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作 者: 陈爱萍
导 师: 王南湜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第二国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新康德主义 实践
分类号: D1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国际理论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是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时期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面临危机论、经济决定论和新康德主义等各种理论挑战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各理论家在恩格斯晚年工作的基础上,均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出路问题,从而形成了他们在新时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向度。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认为当时的社会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本的变化,因此主张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问题上放弃暴力革命的方式走社会改良的道路,在理论上用康德的伦理学“补充”马克思主义。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则认为,当时的社会性质与马克思在世时相比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而无需做任何调整。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采取了一种折中的立场。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策略上,他们实质上采取了与右派相同的取向;在理论上则与左派一样,主张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在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也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致说来,在当时主要形成了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方式。以考茨基、梅林等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方式主张马克思主义就是作为纯粹方法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伯恩施坦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以康德哲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普列汉诺夫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将它运用于历史领域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从总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观念和社会历史观念做出了自己的理解。考茨基认为社会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特殊事例,因此在解释自然时他注重寻求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似性;在普列汉诺夫那里,自然环境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环境的性质;在区分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的基础上,拉法格主张人为的环境消灭着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多样性;梅林则坚持认为进入生产中的自然才是与人有关的自然。在社会历史问题上,诸理论家们依据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分别表达了关于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考茨基认为,意志是经济生活的出发点和动力;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核心,梅林着重阐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普列汉诺夫将社会心理引入社会历史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关于社会结构的“五层次论”。对于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和阐释过程中存在的理论缺陷,第二国际内部的理论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列宁都做出了不同反应。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阐释方式和卢森堡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与创新是他们从内部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极力地批判了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提出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以恢复其革命本质。列宁在其思想发展的较后期也批判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试图通过重新探讨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恢复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通过论述,本文认为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却存在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然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传统同样束缚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列宁的批判既克服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的庸俗化理解,同时也避免了滑向黑格尔主义的解释传统。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导论  13-35
  一、研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13-15
  二、关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状  15-30
    1、西方学界的研究现状  15-21
    2、前苏东以及当今俄罗斯学界的研究状况  21-28
    3、国内研究现状  28-30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30-32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逻辑结构  32-35
    1、本文的基本思路  32-33
    2、本文的基本逻辑结构  33-35
第一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境遇  35-65
  第一节 第二国际的历史情境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遇  35-46
    1.1.1 第二国际的历史情境  35-40
    1.1.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遇  40-46
  第二节 晚年恩格斯的理论回应  46-60
    1.2.1 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调整  47-53
    1.2.2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完善  53-60
  第三节 恩格斯所留下的理论任务  60-65
第二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重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向度  65-93
  第一节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  65-74
  第二节 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  74-82
  第三节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  82-93
第三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  93-14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路径  93-106
    3.1.1 考茨基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径  94-99
    3.1.2 梅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径  99-106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康德主义阐释  106-120
    3.2.1 伯恩施坦的伦理学社会主义阐释方式  106-113
    3.2.2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的新康德主义阐释方式  113-120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路径  120-140
    3.3.1 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界定  121-123
    3.3.2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诠释  123-132
    3.3.3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132-140
第四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自然的理解  140-162
  第一节 考茨基:社会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特殊事例  141-146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自然环境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环境的性质  146-153
  第三节 拉法格:人为的环境消灭着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多样性  153-156
  第四节 梅林:进入生产中的自然,才是与人有关的自然  156-162
第五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社会历史观念  162-197
  第一节 考茨基:意志是经济生活的出发点和动力  162-172
    5.1.1 意志与生产方式  163-165
    5.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65-167
    5.1.3 意志的内涵及其作用  167-172
  第二节 梅林: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72-179
    5.2.1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173-174
    5.2.2 以物质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74-179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以社会心理为中介的"五层次论"  179-197
    5.3.1 "五层次论"的提出  179-181
    5.3.2 社会心理: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之间的中介  181-192
    5.3.3 历史趋势与人的能动作用  192-197
第六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  197-258
  第一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内部的自我超越  197-221
    6.1.1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阐释方式  197-208
    6.1.2 卢森堡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与创新  208-221
  第二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与反拨  221-245
    6.2.1 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222-230
    6.2.2 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230-237
    6.2.3 葛兰西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237-245
  第三节 列宁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批判  245-258
    6.3.1 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分期  246-248
    6.3.2 列宁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248-252
    6.3.3 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庸俗化理解  252-258
第七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分析视角  258-293
  第一节 理论回应现实过程中的得与失  258-279
    7.1.1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  259-266
    7.1.2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缺陷  266-279
  第二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意义及缺陷  279-288
    7.2.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意义  280-283
    7.2.2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理论缺陷  283-288
  第三节 列宁对第二国际理论家批判的理论意义  288-293
结语  293-295
主要参考文献  295-301
致谢  301-302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02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3.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4.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5.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7.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8.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9. 小学数学估算教与学实践研究,G623.5
  10.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1.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12. 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研究,G633.3
  13.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4. 铁炭芬顿—生物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X784
  15.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297
  16.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22.4
  18.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G633.6
  19.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G633.3
  20. 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血清学监测与防控方法研究,S858.28
  21. 依托网络教研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G43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第二国际(1889~190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