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广州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研究

作 者: 陈祖辉
导 师: 陈清
学 校: 南方医科大学
专 业: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关键词: 工作场所暴力 医院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预防与控制
分类号: R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和目的暴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无可讳言的社会安全问题。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暴力并没有被阻隔于医院之外,实际上,社会暴力正流向医院,卫生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遭受暴力对待经常发生。暴力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明确的定义。关于工作场所暴力,国际上过去一直没有完整而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最新定义是: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明确或含蓄的挑战。此概念的拓展解释还包括以下三点:①暴力事件必须发生在工作场所;②暴力发生在工作人员上班期间;③暴力受害者一定是工作人员。按照受害者遭受暴力的部位不同,工作场所暴力分为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和性暴力。心理暴力是指故意用力(含体力威胁)反对他人或集体,从而导致对身体、脑力、精神、道义和社会发展的损害,包括口头的辱骂、威胁、攻击和折磨,但当事人之间没有身体接触。身体暴力指任何以体力伤害身体的攻击行为,例如打、踢、拍、扎、推、咬等。体力攻击的结果可能未导致承受暴力的一方任何伤害,也可能造成轻度损伤、明显损伤、功能障碍或永久性残疾等。性暴力是指任何违背受害者意愿的有关性的言语和动作,包括性骚扰(或性挑逗)、性袭击以及强奸(或强奸未遂)。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医院工作场所问题未予足够的重视,尚未见到比较成熟的相关行政法律条文,工作场所暴力方面的专业研究开展得并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医院配置、卫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和国外不太一样,故其他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成果及防治经验也就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在一定范围内对有代表性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可以反应某一种暴力在特定时间中的发生情况。通过在广州市辖区内医院开展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如何处理存在已久的医患纠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之道。只有处理好医患纠纷,解决好医患矛盾,才能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还医务人员一个宽松安全的工作场所,还病人一个舒适满意的诊疗环境。本研究通过在广州市辖区内部分医院开展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最终旨在提供国内有关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基线资料,唤起广大一线卫生工作人员乃至全社会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问题的重视,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州市下辖10个区、2个县级市。本研究以广州市辖区内12个行政区划的20家不同级别医院共7198名在岗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此次调查的医院在岗工作人员包括在医院工作的所有职业人群,例如医生、护士、临床工人、医技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和保卫人员等,因休假、出差、旅游或外出学习等原因而不在岗达一周以上的工作人员不在本次研究之列。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首先,将广州市辖区内医院总体按行政区划分成12个群;其次,按医院级别将每个群分成3个组别,并在每个组别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医院,抽取拟调查的医院;最后,对于被抽中的医院,原则上将所有医院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每家医院在经过培训的调查专职人员(各科室主任和/或护士长)指导下,所有在岗工作人员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般1—3天,最长不超过7天)集中填写调查前12个月在医院场所本人所遭受的暴力情况,然后由各科室主任和/或护士长逐一收回本科室调查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文件和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此调查表经不同年龄的医院工作人员试填,收集反馈意见,根据发现的问题和反馈的意见对调查表的项目进行补充、修改和删除;修改后的调查表先在一家医院进行小样本(30人)的预调查,再次校正调查表。正式调查开始后调查表的内容不再做任何改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定义如下:卫生工作人员本人在工作时间内,在医院场所遭受到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和(或)性暴力。本研究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进行调查表的录入和数据分析处理。包括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流行特征作统计描述,针对暴力相关特征及暴力认知作卡方检验。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工作场所暴力经历与受访者相关因素的关系。第一步,将8个受访者相关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聘用形式、职业类别和工龄等7个特征变量;第二步,为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就单因素回归筛选出来的变量采用向后删除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共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分别是受访者性别、年龄、聘用形式、职业类别。本次研究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方法:①采用封闭式调查表,减少了受访者主观臆断,每份调查表简明附上调查的目的、要求及填写方法,使受访者一目了然,也减少了顾虑;②只对过去12月中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调查。为减少回忆偏倚的发生,对于暴力的详细描述只调查过去12个月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暴力事件;③调查前取得每家医院相关领导的支持,做好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动员和培训工作,以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完成;④调查样本包含了不同级别、性质、地理位置的20家医院,样本量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⑤回收的调查表严格按统一标准筛选,排除无效问卷后,由专人录入。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广州市辖区内20家不同级别医院共7198名在岗工作人员。有3家医院因种种原因造成调查表回收率过低被全部弃用(共111份)。最终实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者为来自17家医院的5950名工作人员,共收回调查表5147份,应答率为86.50%(5147/5950)。5147份调查表经过逐一筛选,排除无效问卷(86份),得到有效问卷5061份,有效应答率为98.33%(5061/5147)。最终分析结果显示,5061名医院工作人员在过去的12个月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2947人,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为58.23%。其中心理暴力的发生率为56.85%,身体暴力的发生率为12.85%,性暴力的发生率为6.99%。至少有14名医院工作人员曾因暴力伤害造成了身体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7人曾遭受强奸(或强奸未遂)。急诊科、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医生和护士,正式职工,男性、年龄小于30岁的工作人员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职业人群。心理暴力以急诊科工作人员发生率最高,为83.02%,身体暴力和性暴力则以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5.10%和20.23%。病人亲属、年龄在40岁以下,尤其是31—40岁的男性施暴者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最常见的施暴者人群;病房和白班时间分别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最常见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原因包括病人死亡、病人意识不清、酗酒或药物滥用、施暴者精神障碍、病情无好转、诊疗费用太高、候诊时间过长、对服务不满意、未满足病人的要求等因素。结论广州市辖区内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高发,发生率为58.23%。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以心理暴力为主,心理暴力的发生率为56.85%,身体暴力的发生率为12.85%,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似。性暴力的发生率为6.99%,迄今尚未检索到国内外有关针对医院职业人群性暴力发生情况的专业研究。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危害严重,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如前所述,心理暴力发生率极高,尤其是在急诊科工作人员中,发生率高达83.02%,很少有人能幸免;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尽管不及心理暴力普遍,但其所造成的后果比心理暴力严重得多。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还给受害者个人、医院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医生或护士,正式职工,男性、年龄小于的30岁的工作人员等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职业人群。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干预重点应落实在急诊科、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建议在二级或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以及精神病医院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增加员工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因素来自于医院(医院管理部门及医务工作者个人)和病人两个方面,包括病人死亡、病人意识不清、酗酒或药物滥用、施暴者精神障碍、病情无好转、诊疗费用太高、候诊时间过长、对服务不满意、未满足病人的要求等。其中未满足病人的要求、病情无好转、诊疗费用太高最容易导致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特别是未满足病人的要求,对23.40%的暴力事件难辞其咎。该结果提示医院应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与诊疗技术,卫生行政部门推行、促进及深化医疗卫生改革迫在眉睫,亦势在必行。工作场所暴力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打骂医务人员被认为是不必大惊小怪的小事,医院工作人员中也有1/5左右的人从未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和认为没有必要重视这一问题。工作场所暴力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从政策、管理、工程、教育等多方面实施干预。在所有干预措施中,政策干预是关键,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就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问题立法,并成立包括流行病学、立法、司法及公安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工作场所暴力防治委员会(或防治小组),处理工作场所暴力相关问题和提供法律及专业指导。此外,开展职业道德、职业安全和尊重医务人员工作的宣传,营造讲文明的社会风尚亦是防制工作场所暴力的重要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4-9
ABSTRACT  9-18
第一章 绪论  18-29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9-33
  2.1 研究对象  29
  2.2 研究方法  29-32
  2.3 质量控制  32-33
第三章 结果  33-66
  3.1 一般情况  33-38
  3.2 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  38-40
  3.3 工作场所暴力的分布特征  40-53
  3.4 工作场所暴力危险因素  53-56
  3.5 工作场所暴力受害者特征  56-57
  3.6 特殊工种(或职业)工作场所暴力  57-61
  3.7 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  61-64
  3.8 工作场所暴力认知分析  64-66
第四章 讨论  66-79
  4.1 工作场所暴力的严重性及危害性  66-68
  4.2 工作场所暴力危险因素  68-71
  4.3 特殊职业人群工作场所暴力  71-72
  4.4 工作场所暴力的预防与控制探讨  72-79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79-81
第六章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81-82
参考文献  82-90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90-91
附录(一)  91-94
附录(二)  94-100
致谢  100-102
统计合格证明  102

相似论文

  1.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2.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3.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4.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5.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6.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7.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8. 我国足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43
  9. 地州级卷烟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研究,F224
  10.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11.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初高中衔接研究,G633.7
  12.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G712.4
  13.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及态度分析,F426.82
  14.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71
  15.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16.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F426.92
  17.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18.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19.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20. 河南省樱桃谷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FNC抗DHBV体内试验研究,S858.32
  21.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江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S94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流行病学与防疫 >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 流行病学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