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 者: 郭强
导 师: 杨谦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与国家 社会机体 市民社会 国家权力
分类号: A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1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国家”是政权(state)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则是一个与“国家”相对应的比较性范畴。该理论的研究重点不是社会与国家各自领域的内部问题,而是两者的相关性,中心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试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思想史的视角全面梳理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阐明该理论所集中蕴含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思考经历了“社会混同国家”的古典国家主义、“社会先于国家”的近代自由主义、“国家决定社会”的国家理性主义等的流变。早年马克思也是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崇拜者。然而,《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认识使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由“理性国家”转向客观的物质利益,并最终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中理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立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过《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对国家基础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人为基础”——“自然基础”——“现实基础”的深化过程,其思想也从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对立转向关注二者的联系与统一,即从“实际的利益内容”与“虚幻的共同体”分离的新维度探究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特殊利益——普遍利益”的二元模式具体化为“单个利益——共同利益(实质是阶级利益)—全体利益”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在《哲学的贫困》中,他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概念,确立“社会机体”和“资产阶级社会”作为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考察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主要范畴,从而形成了对二者关系的科学认识。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在弄清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之后,便进一步对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内涵和实质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共产党宣言》等论著中,他揭示出社会与国家在资产阶级时代实现了现实的分离,其革命性就在于形成了真正意义的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并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因其二元矛盾(根源于资本支配劳动)不可克服而终究会被超越的历史趋势,从而基本勾勒出社会与国家分化与统一的历史进程。此后,马克思便沿着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两条线索,分别对资产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矛盾和规律做了详细的考察。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他通过考察法国的政治过程,认为资产阶级国家在性质上是少数掌权者压迫社会多数的工具,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上是行政权支配立法权,从而它也就无法避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展开政治经济学的解剖,认为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准则已经异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关系,其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而拜物教则是这种物质生活关系在精神领域中的反映,从而也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与社会相异化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也是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成熟的标志。马克思的视野绝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西欧。在《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他从资本逻辑中推演出国家向社会复归的目标指向是“自由人联合体”,从巴黎公社的实践中也看到了这一历史趋势,并强调这种复归需要经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过渡时期才能实现。在晚年的《古代社会史笔记》中,马克思又通过批判地吸收摩尔根、梅恩、拉伯克著作中的合理思想并加以改造,揭示出了国家脱胎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从方法论上讲,对国家产生并复归于社会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解释,得益于“社会机体”论的运用,因为它将国家视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从而在逻辑上就可以推出国家脱胎于社会内部并最终向社会复归的结论。同时,马克思把目光也投向了世界的东方,在《资本论》及手稿中,他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促成了东方宗法社会与专制国家的生成,而东方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又决定其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结构关系;晚年他又在《古代社会史笔记》和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分析俄国保留公有制的农村公社的特殊性,并探讨了东方社会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对自己“社会—国家”理论的丰富。当今世界社会与国家关系从“二元对立”转向“良性互动”、从“国家—市民社会”二元结构到“国家—市场—公民社会”的三位一体并日益国际化的新态势,验证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决定国家、社会与国家分化与统一等基本原理。苏东社会主义在社会与国家关系演化过程中的兴衰则表明二者分离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推动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经历了从高度一体化到逐渐分离的变迁历程,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未改变,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呈现出在消除二者根本对立基础上相互分离而又和谐共生的特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与国家关系规范化”来谋划我国的改革思路,即以“社会化”为方向,在健全法治、完善组织、协调劳资的规范化中推动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和谐,而其关键则是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1 目录 11-15 第一章 引言 15-3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5-17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7-26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7-20 1.2.2 国内研究成果 20-24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24-26 第三节 命题的界定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6-31 1.3.1 马克思语境中的"社会"与"国家" 26-28 1.3.2 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研究对象 28-29 1.3.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9-31 第四节 主要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31-34 1.4.1 创新之处 31-32 1.4.2 研究方法 32-34 第二章 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厘清——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形成 34-63 第一节 西方社会与国家思想的历史演进 34-43 2.1.1 传统国家主义:社会混同国家 34-37 2.1.2 近代自由主义:社会先于国家 37-40 2.1.3 国家理性主义:国家决定社会 40-43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立场的确立 43-53 2.2.1 在《莱茵报》时期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产生动摇 43-46 2.2.2 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理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46-49 2.2.3 在《德法年鉴》上公开申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立场 49-53 第三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科学化 53-63 2.3.1 在批判鲍威尔思想时阐述"市民社会是国家的自然基础" 54-56 2.3.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阐明"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基础" 56-59 2.3.3 在批判蒲鲁东思想时实现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科学理解 59-63 第三章 对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的剖析——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成熟 63-95 第一节 对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关系历史内涵的深刻揭示 63-72 3.1.1 社会与国家在资产阶级时代实现了现实的分离 63-66 3.1.2 社会与国家在资产阶级时代实现分离的"现代"意义 66-69 3.1.3 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化矛盾及其历史趋势 69-72 第二节 对与社会相异化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具体考察 72-83 3.2.1 资产阶级国家日益表现出少数掌权者压迫社会多数的性质 72-76 3.2.2 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结构演变表现出行政权支配立法权的态势 76-79 3.2.3 资产阶级国家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 79-83 第三节 对资本支配劳动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质的逻辑论证 83-95 3.3.1 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准则异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关系 84-88 3.3.2 资本支配劳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所有权规律 88-91 3.3.3 拜物教是资产阶级社会物质生活关系在精神领域中的反映 91-95 第四章 对社会与国家发展规律的新探索——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丰富 95-126 第一节 对国家向社会复归历史趋势的科学预测 96-106 4.1.1 从资本逻辑推论出国家向社会复归的目标是"自由人联合体" 96-99 4.1.2 从巴黎公社实践中看到国家向社会复归的历史趋势 99-102 4.1.3 在与机会主义斗争中阐明国家向社会复归"过渡时期"辩证法 102-106 第二节 对国家脱胎于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历史确证 106-115 4.2.1 马克思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吸收国家起源的合理成分 106-109 4.2.2 马克思在批判梅恩和拉伯克的著作中确证自己国家起源的观点 109-112 4.2.3 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系统阐述国家起源问题的夙愿 112-115 第三节 对东方社会与国家独特发展规律的探索 115-126 4.3.1 "亚细亚生产方式"促进东方宗法社会与专制国家的生成 116-119 4.3.2 东方东村公社的二重性决定其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结构关系 119-122 4.3.3 东方社会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趋势 122-126 第五章 对当代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审视——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当代价值 126-168 第一节 当今世界社会与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态势 126-139 5.1.1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从"二元对立"向"良性互动"转变 126-129 5.1.2 社会与国家从基于市民社会二元化转向基于公民社会三位一体 129-133 5.1.3 苏东社会主义在社会与国家关系演化过程中的兴衰成败 133-136 5.1.4 从马克思的思想审视当代世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新变化 136-139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变迁 139-149 5.2.1 社会与国家一体化模式的确立 140-142 5.2.2 对社会与国家一体化传统观念和模式的逐步突破 142-144 5.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国家关系体制机制的逐步形成 144-146 5.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新型模式的不断完善 146-1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 149-158 5.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社会与国家现实分离的历史阶段 149-152 5.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与国家对立的历史阶段 152-155 5.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与国家和谐共生的历史阶段 155-158 第四节 基于社会与国家关系规范化的社会主义改革 158-168 5.4.1 "社会化"是实现社会与国家关系规范化的基本导向 159-161 5.4.2 在规范化中推动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和谐 161-164 5.4.3 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现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规范化 164-168 第六章 结论 168-174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68-173 6.1.1 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 168-171 6.1.2 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当代价值 171-173 第二节 尚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173-174 参考文献 174-180 附录 180-191 致谢 191-19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92
|
相似论文
-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 马克思的统一科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G301
- 《莱茵报》时期报刊活动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A811
-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 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911
- 城市小区业主权研究,D923.2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读,X2
-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B089.1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哲学问题研究,A811.6
- 马克思人性理论视角下的腐败问题探源,A811
- 论农民权利的缺失和保护,D621.5
- 论哲学咨询的功能,B0
- 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实践哲学,B0-0
- 柏拉图与马克思的国家理念探析,B502.232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