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种高山杜鹃无性繁殖研究

作 者: 周艳
导 师: 陈训
学 校: 贵州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高山杜鹃 大白杜鹃 马缨杜鹃 扦插繁殖 组织培养
分类号: S685.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3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山杜鹃是众多观赏植物中的一族,被称为“花中之王”,在园林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促进高山杜鹃种植资源的开发,加大产业发展,本研究从无性繁殖技术出发,分别对大白杜鹃进行扦插繁殖研究和对马缨杜鹃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大白杜鹃和马缨杜鹃是两种较为珍贵的高山杜鹃。对大白杜鹃进行扦插繁殖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大白杜鹃不同类型的插穗的扦插效果不同。不带老枝的半硬枝插穗没有生根,只能产生愈伤组织;带老枝的半硬枝插穗没有产生愈伤组织,而是直接在基部的皮孔下部产生根,初步判断大白杜鹃是皮部生根型植物。2、激素处理实现了带老枝半硬枝插穗的生根,以Dip N Grow处理生根期最短,生根率最高,为51.36%,生根条数、最长根长都比其他激素处理的效果好。3、用Dip N Grow的5种浓度处理插穗发现,Dip N Grow(1:10)处理的4项生根指标达到最好,Dip N Grow(原液)处理的最差,说明高浓度的激素对大白杜鹃插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在浸泡实验中发现,速蘸的生根率最高,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生根率逐渐降低,说明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有一定影响。5、扦插基质的实验发现大白杜鹃扦插用腐质土+珍珠岩(3:1)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51.36%。腐质土和珍珠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单独使用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缺陷,混合使用可以互相弥补,提高扦插成效。6、留叶数量对插穗的扦插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得出,保留2~3片叶的扦插效果较好。保留2~3片叶带老枝的半硬枝插穗用Dip N Grow(1:10)处理10 s在腐质土+珍珠岩(3:1)中生根效果较好,最高生根率达51.36%。对马缨杜鹃的组织培养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马缨杜鹃初代培养最适宜的外植体是2年生茎段,1年生茎段较幼嫩,消毒后容易死亡,最适宜的取材季节是4月份,这时期组织培养萌芽率最高,污染率、褐变率均较低。2、经测定1~3年生叶片和茎尖的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均比茎段高。3年生茎段和1、2年生茎段总酚含量有极显著差异,3年生茎段总酚含量和PPO活性较高,1、2年生之间无显著差异,PPO活性也有同样的规律。对不同季节茎段总酚含量和PPO活性进行测定,4月份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处于较低水平,7月份最高。3、用0.1%升汞处理马缨杜鹃茎段8 min的消毒效果最好。在培养基中添加1.0g/L Ac可有效的抑制初代培养中出现的褐变现象。4、茎段初代培养最佳组合为1/4MS+ 0.75 mg/L NAA + 2-ip 2.0mg/L,芽诱导率可达79.02%。5、马缨杜鹃种子在MS+1.0mg/L GA3中无菌发芽率最高,为83%。无菌苗上胚轴在培养基1/4MS+ 1.0mg/L NAA + 2.5mg/L 2-ip + 30.0g/L蔗糖中能诱导出愈伤组织,最高出愈率达79.45%。最适宜培养条件为先暗培养两周,再光照培养。6、愈伤组织分化芽的最佳培养组合为1/4MS+ 0.5mg/L TDZ + 1.2 mg/L NAA + 2.0 mg/L 2-ip + 1.0 mg/L AgNO3,分化率为50.32%。有部分愈伤组织同时分化出芽和根。7、茎段诱导出的芽在继代培养中停止生长,表现出顽拗现象。愈伤组织所分化的芽在1/4MS+ 2.0mg/L NAA + 2.0mg/L 2-ip + 0.5mg/L GA3培养基中能够分化出丛生芽,增殖系数为3.43。8、适宜生根的较好培养基为1/4MS+ 2.0mg/L NAA + 0.4mg/L IBA。生根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混合基质(腐殖土:黄沙:珍珠岩3:1:1)练苗移载成活率最高,为57.32%。部分愈伤组织在分化阶段同时生根的无菌体的移载成活率达43.78%。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高山杜鹃进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以进一步加大两种杜鹃的开发利用,使其观赏价值在园林中得到广泛运用,丰富高山杜鹃的无性繁殖技术,为其他类高山杜鹃的繁殖技术提供借鉴和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7-10
ABSTRACT  10-14
第一章 前言  14-15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5-29
  1 高山杜鹃的研究概述  15-18
  2 无性繁殖的目的和意义  18-19
  3 高山杜鹃的无性繁殖研究进展  19-25
    3.1 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9-22
    3.2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2-25
      3.2.1 外植体种类  23
      3.2.2 培养基类型  23-24
      3.2.3 植物激素种类  24
      3.2.4 培养条件的影响  24-25
      3.2.5 杜鹃组培过程中褐化防治  25
      3.2.6 液体培养基在杜鹃组培中的应用  25
  4 两种高山杜鹃研究现状总结  25-27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27-29
    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7-28
    5.2 技术路线  28-29
第三章 大白杜鹃扦插繁殖研究  29-41
  1 实验材料  29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9-31
    2.1 插穗与插床的制作  29
    2.2 实验设计方案  29-30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0
    2.4 插后管理  30-31
  3 结果与分析  31-38
    3.1 不同处理对半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31
    3.2 不同处理对带老枝半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31-38
      3.2.1 不同激素处理对带老枝的半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31-33
      3.2.2 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3-35
      3.2.3 不同处理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5-36
      3.2.4 不同基质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6-37
      3.2.5 不同留叶数量对插穗扦插的影响  37-38
  4 结论  38-39
  5 讨论  39-40
  6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40-41
第四章 马缨杜鹃组织培养研究  41-72
  1 实验材料  41
  2 实验条件  41
  3 预备实验  41
  4 实验方案  41-50
    4.1 初代培养  41-47
      4.1.1 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41-44
        4.1.1.1 茎段的表面消毒  41-42
        4.1.1.2 不同取材季节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2
        4.1.1.3 褐变的处理  42
        4.1.1.4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42
        4.1.1.5 最适生长素的选择  42
        4.1.1.6 最适细胞分裂素的筛选  42-43
        4.1.1.7 不同培养基和植物激素组合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43
        4.1.1.8 茎段组织培养总酚含量和PPO 活性测定  43-44
          4.1.1.8.1 总酚含量的测定方法  43-44
          4.1.1.8.2 PPO 活性的测定方法  44
      4.1.2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44-47
        4.1.2.1 无菌发芽  44-45
        4.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45-46
          4.1.2.2.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45
          4.1.2.2.2 生长素NAA 基本浓度的选择  45
          4.1.2.2.3 细胞分裂素的选择  45
          4.1.2.2.4 光照条件的选择  45-46
        4.1.2.3 愈伤组织芽的分化  46-47
    4.2 继代培养  47
    4.3 生根培养  47-48
    4.4 炼苗、移栽  48-49
    4.5 统计指标  49-50
    4.6 数据统计方法  50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0-68
    5.1 预备实验结果分析  50
    5.2 初代培养实验结果与分析  50-65
      5.2.1 茎段组织培养  50-58
        5.2.1.1 适宜外植体的消毒方法  50-51
        5.2.1.2 不同取材时间对茎段初代培养的影响  51-52
        5.2.1.3 不同处理对防治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  52-53
        5.2.1.4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53-54
        5.2.1.5 最适生长素的选择  54
        5.2.1.6 最适细胞分裂素的筛选  54-55
        5.2.1.7 培养基和植物激素最佳组合的筛选  55
        5.2.1.8 茎段组织培养总酚含量和PPO 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55-58
          5.2.1.8.1 不同类型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PO 活性的差异  55-57
          5.2.1.8.2 不同季节组培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与褐变率的关系  57-58
      5.2.2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58-65
        5.2.2.1 无菌发芽  58
        5.2.2.2 上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  58-63
          5.2.2.2.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58-59
          5.2.2.2.2 NAA 浓度范围的选择  59
          5.2.2.2.3 细胞分裂素的选择  59-61
          5.2.2.2.4 光照条件的选择  61
          5.2.2.2.5 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组合  61-63
        5.2.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63-65
    5.3 继代培养  65-67
    5.4 生根培养  67-68
    5.5 练苗、移载  68
  6 结论  68-69
  7 讨论  69-71
    7.1 褐变现象及克服措施  69-70
    7.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70
    7.3 顽拗现象  70
    7.4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70-71
  8 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71-72
参考文献  72-77
图版I 大白杜鹃扦插繁殖照片  77-78
图版II 马缨杜鹃组织培养照片  78-79
图版Ⅲ马缨杜鹃组织培养照片  79-80
致谢  80-81
附录  81-82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3.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4.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5.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6.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S663.9
  7.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8.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9.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0.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11. 早春短命植物绵果荠植株再生体系建立,S567.239
  12. 篦子三尖杉的组织培养及生物碱检测,S791
  13. 篦子三尖杉繁殖技术研究,S791
  14. 马尾松幼胚培养及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研究,S791.248
  15. 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S685.13
  16. 短梗大参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685.99
  17. 榛子组培体系优化及空中压条繁殖技术研究,S664.4
  18. 两种观赏蕨类植物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S682.35
  19. 半夏的快繁及诱导子对其愈伤组织总生物碱积累的影响,S567.239
  20. 华中五味子组织培养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分析研究,S567.19
  21. 椿叶花椒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S567.23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园艺 > 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 > 观花树木类 > 杜鹃花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