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型化学修饰电极体系的研究及其在痕量铅检测中的应用

作 者: 李玮
导 师: 孔继烈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分析化学
关键词: 化学修饰电极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集成型电极 血铅检测 无汞测铅
分类号: O65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5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尤其是铅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及人体中铅的检测方法研究广泛开展。铅是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具有很强毒性的重金属离子,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高速发展,环境铅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尤其是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研究证实:血铅水平超过100μg/L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损害儿童的神经发育,影响儿童的智力和行为。目前常用的血铅测定方法包括双硫腙络合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存在分析成本昂贵、操作步骤繁琐、分析时间长等缺点。与此相比电化学方法,以其低成本和高灵敏度的优点,成为包括铅在内的重金属离子检测的优势方法。经由各种途径制备的化学修饰电极,通过可控的方法对电极表面的分子剪裁,可按意图给电极预定功能,以便在其上有选择地进行所期望的反应,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电极功能的设计。化学修饰电极是当前电化学、电分析化学方面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这种修饰电极包括了对电极界面区的化学改变,因此它所呈现的性质与电极材料本身任何表面上的性质不同。自1975年化学修饰电极问世以来,为化学和相关边缘学科开拓了一个创新的和充满希望的广阔研究领域。为了提高分析检测的灵敏度,满足实时现场分析的需要,降低分析成本及样品需要量,如何实现整个分析检测装置的微型化进而得到有效的化学生物传感器已成为当前分析化学微型化与集成化研究的重要发展前沿之一。基于化学修饰电极构建的传感器系统已在自然及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个常用的研究解决科研及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而集成化、微型化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系统的微型化,可以有效减少样品和试剂的需要量,降低分析成本及能耗,同时还可以提高检测分析的灵敏度,增加检测通量。引起了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围绕如何能够将基于新型化学修饰电极体系建立的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最终能够与大众的现实生活要求相接轨这一目标,开展了工作。着重建立更加灵敏、简便、准确的重金属Pb(Ⅱ)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期能将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实际推广到血铅和环境铅离子的检测中。因此,本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铅的毒性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总结了铅离子的实际检测手段。再次,介绍了化学修饰电极的概况,列举了其主要的制备方法及在电分析化学领域内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实验思路,对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进行了概述。指出了该课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二章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血铅检测的集成型薄膜电极。使用CAD技术设计了集成型三电极体系的模版。利用蒸镀的方法,将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现代印刷技术与微机械加工技术相结合,研制出可批量生产的一体化三电极体系。分别考察了导电银胶与氯化银粉末混合涂布的Ag/AgCl电极与在金膜基底上电镀制作的Ag/AgCl参比电极,最终在金膜表面制得了稳定的Ag/AgCl参比电极。从而发展得到了将金膜工作电极、Ag/AgCl参比电极、碳印刷油墨对电极集成于一体的三电极集成体系。为血铅检测的集成化、微型化提供了可能。随后采用共沉积镀汞的方法对标样中的Pb(Ⅱ)进行检测,分别考察了沉积时间、沉积电位、后溶出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对其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分别考察电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章在第二章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成熟技术制备的薄膜电极进一步构建快速血铅分析系统。采用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通过原位镀汞,将mL级电解池体系下的反应降至50μL的微量体系下进行,在3min时间内就可测出μg/dL水平的微量血铅。减少了采血量和大比例稀释血样引起的系统误差;同时所采用的一次性电极即避免了传统电极重复使用清洗所造成的额外工作量,又避免了电极反复使用可能造成的血液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在pH=1.1的溶液体系中,检测限达到了1.2μg/dL,铅离子在1.2~70μg/d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在严格控制集成三电极体系的制备条件下,得到对于此血铅快速分析系统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验公式Y=9.726E-8+X*9.959E-8(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此血铅快速分析系统具有快速、准确,低成本等特点,能够达到现场实时检测的要求。进一步的工作针对蒸镀金膜电极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筛选率较高的问题,对三电极体系进行改进,以碳印刷油墨作为工作电极。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体系同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四章合成巯基修饰的β-环糊精(6-(2-mercaptoethylamino)-6-deoxy-β-cyclodextrin,MEA-β-CD),在金电极表面构建了一层性能稳定的巯基化合物自组装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通过电化学手段对自组装电极表面进行了表征,进而得到了一种可用于无汞条件下对Pb(Ⅱ)进行检测的新型膜修饰电极。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发现通过增加正电位下的后溶出过程,能够很好的实现电极的再生。该修饰电极相对于其他干扰离子:Cu(Ⅱ)、Cd(Ⅱ)、Co(Ⅱ)、Ni(Ⅱ)、Zn(Ⅱ)和Cr(Ⅱ)显示出了对Pb(Ⅱ)极高的选择性。实验以酸性溶液HClO4作为媒介,采用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检出限0.71×10-8M(以3倍信噪比计算),这与传统的基于汞的铅离子检测手段相比非常接近,而又不会对健康与环境造成危害。在1.7×10-8M到9.3×10-7M的浓度范围内保持线性关系,大大优于文献所报道的以涂布法等制备的环糊精修饰玻碳电极的结果。该修饰电极为创造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无汞测铅传感器提出了一个新的途径。将此电极应用于实际血液样品的检测,其结果与ICP-AES方法的结果相一致。第五章,利用杂环类化合物修饰电极对铅离子的检测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本章中,讨论了杂环类化合物噻吩、吡咯共聚,及桑色素在电极表面聚合制备检测痕量铅离子的几种新型膜修饰电极。文章共分二节。分别讨论了吡咯、噻吩单体共聚测铅和桑色素体系中的铅离子检测。杂环类化合物聚合修饰电极在无汞的条件下,对铅离子各自产生了电化学响应信号,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推测为杂环聚合物中的氮、硫、氧原子的存在,与溶液中的Pb(Ⅱ)存在一定的螯合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理仍有待讨论。第六章首先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客观地评价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在前面几章的工作基础上,在方法学上提出了可进一步深入的方向,提出了后续工作的目标和研究路线。

全文目录


摘要  7-10
ABSTRACT  10-14
第一章 绪论  14-49
  1 引言  14-15
  2 铅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15-25
    2.1 铅的毒性及对人体的危害  15-17
    2.2 铅离子的检测方法概述  17-25
  3 化学修饰电极  25-34
    3.1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25
    3.2 化学修饰电极(CME)的制备  25-31
    3.3 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1-34
  4 论文的设计思路及创新点  34-36
  参考文献  36-49
第二章 规模化集成型薄膜电极的制备及铅测定性能研究  49-67
  1 引言  49-50
  2 实验部分  50-52
    2.1 试剂与仪器  50
    2.2 两种集成型薄膜电极的制备  50-51
    2.3 实验原理  51-52
    2.4 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分析  52
    2.5 测量Ag/AgCl参比开路电位  52
  3 结果与讨论  52-63
    3.1 参比涂布型集成薄膜电极  52-57
    3.2 参比电镀型集成薄膜电极  57-63
  4 结论  63-64
  参考文献  64-67
第三章 基于集成型薄膜电极的血铅离子快速分析系统  67-92
  1 引言  67-68
  2 实验部分  68-70
    2.1 仪器与试剂  68
    2.2 集成型薄膜电极的制备  68-69
    2.3 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分析  69
    2.4 溶血剂作用原理  69-70
  3 结果与讨论  70-82
    3.1 金工作电极集成型薄膜电极体系  70
    3.2 电极筛选对相对标准偏差(RSD)的影响  70-75
    3.3 标准公式的建立与简化  75-78
    3.4 回收率  78-79
    3.5 实际血铅样品的检测  79
    3.6 基于金基底的石墨工作电极集成型薄膜电极  79-82
  4 结论  82-91
  参考文献  91-92
第四章 基于巯基化环糊精修饰金电极构建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铅离子检测器  92-106
  1 引言  92-93
  2 实验部分  93-95
    2.1 试剂与仪器  93
    2.2 实验方法  93-94
    2.3 核磁实验  94
    2.4 MEA-β-CD的合成  94-95
    2.5 MEA-β-CD在金电极表面形成单层自组装膜  95
    2.6 液消解  95
  3 结果与讨论  95-101
    3.1 环糊精衍生物的表征  96-97
    3.2 金电极上自组装膜的修饰  97
    3.3 条件优化  97-99
    3.4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99-100
    3.5 选择性与干扰实验  100
    3.6 实际样品检测  100-101
  4 结论  101-102
  参考文献  102-106
第五章 杂环类化合物修饰电极对铅离子及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106-120
  第一节 吡咯单体掺杂共聚测铅  106-110
    1.1 引言  106
    1.2 实验部分  106-107
    1.3 结果与讨论  107-110
    1.4 结论  110
  第二节 桑色素体系中的铅离子检测初探  110-117
    2.1 引言  110
    2.2 实验部分  110-112
    2.3 结果与讨论  112-116
    2.4 结论  116-117
  参考文献  117-120
第六章 论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120-123
  1 论文总结  120-121
  2 下一步工作建议  121-12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23-124
致谢  124-125

相似论文

  1. 普鲁士蓝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TB383.1
  2. 功能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TB34
  3. 纳米电极界面功能膜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O657.1
  4. 纳米介孔氧化硅修饰饰糊电电电定双双A及同时时电AA、UA、XA的研究,O657.1
  5. 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几种环境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研究,X830.2
  6.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饮用水中的溴酸盐,R123.1
  7. 基于DPASV法血铅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R318.6
  8. 聚苯胺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尿酸、抗坏血酸的电化学区分效应,O657.3
  9. 基于离子液体复合化学修饰电极的重金属Cd(Ⅱ)和Pb(Ⅱ)测定研究,O657.1
  10. 含钕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电极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研究,O643.32
  11. 修饰电极增敏CE-ECL法对药物成分分析方法研究,R917
  12. 基于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筑与应用研究,TP212.3
  13. 功能化水滑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分析性能研究,TB383.1
  14. 水滑石纳米片/蛋白质及水滑石纳米片/含铕杂多酸超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2
  15. 新型碳材料修饰电极在电分析中的应用研究,O657.1
  16. 金属铁氰化物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应用,O646.5
  17.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研究与分析应用,TP212.2
  18. 稀土掺杂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电极在CE-ECL分析技术中的应用研究,O657.1
  19. 纳米介孔氧化硅修饰碳糊电极测定双酚A及同时检测AA、UA、XA的研究,R927
  20. 天然矿泉水中溴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R155.5
  21.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联用技术在食品和化妆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TQ658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法(物理及物理化学分析法) > 电化学分析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