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

作 者: 田道勇
导 师: 赵承福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 理论研究
分类号: G4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84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学校教育是实现环境伦理意识、改变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技能并确保见多识广的公众参与决策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应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并重新设计,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它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21世纪教育成败与人类自身命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是机遇更是挑战。自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就开始探索如何使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因素。学校教育被赋予崭新的历史使命,被认为是决定人类生存命运的关键手段。但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必须重新审视重新界定。2002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开展“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活动,决定从2005年到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开展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的理论体系,不仅是进一步推进、完善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更是我们有效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务之急。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重新构建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与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参与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以及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技能。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在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影响周围人的思想和行为,唤起全社会生存危机感和可持续发展责任感,提高区域内永久性居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开展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利于消除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分歧与误解,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快速发展。第二,能够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适用性与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积极作用在被共识的同时,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被扩展、放大的趋势。由于理论缺失,现有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无序性与盲目性,甚至无法判定现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是否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理解,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准确地把握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规律,找准当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第三,有助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共同性的水平与层次,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从教育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意味着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只有从理论上对地球公民的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等予以界定、厘清,才有可能保障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的一致性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只有从理论上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成因、危害、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相关性、受教育者权利与责任等给以揭示、确证,才有可能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针对性,确保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标准、高质量。科学研究方法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手段。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才能得出科学结论,发展教育理论。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法、文献材料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保存或者现有资料进行阅读、整理;追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事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在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以理论思维的水平来反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客观规律。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结论如下:一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定义,明确了概念内涵。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进行界定、区分,增强了概念使用的规范性,便于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狭义概念特指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②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和社会性,其目的要求和教育内容受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现状所制约;③指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即在学校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来进行。二是透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视角,通过理论分析与系统思维,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改造和重塑学生的自然价值观,来重新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生活与生存的基本能力;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战略、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是独立学科;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④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具有学校教育活动共同的基本特点,两者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其学科课程应该属于教育范畴;⑤学校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三个子系统,教育是社会发展子系统的子系统),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影响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可持续发展教育起着极其独特甚至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回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明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构成,探究各有关理论问题的基本内容或核心观点。探讨、解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历史嬗变的“五阶段说”——思想萌芽阶段,借壳发展阶段,替代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开始建构阶段,理论相对共识并付诸实践阶段。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价值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内容。通过理论分析与理性思考,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区域(国家)性、阶段性、多样性、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建议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应当坚持的教育原则是:整合性原则、批判性原则、通俗性与专业性要相互兼顾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着一系列环境与发展矛盾,学校教育的支撑作用十分凸显。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处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展示我国对世界庄重承诺的严肃态度,体现出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共同行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3
英文摘要  13-19
导论  19-43
  一、问题提出  19-20
  二、研究意义  20-25
    (一) 为学校教育定向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持  20-22
    (二) 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建设  22-23
    (三) 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适用性与有效性  23-24
    (四) 有助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  24-25
  三、文献综述  25-39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相关研究  26-28
      1. 术语英文表示上的差异  26
      2. 概念理解、定义上的分歧  26-28
      3.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研究结论的解读  28
    (二)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相关研究  28-33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相关表述  28-31
      2.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研究结论的解读  31-33
    (三)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  33-35
      1. 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相关表述  33-35
      2.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研究结论的解读  35
    (四)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的相关研究  35-37
    (五)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的相关研究  37-39
      1. 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研究概述  37-38
      2.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研究结论的解读  38-39
  四、研究方法  39-40
  五、本研究创新点  40-43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解析  43-55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历史演进  43-46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思想的朦胧阶段(1987 年—1991 年)  43-44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替代概念发展阶段(1992 年—1995 年)  44-45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定义的初步形成阶段(1996 年—2004 年)  45
    (四)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实践阶段的概念发展(2005 年至今)  45-46
  二、对于概念本质含义的揭示  46-48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不同解读的原因揭示  48-50
    (一) 概念起源与演进中的偏差  48-49
    (二) 概念发展模式的先天性不足  49
    (三) 概念的复杂性限制了概念自身的发展  49
    (四) 可持续发展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49-50
    (五) 现有教育模式的诸多局限性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发展  50
  四、关于概念发展的几点预设  50-55
    (一) 把握概念本质,防止概念泛化  50-51
    (二) 增强概念理解的约定性,鼓励概念发展的创造性  51-52
    (三) 规范概念使用,避免概念滥用  52
    (四) 借鉴国外经验,突出中国特色  52-55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历史演进  55-80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1962-1986)  55-59
    (一) 环境教育的兴起  55-57
    (二) 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  57-59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借壳”发展阶段(1987-1991)  59-65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正式确立  59-61
    (二) 借壳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61-65
      1. 环境教育目的已经内含着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目标内容  62
      2. 环境教育功能已经承载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用  62-63
      3. 环境教育核心问题已经覆盖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关键领域  63-64
      4. 环境教育知识已经概括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重点问题  64-65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替代”发展阶段(1992-1995)  65-70
    (一) 环境与发展教育的由来  65-66
    (二) 环境与发展教育理论的国际进展  66-70
      1. 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与理论的发展  67
      2. 与学校教育的审慎结合  67-68
      3. 重新审定环境教育  68-70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开始建构阶段(1996-2004)  70-75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的突破性发展  70-72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进展的国际概览  72-75
      1. 美国  72
      2. 英国  72-74
      3. 中国  74-75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共识并付诸实施阶段(2005 年至今)  75-80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发展的动因分析  80-103
  一、战略实施提高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意义的认识  80-87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诸多困难  80-83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支撑作用的全球共识  83-85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被逐渐强化、提升  85-87
  二、重新定位教育诉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发展的动力  87-90
    (一) 新的历史使命要求重新审视学校教育  87-88
    (二) 教育存在的诸多缺陷客观上要求教育改革  88-90
  三、教育支撑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指导  90-95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  91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支撑作用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91-95
      1. 强化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基本素养的教育  92
      2. 不同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  92-93
      3. 在区域发展教育中提高国际理解水平  93-94
      4. 与其它部门工作的衔接与整合  94-95
      5. 认识技术进步的价值并积极利用新技术  95
  四、国际合作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提  95-103
    (一) 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善  96-97
    (二) 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  97-99
    (三)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99-100
    (四) 科学家的卓越贡献  100-103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应然取向  103-121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103-105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概念诠释  105-108
    (一) 价值与教育价值  105-106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  106-108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类型与内容分析  108-111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应然内容  111-121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价值教育  111-113
    (二)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具价值教育  113-121
      1. 关于环境价值  114-116
      2. 关于社会价值  116-118
      3. 关于经济价值  118-121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结构与制约因素研究  121-139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认识论观照  121-125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  121-123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指归  123-124
    (三) 强与弱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性质分析  124-125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制约因素  125-131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结构及相互关系  125-128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确立的制约性因素  128-131
      1. 《21 世纪议程》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28-130
      2. 区域发展水平是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现实基础  130-131
      3. 受教育者的特点是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根本条件  131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应然价值取向  131-139
    (一) 处境尴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131-134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体系的确立及其实现  134-139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  134-136
      2. 教育活动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136-137
      3. 目的构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137-139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与原则的理论研究  139-155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的理论研究  139-146
    (一) 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理论研究的思考  139-140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的理论揭示  140-146
      1. 区域(国家)性  141-142
      2. 阶段性  142
      3. 多样性  142-143
      4. 公平性  143-144
      5. 持续性  144-145
      6. 共同性  145-146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的理论研究  146-155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理论研究的思考  146-148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的理论诠释  148-155
      1. 整合性原则  148-149
      2. 批判性原则  149-150
      3. 通俗性与专业性要相互兼顾原则  150-152
      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52-153
      5. 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153-155
注释  155-157
主要参考文献  157-160
致谢  160-16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62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6.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7.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8.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9.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0. 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36
  11.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3.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G637
  14.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5.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6.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7.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8.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19.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20.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2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