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之声

作 者: 林存秀
导 师: 姜进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文明戏 民族主义 女性文化 都市化 现代性
分类号: J8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文明戏为案例,探讨二十世纪初上海娱乐文化发展与社会文化嬗变之间的关系。娱乐活动在历史发展中不只是花边和点缀,它还是文化发生转向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初期,商业性的娱乐起到了一定的解放作用,使得人们从传统道德观念和前现代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同时,娱乐又变成一种公共生活方式,把城市中各种斑驳的图景搬入一个社会场域之中。1900到1924年二十多年间,上海娱乐机构和娱乐生活的变化,反映并塑造了此时段社会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嬗变。根据《申报》和《新闻报》的娱乐调查报告可见,这个时期的娱乐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论者多认为二十世纪前二十年仅仅是个开端,三十年代及以后才是大众文化的繁盛时期,实则不然,上海的娱乐文化在二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我们不应该忽略晚清以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奠基作用。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新的娱乐形式的发展,与传统社会教条及观念的凋零是同步发生的,考察娱乐机构和娱乐形式的变化,为我们观察这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嬗变打开了一个窗口。当娱乐文化对社会准则提出挑战时,会引发改良主义者的不安。在他们看来,诸如文明戏之类的大众文化形式太低俗,只关注个体的实现和欲望的满足,不关心民族国家的兴衰。他们的理想是公共场所的娱乐生活,个人的行为活动都要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个体的修养需要在这里得到提升和完善。以文明戏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精英改良主义文化的对抗,进而导致的文化等级分化,是文明戏名誉扫地的重要原因。任何文化史,无论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总是要和外在的因素,如空间、经济、政治等结合在一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史。社会文化史兴起以来,把精英和非精英,继而把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做了更精密的区分。但事实上,文化、政治、社会在大都会里的关系异常复杂,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在城市生活中独立存在和发展。因此,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要打破高等文化和流行文化,教化文化和商业文化之间的界限。一方面,这些文化形式之间是相互纠结和相互定义的,另一方面,文化高低雅俗的区分本身就是一个人为地把文化等级化的结果。在传统社会里,娱乐是一种私人行为,但是在二十世纪初期,娱乐成为一种公众活动。白天在不同场所工作的人们,夜晚或周末到各种娱乐场所休闲,每个人带来不同的文化,又带走不同的东西,各种文化在一个空间内混合,生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传统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责任渐渐断裂,新的价值逐渐生成。在观察都市娱乐机构和娱乐方式的变化时,阶层和性别关系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封建时代被中上层认为是道德堕落的生活,冲破初期的阻力后渐渐被普遍接受。文明戏对社会等级和性别关系的解放、文明戏和精英改良主义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妥协,构成本文叙述的主体内容。文明戏的问题会把我们带到近代很多重大问题的中心,例如民族主义女性文化都市化现代性等。文明戏并非一个独立的剧种,它是在二十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现代性的表演形式的集体想象。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文明戏并非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某些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于娱乐生活方面出现了类似的文化症候。文明戏是现代戏,是现代之音,是都市之声。由于世纪初中国复杂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面临的民族危机,使得文明戏首先应革命和改良的需要而产生,又逐渐演变成一种商业化的市民文化形式。随着文化等级化的加深,其名字就如同“鸳鸯蝴蝶派”一样,变成了一个符号,以致一提起文明戏,便会感觉是一个恶劣而鄙贱的名词!总体说来,本文的创新,一是突破前人研究囿于文明戏和话剧之间关系的局限,把研究重点转到电影和文明戏间的关系上。二是针对文明戏研究过多探讨和日本新剧之间的关系,力图运用比较文化的视野,揭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自主性。三是把文明戏的兴盛和女性文化的兴起结合起来,在考察两者关系的过程中探索现代性问题。文明戏和民族主义,文明戏的商业化,文明戏和女性文化,以及文明戏的衰落,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2
绪论  12-22
  一、把娱乐纳入研究视野  12-14
  二、什么是文明戏  14-18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方法  18-22
第一章 新剧运动(1900-1913)  22-40
  第一节 戏剧改良论说与实践  22-26
  第二节 春柳社在东京  26-30
  第三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剧活动  30-36
  第四节 上海学生演剧  36-40
第二章 甲寅中兴(1914)  40-61
  第一节 上海: 一九一四  41-45
  第二节 新民社和民鸣社争锋  45-48
  第三节 观众群体与新的社会阶层  48-55
  第四节 善胜恶败的程式  55-61
第三章 女子新剧(1912-1917)  61-86
  第一节 凌寒独自开: 女子新剧的兴起  61-66
  第二节 姹紫嫣红开遍: 女子新剧的兴盛  66-74
  第三节 付与断井颓垣: 女子新剧的生存困境  74-77
  第四节 女子新剧与言情文化  77-86
第四章 新舞台的故事(1908-1924)  86-117
  第一节 作为社会文本的茶园  86-91
  第二节 作为公共空间的新"舞台"  91-96
  第三节 启蒙与生意的并行不悖  96-104
  第四节 大都市的精神生活  104-117
第五章 文明戏的挽歌(1924)  117-139
  第一节 电影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117-120
  第二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20-132
  第三节 文明戏衰落的其他原因  132-139
结语  139-144
附录  144-166
  附录一: 新舞台的演出剧目  144-154
  附录二: 女子新剧社  154-156
  附录三: 女子新剧团演员  156-158
  附录四: 女子新剧社演出剧目  158-161
  附录五: 部分男子新剧社演出情况  161-163
  附录六: 1908-1923年的上海电影院  163-166
参考文献  166-172
后记  172-173

相似论文

  1.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2.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3. 都市背景下回族经商文化研究,C95
  4.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研究,D09
  5.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6. 转移视线战争的困境,D50
  7.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8.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9.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10.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11. 现代性视阈中人的发展代价,B038
  12. 刘师培与章太炎“中国人种西来说”再探,K25
  13.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14. 《镜花缘》女性观及其文化学分析,I207.42
  15. 现代化境遇中的民间智慧,I207.7
  16.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7. 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I565
  18. 爱伦·坡作品现代性的分析,I712
  19.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909.2
  20.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21. 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D61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艺术理论 > 戏剧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