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作 者: 曾芸
导 师: 吕炜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财政学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性债务
分类号: F81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研究转轨动态过程中的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本文以财政分权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致力于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分析框架下探寻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体制性根源及其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影响。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在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和下一阶段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在缺乏规范的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举债融资,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悄然累积。2008年,在应对经济危机和“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政策目标导向下,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迎来增长的又一个高峰。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高度重视,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并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但就笔者参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实践和前期研究结果来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际效果远非预期那么理想。这一现状表明,规范和化解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政策目标在实际运行中受到了潜在的体制性约束,单纯就债务而论债务无法反映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全貌,这也促使我们跳出已有的研究框架,从更宏观的体制性视角来挖掘隐藏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背后的体制性根源。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性债务”这一基本分析框架下,本文认为有三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一是中国特色财政分权的形成机制究竟怎样;二是财政分权的上述机制设计在何种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三是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是否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可能。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也由此形成了本文研究的两条主线:一条是“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一(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研究的主线,该研究线路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诸多体制性根源;另一条是基于中国转轨实践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体制性根源及其影响的分析主线,该研究路线主要侧重于对上述理论判断的实践检验,并由此为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事实依据。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和两条研究主线,全文做出如下的结构安排: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性债务内涵及其统计口径的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的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根源的研究以及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已有成果进行了梳理。本文选择以上四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地方政府性债务内涵及其统计口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研究领域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下一步深入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起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则是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地方政府性债务根源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下一步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政府行为异化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第3章,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判断。本章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诸多特征入手,探寻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诸多体制性根源,进而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本文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具有如下特征:从债务形式来看,地方政府性债务形式不断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逐渐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形式;从债务用途来看,用于弥补基本支出缺口的债务逐渐减少,而用于弥补资本性支出缺口的债务不断增加;从债务承债主体来看,县、乡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已逐步化解,地(市)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增加;从债务风险来看,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正在逐渐突破现有财政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上述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造成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供给的失衡。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却仍然处于供给失衡的状态之中,这种制度供给的失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方面突出表现为投融资体制的失衡为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提供了可能;二是中国式财政分权,其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财政不均等,引发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债务资金缓解财政压力的动力;三是政府行为的异化,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通过债务筹集建设资金的冲动。第4章,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基于经验分析的判断及检验。本章在前文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特征及其缘起的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结合笔者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实践中搜集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对前文所提出的经验判断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章首先构建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具体从市场条件下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性债务、转轨背景下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性债务、转轨背景下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性债务三个层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性梳理;随后,为了验证上述判断的真实性,在前文所提出的三个基本的假设基础上,从债务风险、财政分权与财政激励三方面选取经验研究指标,构建经验研究的基本模型;最后,本章对相关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形成了经验研究结果。第5章,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基于预算约束视角的个案研究。选择从预算约束视角展开研究的起因在于,预算约束是市场机制中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而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对现有预算约束的一种突破,从而使得是预算约束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性债务承受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本章通过对某个层级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的分析,从预算约束这一重要的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入手,考察当前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是否存在“预算软约束”倾向,而这种不断突破债务预算约束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本章将以下几个方面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是对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梳理,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寻找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理论及现实依据;二是以中国某市市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为例,对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行深入剖析,从实践的角度寻求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现实途径。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本章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确认依据、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状况的初步判定等方面对该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该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展望与评价。第6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规范管理是我们研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几个基本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式财政分权所特有的政府主导特征和相关制度供给失衡是造成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累积的体制根源,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是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累积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不断突破现有预算约束的行为是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累积的现实原因。在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即逐步化解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面临的体制性制约,加强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约束并以此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其他具体建议。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2-5
Abstract  5-13
第1章 绪论  13-24
  1.1 选题的背景  13-17
    1.1.1 选题的理论背景  13-16
    1.1.2 选题的现实背景  16-17
  1.2 基本研究框架  17-20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0-22
    1.3.1 研究对象  20-21
    1.3.2 研究方法  21-22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2
  1.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22-24
第2章 文献综述  24-47
  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内涵及其统计口径  24-26
    2.1.1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概念的界定  25
    2.1.2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定义的简要评价  25-26
  2.2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26-34
    2.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  27-28
    2.2.2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模式  28-30
    2.2.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  30-33
    2.2.4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估和预警  33-34
  2.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根源  34-41
    2.3.1 政府性债务根源的一般认识  34-36
    2.3.2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36-38
    2.3.3 转轨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38-41
  2.4 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41-45
    2.4.1 政府行为的界定  41-42
    2.4.2 政府行为的理论渊源  42-43
    2.4.3 政府行为的异化  43-44
    2.4.4 政府行为异化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  44-45
  2.5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一个简要评价  45-47
    2.5.1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系统性研究还有待深入  46
    2.5.2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系统规范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  46
    2.5.3 对造成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体制性根源的认知还有待加深  46-47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判断  47-66
  3.1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诸多特征  48-54
    3.1.1 地方政府性债务形式不断发展演变  48-50
    3.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用途从弥补基本支出缺口转向弥补资本性支出缺口  50-51
    3.1.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承债主体由县、乡级向地(市)级转换  51-53
    3.1.4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逐渐增大  53-54
  3.2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54-62
    3.2.1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体制性根源之一:制度供给失衡  55-57
    3.2.2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体制性根源之二:中国式财政分权  57-60
    3.2.3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体制性根源之三:政府行为异化  60-62
  3.3 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总体判断  62-64
  3.4 本章小结  64-66
第4章 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基于经验分析的判断及检验  66-84
  4.1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67-72
    4.1.1 基于完全市场条件的分析  67-69
    4.1.2 基于转轨背景的分析  69-72
  4.2 判断的检验  72-74
    4.2.1 模型的设定  72
    4.2.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72-74
  4.3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74-78
    4.3.1 省级政府性债务的描述性分析  74-76
    4.3.2 市级政府性债务的描述性分析  76-77
    4.3.3 县级政府性债务的描述性分析  77-78
  4.4 经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78-83
    4.4.1 财权与事权匹配程度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78-79
    4.4.2 财政激励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79-81
    4.4.3 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81-83
  4.5 本章小结  83-84
第5章 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基于预算约束视角的个案研究  84-109
  5.1 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约束分析的一般框架  85-90
    5.1.1 市场条件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  85-87
    5.1.2 转轨背景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的一般原则  87
    5.1.3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实践  87-88
    5.1.4 基于预算管理视角分析的基本思路  88-90
  5.2 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框架的整体描述  90-96
    5.2.1 不同口径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确认  90-92
    5.2.2 与债务类型相对应的偿债资金划分  92-93
    5.2.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  93-96
  5.3 某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状况  96-100
    5.3.1 债务总量快速增长  96-97
    5.3.2 直接债务相对下降,担保债务迅速增加  97
    5.3.3 债务负担攀升  97-98
    5.3.4 债务预算程度较低  98-99
    5.3.5 债务逾期额、逾期率双双下降,信用风险显著下降  99-100
  5.4 某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预测  100-107
    5.4.1 经济意义上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预测  100-101
    5.4.2 全口径直接债务余额与负担预测  101-103
    5.4.3 财政预算债务余额与负担预测  103-105
    5.4.4 财政可偿还债务收入预测  105-106
    5.4.5 风险评价与债务容量预测  106-107
  5.5 本章小结  107-109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09-113
  6.1 基本结论  109-110
  6.2 政策建议  110-113
    6.2.1 逐步化解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面临的体制性制约  110-111
    6.2.2 加强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约束并以此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111
    6.2.3 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具体建议  111-11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13-114
参考文献  114-121
后记  121-123

相似论文

  1. 财政分权体制下省际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研究,G647
  2. 城市旅游营销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592.7
  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224.32
  4. 中部农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C912.8
  5. 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F299.2
  6. 武汉市城市营销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299.2
  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273.1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F842.6;F323.89
  9. 转型经济背景下土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F127;F224
  10. 农民工职业培训中政府行为研究,D412.6
  11. 低碳消费模式实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205;F126.1
  12. 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323.8
  13. 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研究,G206
  14. 地方政府收支、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F822.5;F224
  15.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592.7
  16. 区域软环境对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F323.3
  17. 建设“两型社会”语境下对政府行为的环保监管模式研究,D922.68
  18. 世界遗产治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G112
  19.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研究,G206
  20. 政府行为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F124.7
  21. 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行为研究,F271;D625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财政、国家财政 > 中国财政 > 国家公债、债券、外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