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创新系统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作 者: 陈蕾
导 师: 张军涛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区域自主创新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 对策
分类号: 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且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等问题日益暴露并成为人类发展的拦路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都试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约束,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科技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成为各国和地区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都开始认识到自主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作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计划、措施和政策鼓励自主创新的实施。当代世界的竞争最终演变成了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使得区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区域经济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等等。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一个国家要想从根本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大批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并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领战略制高点、主动权。为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而自主创新的区域化研究对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真正落实具有重要意义。用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来研究区域自主创新问题,对把握区域自主创新各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的整体状态和运行绩效起着很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国内一些关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研究缺乏对其构成要素互动关系的研究,比较片面,不够完整,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匮乏。因此,对全国及各地区的自主创新现状及能力评价进行广泛、深入和科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全文共分为八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和路径以及结构安排、文章的创新和不足等内容。第2章,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综述及研究现状。分别从古典经济学家的技术进步思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技术进步理论、经济地理学中的创新思想、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对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回顾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学术界的相关观点进行了简要综述。第3章,区域自主创新的基本问题研究。本章主要在对我国学者对区域自主创新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自主创新概念、内涵和构成的理解。从创新系统构成的角度,分别对区域自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行为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阐明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作为后续研究的铺垫。第4章,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现状及特征研究。在第3章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总体的投入-产出情况、区域自主创新各个主体自主创新的现状以及区域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描述,从而对各个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区域自主创新环境的发展现状进行宏观的把握,为下一步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现实依据。第5章,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本章在上述几章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明确。从创新系统构成的角度,为突出区域自主创新主体、区域自主创新环境、运行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从创新系统角度分别考察区域自主创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创新支撑能力以及区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包括西藏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集成评价,将各省级区域按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划分为领先型区域、优势型区域、潜力型区域和后进型区域。第6章,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分析。在第5章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集成评价基础上,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根据对各省级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下文相应对策措施的提出提供实践指导。第7章,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对策研究。在以上各章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并针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现状以及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总的对策和措施;此外,针对不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分类的对策和措施,试图为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第8章,结论。对整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可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和可能。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7
1 绪论  17-31
  1.1 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7-25
    1.1.1 选题背景  17-21
    1.1.2 现实意义  21-25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25-26
    1.2.1 研究目标  25
    1.2.2 研究意义  25-26
  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26-27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7-29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29-31
    1.5.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9-30
    1.5.2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0-31
2 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综述及研究现状  31-61
  2.1 "创新"的相关理论  31-50
    2.1.1 古典经济学家的技术进步思想  31-33
    2.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技术进步  33-36
    2.1.3 经济地理学中的创新  36-39
    2.1.4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39-43
    2.1.5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43-50
  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50-54
    2.2.1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溯源  50
    2.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50-54
  2.3 区域创新系统  54-60
    2.3.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54-56
    2.3.2 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  56-57
    2.3.3 组织结构及功能  57-58
    2.3.4 实证研究  58-60
  2.4 本章小结  60-61
3 区域自主创新的基本问题研究  61-90
  3.1 我国学者对区域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  61-68
    3.1.1 自主创新  61-64
    3.1.2 区域自主创新  64-65
    3.1.3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5-68
  3.2 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实现形式  68-75
    3.2.1 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  68-72
    3.2.2 区域自主创新实现形式  72-75
  3.3 区域自主创新中主体要素的行为特征  75-84
    3.3.1 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企业  76-78
    3.3.2 区域自主创新中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78-80
    3.3.3 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中介服务机构  80-81
    3.3.4 区域自主创新中的政府  81-82
    3.3.5 区域自主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  82-84
  3.4 区域自主创新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84-88
    3.4.1 区域自主创新的内部运行机制  85-86
    3.4.2 区域自主创新运行的外部环境  86-88
  3.5 本章小结  88-90
4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现状及特征研究  90-128
  4.1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总体投入-产出现状及特征  90-98
    4.1.1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资源投入  90-95
    4.1.2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成果产出  95-98
  4.2 我国各区域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现状及特征  98-116
    4.2.1 企业  98-103
    4.2.2 高校和研究机构  103-108
    4.2.3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108-113
    4.2.4 政府  113-116
  4.3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环境的现状及特征  116-126
    4.3.1 基础设施环境  116-118
    4.3.2 宏观经济环境  118-120
    4.3.3 金融环境  120-123
    4.3.4 政策、制度和法律环境  123-125
    4.3.5 教育环境  125-126
  4.4 本章小结  126-128
5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128-170
  5.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概述  128-131
    5.1.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  128-130
    5.1.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  130-131
  5.2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1-146
    5.2.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131-136
    5.2.2 指标选取的原则  136-138
    5.2.3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138-139
    5.2.4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39-142
    5.2.5 评价方法  142-146
  5.3 基于多层次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146-159
    5.3.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146-148
    5.3.2 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  148-151
    5.3.3 创新载体能力的因子分析  151-154
    5.3.4 创新支撑能力的因子分析  154-157
    5.3.5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因子分析  157-159
  5.4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  159-168
    5.4.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聚类分析  159-166
    5.4.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聚类分析  166-168
  5.5 本章小结  168-170
6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分析  170-203
  6.1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  170-178
    6.1.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偏低,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170-172
    6.1.2 各区域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上发展并不协调  172-173
    6.1.3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173-175
    6.1.4 区域自主创新网络基本形成,但各构成要素之间缺乏互动  175-176
    6.1.5 不同类型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特征  176-178
  6.2 领先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及评价  178-187
    6.2.1 领先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特征  178-185
    6.2.2 领先型区域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85-187
  6.3 优势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及评价  187-191
    6.3.1 优势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  187-190
    6.3.2 优势型区域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90-191
  6.4 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及评价  191-196
    6.4.1 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  191-195
    6.4.2 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95-196
  6.5 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及评价  196-201
    6.5.1 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  196-199
    6.5.2 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99-201
  6.6 本章小结  201-203
7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对策研究  203-234
  7.1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203-207
    7.1.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3-204
    7.1.2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及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204-207
  7.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国际经验  207-210
    7.2.1 美国  207-208
    7.2.2 日本  208-209
    7.2.3 韩国  209-210
  7.3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210-226
    7.3.1 加大区域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  210-211
    7.3.2 鼓励企业成为区域自主创新主体,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211-214
    7.3.3 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造中的主力作用  214-215
    7.3.4 加强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基础载体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215-218
    7.3.5 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区域自主创新环境  218-222
    7.3.6 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  222-226
  7.4 我国各类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226-233
    7.4.1 领先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226-228
    7.4.2 优势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228-229
    7.4.3 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229-231
    7.4.4 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231-233
  7.5 本章小结  233-234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4-237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234-236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6-237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37-238
参考文献  238-250
后记  250-252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3.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4.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5.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6.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7.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8.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9.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10.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11.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12.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13.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14.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15.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16.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17.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18.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19.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20.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21.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