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作家参与高校文学教育情况的研究

作 者: 李文华
导 师: 张国俊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现代作家 教授 高校文学教育 原因 价值
分类号: G64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家参与高校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和教育学现象。本文在系统梳理这一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探寻形成这一现象的内外原因,总结现代作家参与文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当时在文学和教育学上的意义及对当代的启示。首先本文澄清了几个概念:一是文学,本文采用罗根泽先生折中义上的“文学”观,即:包括诗、小说、戏剧、及传记、书札、游记、史论等散文。二是文学教育,指作为现代大学里一门新型学科的“文学”的教育与教学情况;三是作家,“作家”并不是一个自生的概念。在中国现代史上,职业作家的出现和作家身份意义的获得,是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课题中的“现代作家”是指创作活动主要是在“五四”运动到解放前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作家群体。四是教授,指现代大学中最高一级教师的职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其社会身份的获得与现代大学的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课题中强调的是其“大学教师”的身份,而非其“教授”的职称。在理清这些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两个新的概念:一是“作家型教授”,指长时间在高校任职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世人公认的社会身份是高级的大学教师;但他们在文学史上也有卓越的贡献、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留世。二是“教授型作家”,指其文学创作成就为世人认可,并在在文学史上有显著的位置,在后人的研究中第一社会身份是作家;并在某个学术领域也有突出成就的人。其次,本文从现代作家的任课任职、撰写教材与成就专著三方面回顾了其参与文学教育的历史概况。第一,纵观整个现代文学史,作家参与大学文学教育的比例之高出人意料。他们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各类大学中,在文学教育第一线做着切实的工作。第二,现代作家在参与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探索,他们与教学课程相关著作的出版情况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代作家与高校文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参与大学文学理论教学的现代作家,对新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流派中,几个重要流派的作家与当时的大学文学教育都有密切的关系。30年代“京派”作家群体本是北平高校的教授群体,与当时著名大学文学教育的关系密切。“海派”作家也有很大比例走上高校文学教育的讲台,他们为通俗文学走上大学讲台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再次,现代作家参与高校文学教育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存的压力,迫使大批现代作家走上文学教育讲台最为直观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的社会现实;二是管理机制的灵活,在中国现代大学起步阶段,管理机制的灵活给一些没有学位的现代作家走上大学文学教育讲台的机会。主观原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现代作家“文人自贵”和“乱世退隐”的传统文化心理,这决定了现代作家们在“乱世”中寻求生存之道时,首要选择必然是大学的“象牙之塔”;二是他们对话语权力的内在需求:发挥自己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以尽匹夫之责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推动现代作家们走上大学文学教育讲台的内在动力。最后,本文总结了现代作家从事高校文学教育的价值:第一,这一现象催生了新文学运动,表现在文学理念的传播和文学群体的培养两方面。第二,建立了文学学科新体系,表现为奠基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并为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使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逐渐发展为高校中文系的必修基础课。第三,形成了文学教育实践性和个性化的新特点。其实践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编辑和写作的经验进行示范性写作和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其个性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人格魅力的感染和平等观念的体现。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第一章 澄清:关键词  11-25
  第一节 新型的学科  11-19
    一、文学  11-13
    二、文学教育  13-19
  第二节 新型的主体  19-21
    一、作家  19-21
    二、教授  21
  第三节 双重的身份  21-25
    一、作家型教授  22-23
    二、教授型作家  23-25
第二章 回顾:现代作家参与文学教育  25-41
  第一节 概况  25-38
    一、任课与任职  26-34
    二、教材的撰写与出版  34-36
    三、特定领域里的贡献  36-38
  第二节 几个重要流派  38-41
    一、“京派”作家群体  38-39
    二、“海派”作家群体  39-41
第三章 原因:客观与主观原因  41-51
  第一节 客观原因  41-46
    一、生存的压力  42-44
    二、管理机制的灵活  44-46
  第二节 主观原因  46-51
    一、文化:“文人性”与退隐心理  46-49
    二、需求:话语权力  49-51
第四章 价值:由传统走向现代  51-62
  第一节 催生新文学运动  51-53
    一、新文学理念的传播  51-52
    二、新文学群体的培养  52-53
  第二节 建立文学学科新体系  53-55
    一、奠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53-54
    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54-55
  第三节 形成文学教育的新特点  55-62
    一、实践性  55-58
    二、个性化  58-62
结束语  62-63
参考文献  63-65
后记  65-6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6

相似论文

  1.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2.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4.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5. 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633.3
  6.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问题研究,G717.38
  7. 傣族初中生教育需求价值取向研究,G755.5
  8. 女性内衣品牌服务接触对顾客忠诚的影响,F274
  9.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G633.55
  1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11. 高忠英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运用补肺汤加减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用药规律研究,R249.2
  12. 周耀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R249.2
  1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4.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1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6.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17. 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C913.5
  18.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19. 武术娱乐价值研究,G852
  20. 上市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F426.92
  21. 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制度分析,B03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教学法与教学组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