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

作 者: 胡越
导 师: 李昌珂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德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犹太身份 大屠杀 文化冲突 两难 归属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德语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犹太裔作家,因其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一般被称为第二代或第三代德国/奥地利犹太作家。这些年轻一代作家以当代犹太人的生活现状作为描写对象,在作品中探讨犹太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战后德国和奥地利的生存状况。因为德语国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年轻一代德语犹太文学在发展初期一度遭到德语国家评论界和出版界的冷遇。在曾经的纳粹国家,“犹太”二字是一种极大的禁忌,所以相对于国内,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在相关言论上享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这种状况在九十年代发生了转变。犹太作家毫不避讳自己的犹太出身,并且在作品中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等相关主题展开描述,表现出强烈的倾诉欲望。随着这部分作家创作的不断进行,他们的作品在写作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了一定水平,也在德国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年轻一代犹太作家的写作中,对身份问题的描述成为其作品中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本文关注的研究内容。近年来,我国国内已经出现不少有关犹太文学中身份问题的讨论,但这主要局限在美国犹太文学领域,对德国/奥地利犹太文学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在这方面课题的探讨对于国内德语文学乃至整个犹太文学和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年轻一代犹太作家人数众多,各自有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在描写身份主题时,除采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外,还选取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和侧重点。为更好的说明年轻一代犹太作家笔下的身份认同这一论题,在阅读过众多作家的叙事文本之后,笔者选择以三位重要作家较具代表性的几部叙事作品为主要例证展开论述。本文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主要以奥地利作家罗伯特·辛德尔的小说《出身》为例,考察作品中反映的年轻一代对由大屠杀决定的犹太身份的思考。作家在笔下描绘的并非只有一种犹太人:有深受大屠杀记忆影响的第一代犹太幸存者、饱受大屠杀后遗症影响的第二代,也有对犹太身份表示出漠然或彷徨的年轻犹太人。面对大屠杀决定下的犹太受害者身份,年轻一代犹太人物往往表现出断然的否定态度,或者是对这一身份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但在生活中却总是不得不承受大屠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进一步扩大到了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关系中,形成双方在战后的“消极共生”。在战后德国/奥地利,原本只是由血缘和出身决定的犹太身份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即战后犹太人的身份中已经被深刻的烙上了大屠杀这段集体记忆。第二章主要以德国犹太作家拉法艾尔·瑟里希曼的小说《鲁宾斯坦的拍卖》为例,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德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展开探讨。作为生活在德国社会环境下的犹太人,犹太身份的认同缺乏必要的犹太文化土壤,年轻一代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德国文化而非犹太传统,一方面由于犹太人的特殊性而难以融入德国人群之中,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与犹太传统的接轨。面对这种犹太出身和身份赖以维系的文化之间的断裂,作家笔下的年轻一代选择在德国文化中寻找归属,但承认“德国犹太人”这一身份也意味着必须接受这一身份中存在的处于两种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三章中则重点对出身原东德、现居法国的犹太女作家芭芭拉·霍尼西曼及其叙事作品展开分析。作家的作品带有极强的自传色彩,这一点鲜明的反映在她的写作中。作为出身于东德的犹太人,为摆脱身为德国犹太人的身份矛盾,女作家选择移居欧洲犹太人聚居地法国斯特拉斯堡,实现犹太出身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契合。但犹太传统文化对成长于德国文化环境下的作家而言充满陌生感,因此这种离开德国走入犹太人群和文化的行为意味着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流亡”,而女作家最终在德语写作和流亡生活中找到了身份的归属。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2-3
Abstract  3-7
绪论  7-33
  第一节 战后年轻一代德语犹太文学简介  7-14
    一、1980 年前的德语国家犹太写作:一个简短的回顾  9-11
    二、年轻一代德语犹太写作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11-14
  第二节 相关文献及研究状况综述  14-28
    一、文献综述  14-18
    二、研究中的若干讨论基础与前提  18-28
  第三节 论文写作方法和角度  28-33
    一、身份问题与年轻一代德语犹太文学  28-31
    二、研究方法  31-33
第一章 于大屠杀后书写犹太身份  33-66
  第一节 年轻一代作家的大屠杀写作  34-43
    一、犹太人的写作和大屠杀记忆  34-37
    二、年轻一代的大屠杀写作  37-39
    三、奥地利犹太写作的社会背景  39-40
    四、罗伯特·辛德尔和小说《出身》  40-43
  第二节 身份的传承  43-55
    一、父辈们  43-48
    二、“犹太脸”:身份传承的另一种媒介  48-51
    三、受害者  51-55
  第三节 大屠杀后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  55-66
    一、“消极共生”  55-61
    二、纳粹的后代  61-63
    三、对双重身份的思考  63-66
第二章 身份中的文化冲突  66-95
  第一节 拉法埃尔·瑟里希曼的小说创作  67-70
    一、作家及其作品  67-68
    二、小说《鲁宾斯坦的拍卖》  68-70
  第二节 两代人之间  70-77
    一、叛逆的一代  70-74
    二、犹太母亲  74-77
  第三节 寻找出路  77-95
    一、妥协之道  78-81
    二、犹太传统  81-86
    三、犹太团体  86-88
    四、以色列  88-93
    五、德国犹太人  93-95
第三章 流亡者的身份写作  95-122
  第一节 芭芭拉·霍尼希曼及其自传性写作  96-109
    一、作家及其创作  96-98
    二、自我放逐  98-109
  第二节 东德生活回忆录:小说《万事如意》  109-122
    一、社会的他者  110-113
    二、孤立的存在  113-116
    三、文化失根  116-120
    四、现实中的归属  120-122
结语  122-126
附录:参考文献  126-135
  中文部分  126-127
  外文部分  127-135
致谢  135-136

相似论文

  1. 广州市小学生社会接纳性、孤独感与学校归属感关系的研究,G625.5
  2. 员工组织仪式文化感知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B849
  3. 初中生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健康研究,B844.1
  4. 试论利益协调对城市社区人归属感的促进,D669.3
  5. 萨特伦理两难问题研究,B82
  6. 离婚诉讼按揭房屋的处理问题研究,D923.9
  7. 住宅小区建筑设施所有权归属研究,D923.2
  8. “一房二卖”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923.2
  9. 论财产性犯罪中的占有与定罪,D924.3
  10. 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探究,D923.41
  11. 凌峰电信公司BEH考核体系的研究,F626
  12. 小区车位归属法律问题研究,D923.2
  13. 商品房二重买卖法律问题研究,D923
  14. 以人本管理提升中小学教师归属感探析,G635.1
  15. 中山陵风景区环境问题调研与治理对策研究,X37
  16. 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J905
  17. 探索和归属:聂华苓价值观的转变,I207.42
  18. 解析《骨》中的逃避主义,I712
  19.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优先购买权研究,D922.291.91
  20. 道路交通秩序的刑法调控研究,D924.3
  21. 论住宅小区车库的产权归属,D923.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