52 2.7 铁电性的测试 52-54 参考文献 54-55 第三章 钛酸锶钡薄膜的制备工艺 55-69 3.1 溶胶凝胶技术 56-61 3.1.1 溶胶凝胶工艺的发展历史 56-57 3.1.2 溶胶凝胶工艺的基本原理 57-58 3.1.3 溶胶凝胶技术制备薄膜的工艺过程 58-61 3.1.3.1 Sol-Gel工艺制备薄膜的成膜方法 58 3.1.3.2 旋涂法成膜 58-59 3.1.3.3 薄膜的热处理 59-60 3.1.3.4 薄膜的形成机理 60-61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61-63 3.2.1 实验原料 61 3.2.2 实验设备及器材 61-62 3.2.3 基片的清洗 62-63 3.3 钛酸锶钡(简称:BST)薄膜的制备 63-67 3.3.1 BST溶胶的配制 63-64 3.3.2 BST溶胶的反应机理 64 3.3.3 成膜及BST薄膜的热处理 64-67 参考文献 67-69 第四章 聚乙二醇对钛酸锶钡薄膜的影响 69-89 4.1 引言 69-70 4.2 实验 70-71 4.2.1 (Ba, Sr)TiO_3 (BST) 溶胶的配制 70-71 4.2.2 BST薄膜的制备 71 4.3 结果与讨论 71-87 4.3.1 DTA- Tg 热分析 71-76 4.3.2 PEG 对BST薄膜形貌的影响 76-80 4.3.2.1 PEG 对BST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76-78 4.3.2.2 薄膜中裂纹的形成机理 78-80 4.3.3 BST薄膜的 XRD 分析 80-82 4.3.4 BST 薄膜的 SEM 分析 82-83 4.3.5 PEG 对 BST 薄膜介电性的影响 83-85 4.3.6 PEG对BST薄膜铁电性的影响 85-86 4.3.7 PEG对BST薄膜漏电性的影响 86-87 4.4 本章小结 87-88 参考文献 88-89 第五章 La_2O_3缓冲层对钛酸锶钡薄膜的影响 89-119 5.1 引言 89-90 5.2 实验 90 5.2.1 La_2O_3 缓冲层的制备 90 5.2.2 钛酸锶钡(BST)薄膜的制备 90 5.3 结果与讨论 90-115 5.3.1 Ba_(0.7)Sr_(0.3)TiO_3 薄膜 90-111 5.3.1.1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XRD 分析 90-93 5.3.1.2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SEM 分析 93-94 5.3.1.3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XPS 分析 94-106 5.3.1.3.1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深度剖析 94-101 5.3.1.3.2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XPS分谱分析 101-106 5.3.1.4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介电性分析 106-109 5.3.1.5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铁电性分析 109-110 5.3.1.6 Ba_(0.7)Sr_(0.3)TiO_3 薄膜的漏电性分析 110-111 5.3.2 Ba_(0.5)Sr_(0.5)TiO_3 薄膜 111-115 5.3.2.1 Ba_(0.5)Sr_(0.5)TiO_3 薄膜的XRD 分析 111-112 5.3.2.2 Ba_(0.5)Sr_(0.5)TiO_3 薄膜的SEM分析 112 5.3.2.3 Ba_(0.5)Sr_(0.5)TiO_3 薄膜的介电性分析 112-114 5.3.2.4 Ba_(0.5)Sr_(0.5)TiO_3 薄膜的铁电性分析 114-115 5.3.2.5 Ba_(0.5)Sr_(0.5)TiO_3 薄膜的漏电性分析 115 5.4 本章小结 115-117 参考文献 117-119 第六章 掺杂Mn对BST薄膜的影响 119-151 6.1 引言 119-120 6.2 实验 120-121 6.2.1 掺杂Mn的钛酸锶钡溶胶的配制 120-121 6.2.2 掺杂Mn的钛酸锶钡薄膜的制备 121 6.3 结果与讨论 121-147 6.3.1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 121-140 6.3.1.1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XRD分析 121-124 6.3.1.2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分析 124-127 6.3.1.3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HRTEM分析 127-130 6.3.1.4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XPS分析 130-134 6.3.1.5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介频性能分析 134-135 6.3.1.6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介电性能与电场的关系 135-138 6.3.1.7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铁电性分析 138-139 6.3.1.8 Ba_(0.7-x)Sr_(0.3)Mn_xTiO_3 薄膜的漏电性分析 139-140 6.3.2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 140-147 6.3.2.1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的XRD分析 140-142 6.3.2.2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的SEM分析 142-143 6.3.2.3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的介频性能分析 143-144 6.3.2.4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的介电性能与电场的关系 144-145 6.3.2.5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的铁电性分析 145-146 6.3.2.6 Ba_(0.5-x)Sr_(0.5)Mn_xTiO_3 薄膜的漏电性分析 146-147 6.4 本章小结 147-149 参考文献 149-151 第七章 掺杂Zr对BST薄膜的影响 151-170 7.1 引言 151-152 7.2 实验 152-154 7.2.1 (Ba,Sr)(Ti,Zr)O_3(BSZT)溶胶的配制 152-153 7.2.2 BSZT 薄膜的制备 153-154 7.3 结果与分析 154-168 7.3.1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 154-164 7.3.1.1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XRD分析 154-155 7.3.1.2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SEM分析 155-157 7.3.1.3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HRTEM分析 157-158 7.3.1.4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介频性能分析 158-160 7.3.1.5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介电性能与电场的关系 160-162 7.3.1.6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P-E电滞回线 162-163 7.3.1.7 Ba_(0.7)Sr_(0.3)((Ti_(1-x)Zr_x)O_3 薄膜的漏电流分析 163-164 7.3.2 Ba_(0.5)Sr_(0.5)((Ti_(1-x)Zr_x)O_3 薄膜 164-168 7.3.2.1 Ba_(0.5)Sr_(0.5)((Ti_(1-x)Zr_x)O_3 薄膜的介频性能分析 164-165 7.3.2.2 Ba_(0.5)Sr_(0.5)((Ti_(1-x)Zr_x)O_3 薄膜的介电行为与电场的关系 165-167 7.3.2.3 Ba_(0.5)Sr_(0.5)((Ti_(1-x)Zr_x)O_3 薄膜的P-E电滞回线 167-168 7.4 本章小结 168-169 参考文献 169-170 第八章 总结 170-173 创新及研究展望 173-174 致谢 174-175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175-176
|
相似论文
- 钛酸盐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分解水性能,O643.36
- 稀土元素掺杂Ca3Co4O9与Ag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电性能,TQ174.1
- 溶胶—凝胶AAO模板法制备ITO准一维纳米结构,TB383.1
- Bi3.25La0.75Ti3O12(BLT)纳米管/线的合成工艺研究,TB383.1
-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 静电纺丝法制备TiO2及其光催化行为的研究,O614.411
- 钛酸钡基NTC热敏陶瓷电阻的制备与研究,TQ174.1
- 掺杂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O643.36
- Bi、N共掺杂TiO2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O614.411
- 功能化纳米二氧化钛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TB383.1
- 有序多孔TiO2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2
- Cu、Mn、Ce改性V2O5-WO3/MOx/C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脱硝性能,X701
- 一维纳米TiO2的制备及染料废水脱色研究,TB383.1
- 锂离子层状正极材料LiMO2(M=Co,Ni,Mn)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TM912
- 铁、镧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O614.411
- 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O613.71
- 基片参数对微带带通滤波器传输特性影响研究,TN713.5
- 钴铁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O611.4
- 多维电荷传输基团修饰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电特性,O627.8
- ZnO掺杂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O614.241
- 壁上有孔的二氧化硅空心球的制备,TB383.1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固体物理学 > 薄膜物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