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

作 者: 姚朋
导 师: 李雄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场所特质 表征 认同
分类号: TU9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已从狭义的墙内造园拓展到了整个大地,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园艺学而呈现出新的属性。在物质基础繁荣和价值取向趋同的今天,一种新的环境认同危机正迅速的蔓延到现代风景园林中,特定环境给予人的特定存在感也变得日渐模糊。文章将同样产生于认同危机、源于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引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实现对环境特质的认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为现代风景园林建立起专属的空间定向感和认同感,探索具有明晰特征和品质并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风景园林场所设计方法论。在进行社会及哲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将国内外场所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代风景园林融合在一起,并结合现象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内容分析了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系统论述了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时代需求、形成机制、变化性和稳定性等典型特征,探索在当前认同危机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复杂、综合的属性,为整篇论文的研究建立起概念平台。文章以史学研究为基点理清了中西方历史上的园林场所观,即用现代视角探讨古人在没有认同危机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构建园林环境的感知意义,通过对中西方自然观和哲学观的分析,了解环境主体和感知对象的关系,得出中西方历史上园林场所观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为当今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的主体理论研究部分论述了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表征,从人的感知层面明确了特定环境中的表征概念和内涵,并总结出对其产生影响的四个因素即实体因素、空间因素、事件因素和感知主体因素,针对每种因素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表征因素的分析为策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系,从宏观上将构建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策略分为了三种,即源于场地的强化和补充策略、认知回归的传导和触媒策略以及环境新置的平衡和再生策略。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每种策略又包含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场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的优秀设计案例阐述了场所特质的表达与构建。文章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的场所缺失现象进行了必要的思考和探索,从场所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建设过程中的片面场所观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风景园林场所建设的现状,并结合笔者参与的两个实践案例提出了积极的探索。场所特质的建立是人对环境进行感知的过程,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我们必须基于场地条件和地域特征,努力构建可以感知的环境从而实现定向和认同。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12
1 绪论  12-28
  1.1研究缘起与背景  12-17
    1.1.1 研究源起  12-15
      1.1.1.1 "村改居"的身份转变与新村环境的场所遗失  12-14
      1.1.1.2 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说"与"特色说"  14-15
    1.1.2 研究背景  15-17
      1.1.2.1 时代背景下的趋同与存异  15
      1.1.2.2 现代风景园林面临的场地复杂性  15-16
      1.1.2.3 环境的认同危机与场所构建的片面理解  16-17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19
    1.2.1 研究目的  17
    1.2.2 研究意义  17-19
      1.2.2.1 维护和延续以场地条件为基底的风景园林特色  17-18
      1.2.2.2 加强风景园林中历史文化情感的现代语境认同  18
      1.2.2.3 通过人与场所的互动提升风景园林环境的品质  18-1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2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9-2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1-22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24
    1.4.1 研究内容  23
    1.4.2 研究方法  23-24
      1.4.2.1 学科交叉与文献综合  23-24
      1.4.2.2 实地考察  24
      1.4.2.3 案例比较与论证分析  24
      1.4.2.4 规划设计实践  24
  1.5 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24-25
  1.6 研究的结构与框架  25-28
    1.6.1 研究结构  25-26
    1.6.2 研究框架  26-28
2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概念释义及综合属性  28-64
  2.1 相关概念释义  28-46
    2.1.1 风景园林  28-31
      2.1.1.1 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28-29
      2.1.1.2 时代特征下的综合属性  29-31
    2.1.2 场所  31-43
      2.1.2.1 社会背景——对于现代主义的思考  31-33
      2.1.2.2 基于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33-37
      2.1.2.3 场所的概念与内涵  37-40
      2.1.2.4 场所的性质与结构  40-43
    2.1.3 场所特质  43-46
      2.1.3.1 场所特质的内涵  44-45
      2.1.3.2 场所特质的构成  45-46
  2.2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内涵及综合属性  46-61
    2.2.1 作为场所并彰显特质的风景园林  46-53
      2.2.1.1 风景园林作为场所的时代需求  47-49
      2.2.1.2 实现风景园林场所的完形、立象与尽意  49-52
      2.2.1.3 塑造风景园林环境的定向感与认同感  52-53
    2.2.2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形成机制分析  53-59
      2.2.2.1 环境心理学基础  53-55
      2.2.2.2 实现功能构建的风景园林场所  55-58
      2.2.2.3 场所特质的感知历程  58-59
    2.2.3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变化性和稳定性  59-61
      2.2.3.1 多要素的差异性  59-60
      2.2.3.2 受环境影响的变化性  60
      2.2.3.3 可延续的稳定性  60-61
  2.3 本章小结  61-64
3 中西方历史上园林场所观的诠释与启示  64-78
  3.1 作为哲学基础的中西方自然观  65-67
    3.1.1 道法自然的中国自然观  65-66
    3.1.2 主客二分的西方自然观  66-67
  3.2 场所特质在西方历史园林中的诠释  67-72
    3.2.1 神性化和超自然意识的开端  67-68
    3.2.2 引入自然和人工意识的延续  68-70
    3.2.3 人工风景和唯理意识  70-71
    3.2.4 回归自然和尚感意识  71-72
  3.3 场所特质在中国历史园林中的诠释  72-75
    3.3.1 自然崇拜的神灵感知  72-73
    3.3.2 人间仙境并含蕴万物  73-74
    3.3.3 玄学隐喻的再造自然  74
    3.3.4 意识象征的写意自然  74-75
  3.4 本章小结  75-78
4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表征  78-112
  4.1 表征的概念及内涵  78-79
  4.2 影响场所特质表征的因素  79-110
    4.2.1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实体因素  82-92
      4.2.1.1 实体因素及其显性特征  82-88
      4.2.1.2 对于场所特质的表达  88-92
    4.2.2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空间因素  92-101
      4.2.2.1 空间的显性要素  93-95
      4.2.2.2 空间的非显性要素  95-99
      4.2.2.3 对于场所特质的表达  99-101
    4.2.3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事件因素  101-107
      4.2.3.1 场所中的事件  101-102
      4.2.3.2 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102-103
      4.2.3.3 对于场所特质的影响  103-107
    4.2.4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感知主体因素  107-110
      4.2.4.1 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情绪  108-109
      4.2.4.2 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行为  109-110
  4.3 本章小结  110-112
5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构建策略  112-150
  5.1 源于场地的强化和补充策略  112-131
    5.1.1 基于自然条件的场所感知  113-123
      5.1.1.1 自然元素的限度保护与利用  113-115
      5.1.1.2 对于被加工自然的场所再生  115-119
      5.1.1.3 塑造自然过程的场所感  119-123
    5.1.2 基于人为建造条件的场所感知  123-131
      5.1.2.1 生产生活的场景化体验  123-125
      5.1.2.2 延续空间特质的功能转换  125-131
  5.2 认知回归的传导和触媒策略  131-145
    5.2.1 对于场地事件的载入与追忆  131-134
      5.2.1.1 自然事件的载入  132-133
      5.2.1.2 人为事件的载入  133-134
    5.2.2 对于场地本土要素的挖掘与重释  134-145
      5.2.2.1 典型乡上材料的运用  135-137
      5.2.2.2 广义文化元素的引入  137-143
      5.2.2.3 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  143-145
  5.3 环境新置的平衡和重生策略  145-148
    5.3.1 单元场地对于环境的整体平衡  146-147
    5.3.2 环境功能转化的场所重生  147-148
  5.4 本章小结  148-150
6 场所特质与我国当代风景园林  150-168
  6.1 构建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时代挑战  150-152
    6.1.1 特色消退的认同危机  150
    6.1.2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  150-151
    6.1.3 城市化进程与环境的人文关怀  151-152
    6.1.4 场地条件的复杂性与功能需求的多元化  152
  6.2 建设过程中的片面场所观  152-155
    6.2.1 主题语境下的侵入式表达  152-153
    6.2.2 湮没场地肌理的狭义文化观  153-154
    6.2.3 忽视环境体验的形态主导方式  154-155
  6.3 构建场所特质的实践与探索  155-166
    6.3.1 设计实践中的探索  155-165
      6.3.1.1 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烟台园  155-161
      6.3.1.2 暖温带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中心库  161-165
    6.3.2 基于非设计层面的建议  165-166
      6.3.2.1 建立场地资源的评估体系  165
      6.3.2.2 明确合理的建设定位及愿景  165-166
      6.3.2.3 建立健全环境使用的评价机制  166
  6.4 本章小结  166-168
7 结论与余论  168-172
  7.1 结论  168-169
  7.2 余论  169-172
参考文献  172-180
图表附录  180-192
个人简介  192-194
导师简介  194-196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96-198
致谢  198

相似论文

  1.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2. Fe,V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O614.411
  3.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4. 污染场地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X820.4
  5. 查尔斯·泰勒的政治认同观研究,D09
  6.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G615
  7. 福州市健身私人教练职业认同研究,G80-05
  8. 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G633.96
  9. 异族效应的脑机制:一项ERP研究,B842.1
  10. 中英双语者英文书面字词识别的心理表征与激活进程的研究,B84
  11. 对80后社会角色担当问题的思考,D669.5
  12. 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影响及促进研究,G633.951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特性评价,O631.3
  14. 配合物二碘三烯丙基硫脲合镉的合成与性质表征,O627
  15. 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型希夫碱酰亚胺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O631.3
  16. 四核与单核1,3,5-三氮杂戊二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O627
  17. 山西省文水县“文水鈲子”的民俗主体与民俗传承调查研究,K892.4
  18.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19. 公费师范生政策认知与教师职业认同相关性研究,G659.2
  20. 棉袜的溶胶凝胶防臭整理及防臭效果表征方法确立,TS195.583
  21. 钛合金/聚氨酯涂层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研究,R318.0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园林规划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