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转型的路径分析和业务发展研究

作 者: 康广昊
导 师: 蔡慧娟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 中国进出口银行 转型 业务创新
分类号: F83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中唯一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担负着贯彻国家外经贸政策和服务国家经济外交意图的政策性职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进出口银行同其他政策性银行一样,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何在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如何在贯彻国家经济意图,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和提高自身经营收益及竞争力之间实现平衡与协调。早在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即提出“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逐步开始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于2008年末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完全转型为商业性金融机构。2009年11月,国务院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批复,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履行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为本国产品出口和国家对外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至此,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正式提上了日程。然而,这仅仅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来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原则,具体的转型路径和业务框架还基本处于空白之中。近年来,基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外经贸领域的新变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和内部流程上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基本的转型思路,即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这个思路与国家对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来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初步的收效,但是对于转型的路径和业务的规划尚缺乏一种框架性的探讨和系统性的分析。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转型问题,此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有不少的论述,但多集中在对于政策性金融本身的宏观把握,针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论述则相对较少,而以某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对象,探讨其转型或者业务创新的论著就更不多见。从理论方面看,目前现有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寻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土壤和发挥的作用,即制度的产生机理;第二,从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资源学说的角度,研究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市场化行为、立法监管等多层面,完善了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体系;第三,基于比较分析的视点,对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由于这些研究的提出均是在国家确定政策性银行转型改革之前,因此对于转型也多立足于方向性的探讨,而缺乏路径上的刻画。从实践方面讲,中国进出口银行要按照国家提出的改革原则,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新要求,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领域内继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由国家确定,但如何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其劣势,与商业银行实现差别竞争,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自身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特别需要基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职能的要求,综合多种因素对业务创新的框架或模式展开深入和系统的探讨。通过这种探讨,才能够为转型后业务模式的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因此,对于该方面问题的研究拥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职能互动演变为起点,结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创新发展搭建一个相应的框架,以求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制度安排出发,由其面临的制度失衡局面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路径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论对未来的业务发展框架进行初步的规划。本文从结构上分为5个主要板块。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文章的框架结构、分析方法等进行了概括与归纳。第二章是探讨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制度起点,即通过梳理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的历史进程,对建立之初的制度框架进行界定。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建立基于中国金融渐进性转轨的改革过程,即政府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而区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以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这三项作为最主要内容。其中,发展出口贸易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根本内容。因此,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之始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发展出口贸易这个大原则,主要的业务指向是为出口企业和出口行业提供金融支持,并且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类信贷为我国外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最初制度均衡状态下的最基本内容。第三章探寻的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现有制度框架的失衡过程。本部分从制度供求两方面分析这个失衡的过程。制度均衡的打破主要源自制度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来阐述。外部环境方面,中国经济原有的发展方式造成的困局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内部环境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遭遇了体制性的瓶颈,经营状况和职能的发挥不匹配,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空间。因此实施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主动推动制度变迁是顺应内外部条件转化的可行之举。在本部分中,通过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的资金配置效率和经营收益都处于政策性银行中较低的水平,其原因则是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现有业务限制过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有效途径则是率先进行自我转型,拓展业务领域。第四章是对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战略转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且对于转型的路径进行分析。本章中,首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银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银行效率是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既反映银行对其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又是衡量银行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银行效率测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其中,规模效率是反映银行经营规模与其成本(或收益)之间关系的指标,它衡量银行处于最佳规模时能使成本减少(或收益增加)多少;范围效率指银行产品多元化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效率,它衡量银行多元化经营对成本(或收益)的影响;X效率是除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外的所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它衡量银行控制成本和使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能力的差异。由于X效率主要是对于银行内部管理能力的衡量,不属于本文所探讨的范围,因此实证中不考虑X效率。在将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得出结论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均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战略转型与业务多元化既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在本章后续内容中,梳理了国际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转型经验,总结了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模式,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具体的转型和业务规划提供了经验借鉴。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现阶段业务转型的初步成效,总结提出了日后进一步转型的基本原则与方向。第五章是具体业务框架的规划,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重点内容。本章首先对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和BOSTON矩阵等分析工具,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进出口银行未来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定位,从继续发扬传统业务优势和加速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两个角度对进出口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进行了规划。在继续发扬信贷业务优势的方面,提出通过巩固现有创新型业务,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将投行业务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结合起来,拓宽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为规模扩展奠定基础。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广泛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的创新经验,通过对原有的信贷工具进行创新,增加产品品种,扩展中国进出口银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充分发挥自己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优势,为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发挥各项融资产品的组合优势,增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而在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方面,则主要为将来有可能进行的金融业务方面搭建业务框架,论证了政策性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类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创新型融资担保业务等领域的基本框架平台,并且提出在搭建上述业务平台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托机制隔离风险,拓展资金募集和运用的范围,从而能够成功实现向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转型。通过以上部分的分析和论述,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定位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对转型的路径进行了基本的刻画,同时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供应商的目标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业务模式,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借助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进行了制度方面的刻画,从制度供求失衡的角度对转型需求进行了解析;第二,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对象,对其竞争优劣势,经营业绩,银行效率等进行了定性定量两方面的解析,论证了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结合中国进出口银行现阶段的业务实践,从传统业务领域和创新业务领域两个方面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搭建了基本的平台,为其将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参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数据获得的困难,在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相关经营业绩和银行效率的定量分析中,相关的结论数据显得粗糙,结论的论证过程不够充分,这在将来需要继续在数据获取和数据加工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以促进论证的精细化;第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对于转型路径的抽象程度不够,仍过多的停留在描述性的分析范式中,如果将来对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的话,应当尝试运用更为抽象化的模型,对路径变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4-9
Abstract  9-13
1 绪论  13-18
  1.1 选题背景  13-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5-16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6-18
2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制度起点分析  18-24
  2.1 中国政策性金融形成的历史背景  18-19
  2.2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制度起点  19-23
    2.2.1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发端  19-21
    2.2.2 中国进出口银行初创期的职能发挥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1-23
  2.3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制度起点归纳  23-24
3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动力探讨: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失衡  24-36
  3.1 中国进出口银行制度安排的外部环境嬗变  24-29
    3.1.1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压力  24-26
    3.1.2 国际经济新变化给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26-29
  3.2 中国进出口银行面临的内部局限  29-35
    3.2.1 中国进出口银行面临的制度性局限  29-32
    3.2.2 中国进出口银行制度失衡的实证反映:效率分析  32-35
  3.3 中国进出口银行面临制度失衡局面总结  35-36
4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路径分析  36-52
  4.1 制度变迁的可行性: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实证分析  36-41
  4.2 制度变迁的经验借鉴  41-46
    4.2.1 国际进出口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41-45
    4.2.2 国内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参照: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  45-46
  4.3 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转变和战略转型的初步成效  46-49
  4.4 小结: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转型的原则与方向  49-52
5 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转型与模式探讨  52-79
  5.1 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52-59
    5.1.1 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创新的SWOT矩阵分析  52-57
    5.1.2 进出口银行业务创新的BOSTON矩阵分析  57-59
  5.2 发挥比较优势,依托信贷业务促进战略转型  59-63
    5.2.1 现有创新型业务的实践  59-61
    5.2.2 信贷业务继续创新的方向和条件  61-63
  5.3 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63-75
    5.3.1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资银行类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深度与广度  63-67
    5.3.2 积极筹划资产证券化业务  67-69
    5.3.3 推动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69-72
    5.3.4 力争恢复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推动融资担保业务的创新  72-75
  5.4 借助信托平台促进各项创新业务发展  75-77
  5.5 小结: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转型方向——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  77-79
结束语  79-80
参考文献  80-83
后记  83-85
致谢  85-87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4.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5.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6. 政府职能转换背景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完善,D624
  7.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8. 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73
  9.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10.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1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F124.5
  12. 转型时期我国工会维权的对策研究,D412.6
  13.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14.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15.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6.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7. 儒家人性论与转型期人性价值的建构,B222
  18.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9. 社会转型期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625
  20. 新形势下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研究,D412.6
  21.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631.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组织、银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