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作 者: 汤诗华
导 师: 孙振东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者 教育研究对象
分类号: G4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总是当下的,人类的超越本性和实践对研究的无限的高要求决定了当下的教育研究与理想的教育研究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因此,教育研究总表现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弥补这些不足一方面要靠教育研究自身的觉醒,另一方面要靠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来改良教育研究方法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以其内涵的丰富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可以为当前处于发展“瓶颈期”的教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20世纪以来,脱胎于科学哲学的社会科学哲学在发展中表现出一系列研究范式转型的倾向,典型表现为一系列研究思路的转变,诸如在朴素经验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逻辑分析的因素,弥补了朴素经验主义的不足;以语言为科学研究新的切入点,从语言这个“存在的寓所”来分析存在,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将历史—文化作为分析研究对象的大背景,为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考察提供了完整的“语境”;知识成为认识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被重视起来,社会科学哲学领域兴起了对知识观问题的认真反思。社会科学哲学的这些转向带来了一些新的观念和趋势,诸如,逐渐走出了实证主义的阴云,转向了反实证主义;历史和实践因素的被引入,挑战了知识的客观普遍性的传统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语境化和不确定性特征;对主体之间意向性的重视演变成了建构主义的立场,研究者之间的主观共识成为认识的一部分;实在论的观念也受到冲击,提倡研究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传统的被忽视的因素重新被重视起来,特别是主张以女性的独特思维来改造传统的研究。社会科学哲学将实践和非理性因素引入到科学研究中的做法促成了研究者从隐身向显身的转变,彰明了研究者的“在场”,提升了研究者的主体性地位。这要求在教育研究中引入多元的认识因素,突出研究者的主体地位;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者在研究范式转型过程中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也是教育研究者需要认真吸取的。范式转型对外在于主体的非人格化的、零碎片段的客体定位的抛弃,要求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价值关涉的历史-文化存在来看待。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研究的“知识论立场”的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倾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必须消解普遍性偏好,以正视情境化知识和提升研究者的实践理性的方式为解决的途径。实践是教育研究的生命之源,教育研究只有立足实践,坚持从实践出发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认识路线,才是教育研究的康庄大道。教育的历史和文化属性决定了教育研究必须将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考察。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导论  7-17
  (一)社会科学哲学及其研究范式转型  7-13
    1.社会科学哲学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7-9
    2.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基本内容  9-11
    3.研究范式转型带来的认识论观念及社会科学哲学的走向  11-13
  (二)当前教育研究的现实困境  13-15
  (三)走出困境的探索——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看教育研究  15-17
    1.教育研究借鉴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理论资源的现状  15-16
    2.本研究的着眼点与基本思路  16-17
一、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理解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17-24
  (一)突出教育研究者的主体性地位  17-20
    1.传统教育研究对研究主体的单一定位:隐身的认识者  18-19
    2.由隐身到显身:教育研究者主体性的突显  19-20
  (二)转变研究的态度,提升教育研究者的科学精神  20-24
    1.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21-22
    2.科学精神在教育研究中的缺失现状及其改进  22-24
二、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理解教育研究对象的启示  24-29
  (一)传统教育研究对教育研究对象的片面理解和定位  25-26
  (二)范式转型背景下对教育研究对象新的理解和定位  26-29
    1.教育研究对象是一种历史-文化存在  26-27
    2.教育研究对象是完整的而非零碎的存在  27-28
    3.教育研究对象是价值关涉性存在而非"自然实在"  28-29
三、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改进教育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启示  29-44
  (一)研究范式转型与对传统教育研究"知识论立场"的超越  29-35
    1.传统教育研究的"知识论立场"及其缺陷  30-32
    2.转型背景中对传统"知识论立场"缺陷的超越  32-35
  (二)教育研究的文化转向:一种基于文化情境的教育研究  35-39
    1.教育研究文化转向的基本理念  36-37
    2.教育研究文化转向的可能路径  37-39
  (三)在实践转向的背景中重构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研究认识路线  39-44
    1.走出旁观者视角,进入置身者的实践视角  40-41
    2.教育研究回归教育实践  41-44
四、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背景下教育研究的新图景  44-46
参考文献  46-53
后记  53-54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54

相似论文

  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教育科研机制探析,G40-03
  2. 从生活世界中生成意义,G451
  3. 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G40-03
  4. 教育研究对象系统初探,G40-03
  5. 试论语文教育的人类学观察方式,G633.3
  6. 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G40
  7. 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G40
  8. 理解学生文化,G455
  9.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G40-03
  10.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1. 谁来荣耀生活,G40
  12. 教育精神之生活叙事研究,G40
  13. 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G40
  14. 教育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G40-059.1
  15. 教育创新的反应扩散模型的研究,G40
  16.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7. 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G40-057
  18.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19. 差异性学生评价探究,G40-058.1
  20.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21. 新形势下的学校情感教育研究,G4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