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组织知识共享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

作 者: 明宇
导 师: 司虎克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 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 网络结构 树状模型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体育科研将会从纵深、横向两个方面加速发展,单兵作战的体育科研形式已难以解决体育科学中的重大问题,合作研究将是体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组建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浪费,是普通高校建设特色体育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有效途径,是体育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本研究以组织知识共享理论为支撑,以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内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依据合作-合作网络-科研团队的形成过程,对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合作网络结构及知识共享进行分析。结合体育学科及科研团队的特点,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树状模型,提出了普通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方法与对策。研究结果认为:普通高校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科)对体育科研渗透和参与的主体。普通高校庞大的研究群体和丰富的学科资源,使得普通高校在体育科研的数量和研究内容上远远超过了体育院校和体育局,为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提供了资源上的可能性。普通高校的合作发文数超过体育院校和体育局,普通高校体育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为诠释体育学科的发展、内在活动规律等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受科研资源所限普通高校体育合作研究的应用性研究偏少;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存在着较大校际差异,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内部,对于高校外体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中存在合作率、合作度过小,核心作者过少,合作主要是基于体育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呈现出点多面广的“小作坊”式合作模式,合作成员间的知识共享程度不高。受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特点的影响,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网络的结构性指标总体低于体育院校和体育局体育科研合作网络,在衍生性指标方面高于其他两个单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结构同型性较高,在合作网络中地位和作用基本相同,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同质性较高,难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网中小团体规模过小、“结构洞”缺乏,体育科研合作网络中没有形成一个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核心层,合作成员难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合作网络结构不稳定,网络结构中缺乏一个较为广泛的流动层,不符合科研团队网络结构要求,小团体间知识交流与共享不畅,个体知识难以向网络知识转换,合作网络知识共享程度不高,难以达到体育科研团队高绩效的要求。组织知识共享驱动力是团队文化建设和凝聚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对上海市部分普通高校在职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体育科研团队难以发挥自我潜能和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广大体育教师已认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认为和谐的团队环境是知识交流与共享前提;广大教师对于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认同度较高,但对团队目标与部门目标的一致性认同度较低,个人、团队、部门目标没有有效的统一起来,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获得部门的支持;学历层次较高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认同度较高,并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组织者对于体育科研团队构建起核心作用,其学术造诣及人格魅力是体育科研团队中凝聚力、和谐知识共享环境创造的保障;团队成员的责、权、利是实现个人与团队目标统一、团队有序运转的组织保障,体育教师为实现自身目标和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在团队中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及部门制度对于良好科研环境的创建、外部知识共享、科研团队的支持等外部因素起到积极作用,是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通过实地调研,采用组织知识共享理论中的最佳实践转移机理,对上海市高校的4个体育科研团队进行了实地调研,从团队的形成、网络结构、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团队网络知识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依据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基本原理,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结构的树状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知识共享机理对模型结构及知识共享特征进行了验证,证明该模型适用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实际需要;探讨了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的培养及引进,核心成员的培养,外围成员选拔在团队中知识共享流程中的作用;最后依据团队构建程序,提出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评估阶段需要一定的行政参与;加大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研究,依据本校实际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根据本校实际选择适合的团队模式,以点带面实现体育科研团队的多元化发展;采用课题、学生联合培养、实验室、科研所等形式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高校优势学科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体育科研团队文化氛围,实现自我目标实现和自我需求的满足。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1 概述  13-40
  1.1 选题依据  13-15
    1.1.1 科学研究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13
    1.1.2 科学研究是普通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3-14
    1.1.3 科学研究是普通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需要  14
    1.1.4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必要性  14-15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6
    1.2.1 研究目的  15
    1.2.2 研究意义  15-16
  1.3 文献综述  16-35
    1.3.1 知识管理的研究  16-22
    1.3.2 团队的研究  22-30
    1.3.3 体育团队的研究  30-32
    1.3.4 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  32
    1.3.5 高校知识管理评述  32-33
    1.3.6 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的评述  33-35
  1.4 主要研究内容  35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35-37
    1.5.1 研究对象  35
    1.5.2 研究方法  35-37
  1.6 研究总体思路和研究技术路线  37-38
    1.6.1 本文研究思路  37-38
    1.6.2 研究技术路线  38
  1.7 创新点与难点  38-40
    1.7.1 创新点  38
    1.7.2 研究的难点  38-40
2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基本理论  40-59
  2.1 高校体育科研团队定义的界定  40
  2.2 团队构建的理论基础  40-41
    2.2.1 合作与竞争理论  40
    2.2.2 人性释放模型的组织发展理论  40-41
  2.3 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组织知识共享  41-48
    2.3.1 组织知识共享模型  41-42
    2.3.2 科研团队构建中的知识共享障碍  42-45
    2.3.3 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组成形式  45-47
    2.3.4 体育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驱动力  47-48
    2.3.5 体育科研团队的最佳实践转移  48
  2.4 体育学科带头人对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  48
  2.5 科研团队网络结构与组织知识共享  48-56
    2.5.1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概念的解释  49-50
    2.5.2 合作网络的知识共享流程  50-52
    2.5.3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科研团队构建研究中的意义  52-53
    2.5.4 科研团队网络知识共享研究的特点  53-54
    2.5.5 科研团队网络结构对科研团队之间的评价机理  54-56
  2.6 体育科研团队网络的形成机制  56-59
    2.6.1 运动人体科学C302 合作网络的形成过程  56
    2.6.2 体育人文社会学B103 团队网络的形成过程  56-57
    2.6.3 体育教育训练学C201 合作网络形成过程  57-59
3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基本情况  59-74
  3.1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  59-60
  3.2 普通高校体育跨专业研究的组织知识共享优势  60-65
    3.2.1 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体育科研独著的研究  60-61
    3.2.2 体育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共享  61-65
  3.3 普通高校跨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共享对象  65-66
  3.4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的组织知识共享的校际差异  66-67
  3.5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知识共享内容分析  67-71
    3.5.1 合作论文高频关键词分析  67-68
    3.5.2 合作论文知识共享内容  68-70
    3.5.3 知识共享的研究对象  70
    3.5.4 知识共享方式  70-71
  3.6 普通高校合作论文的合作率、合作度及核心作者数  71-72
    3.6.1 合作率  71
    3.6.2 合作度、核心作者  71-72
  3.7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知识共享的表现形式  72-73
  本章小结  73-74
4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网络的组织知识共享现状  74-95
  4.1 普通高校体育合作网络中个体间的组织知识共享  74-81
    4.1.1 合作网络规模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74-75
    4.1.2 合作网络组织知识共享的知识创造  75-79
    4.1.3 合作网络的组织知识共享的合作对象  79-81
  4.2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合作网络组织知识共享的资源、信息流通  81-85
    4.2.1 “桥”在合作网络中组织知识共享的机理  81-82
    4.2.2 合作网络结构中“桥”的分布  82-83
    4.2.3 合作网络小团体组织知识共享的信息、资源流通  83-85
  4.3 普通高校合作网络的知识共享绩效  85-87
    4.3.1 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密度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85-87
    4.3.2 合作网络子群密度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87
  4.4 网络结构与知识共享关系  87-93
    4.4.1 合作网络的描述性分析  87-88
    4.4.2 网络结构与组织知识共享的关系  88-93
  本章小结  93-95
5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知识共享驱动力  95-113
  5.1 基本信息  95-96
  5.2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驱动力的因素分析  96-98
  5.3 教师对团队中构建知识共享驱动力认知的基本情况  98-99
  5.4 教师对体育科研团队组织知识共享驱动力认知的差异性  99-102
    5.4.1 不同教师对组织知识共享驱动力认同度的差异性  99-101
    5.4.2 不同教师对组织知识共享驱动力认同度差异性的分析  101-102
  5.5 普通高校组织知识共享驱动力各因子间的相关性  102-106
    5.5.1 个体需求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  102-104
    5.5.2 制度保障因子与其他因子间相关性  104-105
    5.5.3 激励驱动因子与知识驱动因子的相关性  105-106
  5.6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中组织知识共享驱动力间的关系  106-111
    5.6.1 个体需求与激励驱动的关系  106-107
    5.6.2 个体需求与知识驱动的关系  107-108
    5.6.3 个体需求与制度保障的关系  108-109
    5.6.4 制度保障与激励驱动的关系  109
    5.6.5 制度保障与知识驱动的关系  109-110
    5.6.6 激励因子与知识驱动的关系  110-111
  本章小结  111-113
6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网络结构的最佳实践转移  113-126
  6.1 产、学、研结合的体育科研团队  113-117
    6.1.1 发展历程  113-115
    6.1.2 团队结构  115-116
    6.1.3 启示  116-117
  6.2 上海体育学院技战术研究中心  117-120
    6.2.1 发展历程  117-118
    6.2.2 团队结构  118-120
    6.2.3 启示  120
  6.3 T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的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  120-123
    6.3.1 发展历程  120-121
    6.3.2 团队结构  121-122
    6.3.3 启示  122-123
  6.4 S 教授的硕、博士科研团队  123-125
    6.4.1 团队结构  123-124
    6.4.2 启示  124-125
  本章小结  125-126
7 基于组织知识共享的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  126-142
  7.1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网络结构树状模型构建  127-131
    7.1.1 树状模型的特点  127-128
    7.1.2 树状模型的验证  128-131
  7.2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网络结构中最佳知识共享模式  131-132
  7.3 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构建程序  132-140
    7.3.1 自我评估  132-134
    7.3.2 实现目标的一致性  134-135
    7.3.3 科学的人员选择  135-138
    7.3.4 遵循自愿原则  138
    7.3.5 合理的角色界定  138
    7.3.6 明确的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138-139
    7.3.7 制定行为准则  139-140
    7.3.8 提供条件支持  140
  本章小结  140-142
8 结论与建议  142-144
  8.1 结论  142
  8.2 建议  142-144
致谢  144-145
参考文献  145-152
附表1 调查问卷发放院校(15 所)  152-153
附图1:1999-2008《体育科学》部分合作论文网络结构图  153-170
附表2 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知识共享的驱动力调查问卷  170-173
附表3 问卷的项目分析及信度检验  173-176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176-177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177

相似论文

  1. 体育场馆国际设计竞赛创作理念研究,TU245.2
  2.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研究,G812
  3.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4.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5.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6. 非体育领域商品广告中运动项目元素分析,G80-05
  7.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的实证研究,G818.2
  8. 2005-2009年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G807.4
  9.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10.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11.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12.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3. 跳绳在学校体育大课间的应用研究,G623.8
  14.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使用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研究,G633.96
  15. 陕南贫困山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G633.96
  16. 拓展训练引入初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验研究,G633.96
  17. 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33.96
  18. 广州市九佛第二中学跆拳道运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86.9
  19. 中小型体育赛事营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G80-05
  20.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21. 民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研究,D632.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