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

作 者: 张珊珊
导 师: 陈继勇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企业管理
关键词: 汽车行业 中外合资企业 知识转移 吸收能力 自主创新
分类号: F426.4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外商直接投资形式的三分之一。知识视角指出,国际合资企业建立的首要原因是合作伙伴拥有对方欠缺并急需的知识或者技术,跨国企业对东道国企业的知识转移是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引入外资初期的“市场换技术”政策弊端显现。以汽车行业为代表,引进外资以来,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占领了大部分的汽车行业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而中国企业却并未获得真正先进的技术,没有掌握到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吸收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运用来发展动态组织能力的一系列组织规则和过程,强调企业面对战略变革和灵活性要求所具备的动态能力,并且通过转化已获取知识来创造和开发运用新知识。中国政府大力吸引外资的隐性前提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外溢效应。然而,积极的外溢效应能否真正形成有赖于国家吸收能力、产业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现实中,中外汽车合资企业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并未给中国企业带来技术的大幅进步,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缓慢。从知识转移的角度而言,固然有合资外方技术保护、传播意愿不强的原因,更为重要的缘由在于合资项目中方母公司知识吸收能力欠缺,无法获取所需知识,或者在公司战略层面,就忽视了吸收能力的培养,使得企业在将获取知识转化运用在商业目的方面未有很大突破。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点入手,试图从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母公司的视角,考察实现成功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吸收所要具备的相应条件和要素。研究选取东风汽车公司为个案研究对象,以吸收能力的视角,重点考察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母公司与外商合资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条件及其自主创新发展。以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吸收能力测度、吸收能力对企业知识转移成果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与发展的模式,揭示企业合资过程中同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分析结果表明,先验知识、研发强度、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着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的吸收能力,并且通过吸收能力的作用,对知识转移成果有着显著影响。相较而言,研发强度对于组织的潜在吸收能力影响较大,关系到企业对于外部新知识的获取和消化;先验知识不仅与外部新知识的获取显著相关,也影响着组织对于新知识的最终运用结果;人力资源则与消化能力和转化能力关系显著,表明人力资源对于组织的潜在吸收能力向实现的吸收能力转化有着重要作用;组织文化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组织程序和制度,全面影响着吸收能力的各个维度。另一方面,潜在吸收能力积极影响显性知识的转移成果,实现的吸收能力对隐性知识转移成果的影响更为明显。转化能力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移成果之间的关系都较为显著,说明转化能力在潜在吸收能力向实现的吸收能力转变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先验知识基础、创新战略及研发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研发投入等组织体系和规则使得企业在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吸收能力的持续培育与发展,有效实现了消化吸收技术和自主开发技术的融合,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综合运用,保障了案例汽车企业自主品牌与自主车型的最终顺利推出。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规模效益明显、产业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政府政策对于汽车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发展历程显示出较强的政策指向性特征。论文最后从汽车企业层面扩展至宏观政策层面,在比较典型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特点和概括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演化历程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建议,为企业提高吸收能力、利用中外合资合作项目,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目录  11-13
图表目录  13-16
1 引言  16-23
  1.1 研究背景  16-17
  1.2 研究意义  17-18
  1.3 研究方法  18-19
  1.4 技术路线  19-20
  1.5 论文结构安排  20-21
  1.6 可能的创新点  21-23
2 跨国企业知识转移及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  23-42
  2.1 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理论研究  23-31
  2.2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  31-42
3 中国汽车行业概况  42-59
  3.1 中国汽车行业特点  42-45
  3.2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45-54
  3.3 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历程  54-57
  3.4 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开发状况  57-59
4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59-75
  4.1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测度  60-66
  4.2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66-70
  4.3 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研究  70-73
  4.4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分析框架  73-75
5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方法  75-81
  5.1 研究方法选择——案例研究  75-76
  5.2 案例研究路径与实施  76-81
6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81-130
  6.1 案例公司概况  81-93
  6.2 合资视角下的东风汽车公司吸收能力调研及分析结果  93-106
  6.3 基于吸收能力的东风汽车公司创新模式与绩效研究  106-126
  6.4 案例结论  126-130
7 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130-142
  7.1 不同国家各发展阶段的汽车产业政策比较  130-139
  7.2 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建议  139-142
8 结论及展望  142-144
  8.1 结论  142
  8.2 研究不足  142-143
  8.3 研究展望  143-144
参考文献  144-158
附件1:访谈大纲  158-161
附件2:"中国汽车行业合资项目中方母公司知识吸收能力"调查问卷  161-16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164-165
致谢  165

相似论文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2. 基于自主创新下的合芜蚌人才队伍研究,C964.2
  3. 股权联盟产业安全形成机制与理论研究,F426.72
  4. 基于知识视角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模式研究,G647
  5. 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与绩效实证研究,G250
  6. 知识的黏着性、组织社会资本对零售企业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F721
  7.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激励效应研究,C964.2
  8. 网络学习中的隐性知识转移研究,G434
  9. 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评估问题研究,F224
  10.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激励模式研究,F276.44
  11. 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F273.1
  12. 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路径分析,F273.1
  13.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F426.72;F224
  14. 中欧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F752.7
  15. 区域因素与外商群体投资溢出效应的关系研究,F224
  16. 高校研发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G644
  17. 沈阳市外语培训机构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F719
  18. 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F752.67;F224
  19. 异质性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F832.6;F224
  20. 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F224
  21. 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F127;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部门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