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作 者: 管锦绣
导 师: 王贵友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哲学 技术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当代意义
分类号: G30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当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型的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方面技术化生产力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大量严峻的生存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的内在的精神家园迷失和伦理道德滑坡,等等。技术与社会发展、与此相关的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成为了哲学反思的中心问题。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反思不断召唤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出场。为了应对时代的召唤,本文选择了这一重要研究课题,试图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逻辑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存在着研究视域的转换问题,这就是其逻辑框架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再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换。与当代技术哲学流派不同的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既不能被归结为“工程师派的技术哲学”也不能被归结为“人文派的技术哲学”,既不能被归结为技术的“工具理论”也不能被归结为技术的“实体理论”。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体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与人本主义的技术观之整合与统一,体现了技术的历史进步性与技术异化的可能性的辩证法,体现了科学技术哲学与资本主义批判相结合,等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分别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不同角度解读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技术观。其中,人本主义流派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中,重点解读了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人本主义思想,运用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对马克思的技术理性批判内容作了进一步扩展。科学主义流派重点解读了中后期马克思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批判人本主义的解读方式的思辨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试图澄清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他们分别在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框架下,主要探讨了生产力和科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与社会经济基础诸多方面的结构联系和功能关系。虽然它们的解读方式和技术哲学思想存在着某些偏颇,但是也显示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与拓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性方面及其发展轨迹。在评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而吸取其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当代工业社会的特点和我国新型的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工业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性批判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要素及其时代气质。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面考察,论文最后得出了结论,揭示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和最基本的观点。首先,科技与劳动都是人的类本质的重要方面,科技集中体现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它是劳动生产能力的最活跃因素。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与实验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成为了第一位生产力。因此,科技与生产力是贯彻于整个历史的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其次,科技理性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并且通常与工具理性的其他形式,如理性的经济、理性的法、理性的行政等整合在一起,具有极大扩张性和渗透性。因而,科技一方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会形成对自然和人的控制与奴役,造成其他种种社会异化现象。最后,未来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以科技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们之间“普遍交往”关系的建立为前提。技术异化不仅要靠技术自身的转型与改进来消除,关键是要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来尽量地扬弃技术异化,探寻技术的人性化发展的道路。在当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需要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正确途径;要在工业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坚持社会各领域的科学发展与协调平衡。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引言  13-36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3-16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6-32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6-26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6-32
  三、研究思路  32-34
  四、研究方法  34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34-36
第一章 马克思理论视域的转换与其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36-88
  第一节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技术哲学思想  38-52
    一、对象性关系理论与异化劳动理论  39-46
    二、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的技术哲学思想  46-52
  第二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其技术哲学  52-69
    一、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53-60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技术哲学思想  60-69
  第三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其技术哲学  69-88
    一、马克思理论的实证研究转向  69-76
    二、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技术哲学  76-88
第二章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88-111
  第一节 综合性质: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之整合  88-96
    一、整合的最高价值取向:"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89-91
    二、整合的基本理论关系:"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91-96
  第二节 辩证性质:技术的历史进步性与异化的可能性  96-103
    一、技术的进步意义  96-99
    二、技术异化的可能性  99-103
  第三节 社会历史性质:技术哲学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相结合  103-111
    一、以资本主义批判为前提的技术哲学思想  103-105
    二、以资本理性批判为前提的技术批判  105-111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人本主义解读  111-151
  第一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技术批判  112-122
    一、物化理论  113-118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视域下的技术批判思想  118-122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与技术批判  122-136
    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视域下的技术批判思想  122-130
    二、马尔库塞的工具理性批判视域下的技术批判思想  130-136
  第三节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及其技术哲学思想  136-151
    一、交往(合)理性思想  137-143
    二、交往(合)理性视域下的技术哲学思想  143-151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科学主义解读  151-175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科学主义解读  151-159
    一、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式之批判  152-154
    二、结构主义马克主义的"科学"解读  154-159
  第二节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技术哲学的科学主义解读  159-175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框架的逻辑分析及功能解释  160-168
    二、柯亨的技术哲学思想  168-175
第五章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175-211
  第一节 为当代工业社会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175-185
    一、推动当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应大力发展科技与生产力  176-180
    二、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发展  180-185
  第二节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185-202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形势与对全球问题的反思  185-188
    二、生态文明导向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和谐  188-202
  第三节 为现代性批判提供基本的理论资源  202-211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由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到技术批判  203-206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技术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工具理性批判  206-211
结语  211-214
参考文献  214-222
后记  222-224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224

相似论文

  1. 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N02
  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3.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6.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7.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8.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9.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想逻辑,B089.1
  10.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11. 马克思的统一科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G301
  12. 《莱茵报》时期报刊活动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A811
  13.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4. 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911
  1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读,X2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哲学问题研究,A811.6
  17. 马克思人性理论视角下的腐败问题探源,A811
  18. 重构多潜能干细胞技术,R329
  19. 论哲学咨询的功能,B0
  20. 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实践哲学,B0-0
  21. 柏拉图与马克思的国家理念探析,B502.23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理论 > 科学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