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背育式输入在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及实效研究

作 者: 李双梅
导 师: 徐强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写作能力 语言输入 思维模式 英语写作教学 语言知识 外语教学 母语思维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学习方法
分类号: H3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5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背诵输入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方面是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外语写作能力是学生基本语言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外语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和学的目标都是为了通过考试,尤其是通过大学英语全国四、六级考试,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系统写作教学显得极为不够,特别是目标语言的输入方面,存在着质和量两方面的严重不足。除了教材,学生所接触的就是围绕考试而设的一些范文;而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材料很难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做到难易适中;一些所谓的范文更是粗制滥造的产品。这都导致了学生语言输入的严重不足,结果是写作能力的低下,例如,语言不规范,内容空洞无物,且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处处都是受母语思维影响的痕迹,很多时候都是刻板的八股式的三段论模式。母语的迁移,尤其是负迁移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选词、语法以及句式上,更体现在思维模式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从一定程度上克服母语的干扰,必须依靠最佳的语言输入进行大量的练习。背诵作为一项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有其雄厚的理论基础。作者首先运用了Krashen的最佳输入理论。他对最佳输入的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即最佳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有趣和(或)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及大量的;另外,最佳输入还必须做到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而不是紧张戒备的状态下进行语言学习。而背诵输入语言材料的挑选原则决定了背诵输入与最佳输入有非常相似的特点。背颂的材料先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定出一个较大的范围,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或者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此范围外选择,教师仅提些必要建议。选材的原则是,难易适当,短小精悍,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用词准确,语言表达地道流畅,文字优美,思想内涵寓意深刻等。对材料中的语法项目不做任何教学讲解。另外,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所选材料倾向于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的。这都使得作为语言输入的背诵材料具备了最佳输入的前四个特点,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爱好选择材料,这决定学生学习时不会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学习的焦虑感将会处于最低,学生的自信心将会建立并逐渐增强,从而更有效地学习,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另外,造成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除了输入上质与量的缺陷外,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也是另一主要原因,而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东西方文化及教育背景的不同。我国传统的教育一般是崇尚权威,书本上的内容即被当作知识或真理,所以,能背诵名家名篇及经典著作中的精彩句段并在写作时能频频引用被认为是能够学以致用,其作品因引经据典也被认为有理有据;背诵也成了我国一项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由此从小对背诵就很熟悉且较擅长。而西方的教育则重视创新,注重学生在写作时的客观性及可靠性;过多的引用会被认为缺少创新,盲从别人。由中国文化所决定的中式思维模式在学生英语写作中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学生通过大量接触目标语,加上模仿练习,培养语感,从而写出较为地道的英语文章。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外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诵和一个人的记忆力紧密相联:背诵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反过来,背诵又能锻炼并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增进学生的语感;随着语感的逐渐增强,学生对目标语的运用也会逐步达到自然而然的程度。另外,背诵能让学生以板块的形式记忆语言知识而仅非零碎的词或短语,这同样强化语感,加速语言知识的内化。在这次实验中,实验组被要求按时按量完成背诵任务,并定期抽查,背诵作为英语教学中的正式组成部分;对控制组在第一学期不做任何背诵要求,也无与背诵有关的任何活动,而在第二学期,开始向控制组学生介绍背诵的重要意义,并推荐一些实验组曾用过的背诵材料,但依然不做强制背诵。实验为期一学年。结果是,作者接手时成绩基本接近的两个班级在上下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及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实验班的平均总成绩和通过率均明显高于控制班(正文3.4.1)。另外在分析时作者也提到了影响实验准确性的一些因素(正文3.6)。这样,理论研究,实证调查,从很大程度上证明背诵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确非常有帮助。因此,作者认为,在汉语环境下,用背诵这一传统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非常有效;在引进西方新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时,我国一些传统但有效的教方法不应被随便放弃。

全文目录


Acnkowledgements  4-5
摘要  5-7
Abstract  7-13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3-18
  1.1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 learning  13-14
  1.2 Currently unsatisfactory situation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 writing  14-16
  1.3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16-18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18-49
  2.1 Rec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18-25
    2.1.1 Definition of recitation  18
    2.1.2 How recitation works  18-19
    2.1.3 Recitation in Chinese learning  19-21
    2.1.4 Correlated viewpoints and researches about recitation  21-25
      2.1.4.1 Outside China  21-22
      2.1.4.2 In China  22-25
  2.2 Input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25-32
    2.2.1 The role of input  25-26
    2.2.2 Optimal input hypothesis  26-29
      2.2.2.1 Be comprehensible  27
      2.2.2.2 Be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27-28
      2.2.2.3 Not be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28
      2.2.2.4 Be in sufficient quantity  28-29
      2.2.2.5 Students shouldn't be put on the defensive  29
    2.2.3 Evalua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29-31
    2.2.4 Compare characteristics of recitation input with those of optimal input  31-32
  2.3 Transfer and culture-dependent thought patterns  32-40
    2.3.1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dependent thought patterns  33-34
    2.3.2 Contrast of several pairs of features about thought patterns reflected in writing  34-39
      2.3.2.1 Directness vs. indirectness  34-36
      2.3.2.2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vs. memorization and quotation  36-38
      2.3.2.3 Objectivity vs. subjectivity  38-39
    2.3.3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39-40
  2.4 Memor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40-49
    2.4.1 Memory-based language  40-42
    2.4.2 Language chunk  42-43
    2.4.3 Short-term (working)/long-term memory  43-45
    2.4.4 Declarative/procedural knowledge  45-46
    2.4.5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46-49
Chapter Ⅲ Experimental Study  49-65
  3.1 Subject selection  49
  3.2 Instrument designation  49-50
  3.3 Specific procedures  50-51
    3.3.1 Select materials for recitation  50
    3.3.2 Check how well students have accomplished their reciting tasks  50
    3.3.3 Guide students to model writing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y heart  50-51
    3.3.4 Encourage free writing in the form of journal or diary  51
  3.4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51-58
    3.4.1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51-55
    3.4.2 Specific contrast of writings from subject and control class  55-58
      3.4.2.1 Content (whether full and rich)  55-56
      3.4.2.2 Organization (whether well knitted and logically constructed)  56-57
      3.4.2.3 Diction (whether words being properly or accurately used)  57
      3.4.2.4 Language (whether fluent and idiomatic)  57-58
  3.5 Feedbacks (by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58-62
    3.5.1 Feedbacks  58-61
    3.5.2 Analysis  61-62
  3.6 Som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  62-65
Chapter Ⅳ Further Interpretation—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recitation input  65-77
  4.1 Reinforce language input and foster linguistic sense  65-68
  4.2 Monitor Chinglish and reduce negative transfer  68-71
  4.3 Build self-confidence and reduce anxiety  71-74
  4.4 Train memory and optimize knowledge system  74-77
Chapter Ⅴ Conclusion  77-79
Bibliography  79-86
Appendix  86-88
  Questionnaire Ⅰ  86-87
  Questionnaire Ⅱ  87-88
Interview  88
  questions  88

相似论文

  1.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633.41
  2. 高二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33.7
  3. 维吾尔族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G633.41
  4. 不同类型的教师书面反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H319
  5. 教师和学生对有效外语教学的信念差异研究,H319
  6.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G633.8
  7. 数学日记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G633.6
  8. 一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证研究,H319
  9. 隐喻思维模式在精读教学中的运用,H319
  10.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反馈效应的实证研究,H319
  1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认识可能性显性表达研究,H319
  12. 英语学习成绩欠佳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H319
  13. 英汉主语对比研究,H314
  14. 论中文儿歌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补充作用,H195
  15. 韩国高中汉语听力教学研究,H195
  16. CALL环境下大学生计算机使用频率和计算机素养的关系及二者性别差异的研究,H09
  17.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1.6
  18. 汉语使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的影响,H319
  19.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H319
  20. 中美大学生作文的对比修辞研究,H319
  21.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