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茯苓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代料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作 者: 李剑
导 师: 边银丙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特种植物育种与栽培
关键词: 茯苓 菌株 酯酶同工酶 ISSR分析 代料栽培
分类号: S567.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7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茯苓[Wolfporia cocos(Schw.) Ryv. et Gilbn.]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广泛用于中成药及保健食品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茯苓人工栽培长期以来一直是采用松木进行段木栽培,所用栽培菌株主要依靠野生菌株驯化而来。为了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茯苓种质资源,减少茯苓栽培对松木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松木屑和农作物秸秆废料资源,本课题采用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茯苓栽培菌株及部分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茯苓27个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共检测到了186条酯酶同工酶谱带,每个菌株所具有的酶带数为5~9条不等,多数为6~8条,27个供试菌株共有17种酶谱类型,其中部分菌株之间酶谱完全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81%的相似水平上,供试的27个菌株可分为七个大类。第一类:Y1(宝山)、云苓1号、5.78、茯苓3号、A9、A10、岳西、T1、901、Z(z)、50864、靖洲28、GD和GZ;第二类:P0、华中、鄂1号和茯苓28;第三类:SD;第四类:50478、神苓1号(S1)、SC、50876和DB;第五类有:闽006号;第六类有:L;第七类:Z(1)。部分菌株之间相似系数为1.0,表明它们亲缘关系很近,这些菌株可能存在同物异名现象。采用来源不同的4个茯苓菌株对40个ISSR引物进行筛选,选择扩增稳定、多态性较好的12个引物用于ISSR分析。在正交优化扩增体系和筛选退火温度的基础上,用12条引物对27个茯苓菌株进行ISSR指纹图谱分析,共扩增出8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64条,占总带数的75.2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1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在82%的相似水平上,27个茯苓菌株可分为六个大类。第一类:Y1(宝山)、A9、50478、Z(z)、鄂1号、Z(1)、50864、DB、901、5.78、GZ、GD、云苓1号、茯苓3号、岳西、华中、茯苓28、靖洲28、A10、T1;第二类:野生菌株P0和闽006号;第三类:山东SD;第四类:安徽的野生菌株L;第五类:50876和S1;第六类:四川的SC菌株。ISS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弥补了酯酶同工酶在蛋白质水平上分析的不足。ISSR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同时将野生菌株L、山东菌株SD及福建菌株闽006各自划为独立的三个类群中,并且均将GZ和GD,云苓1号和茯苓3号,Z(z)和50864,S1与50876等菌株归为相似系数较高的同类中。但ISSR分析结果与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本研究首次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茯苓进行菌株鉴定和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表明ISSR标记技术具有简便、高效,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在茯苓菌株鉴别及亲缘关系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研究表明,以松木屑、松木碎块作为代料栽培的主要原料,采用栽培地搭置低矮简易棚,试验效果较好,其茯苓引疤接种成活率达92.85%,平均生物学效率达18.25%,与段木栽培对照处理的结果接近,茯苓代料栽培首次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棚室栽培和大田露地栽培的效果,较大田低矮简易棚略差;以松木屑、松木碎块为主要栽培原料的配方,栽培效果优于以棉籽壳、松木碎块为主要栽培原料的配方。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5
  1.茯苓概述  11-14
    1.1 茯苓的资源分布  11
    1.2 茯苓栽培历史及产区变迁  11-13
    1.3 茯苓的药用价值  13
    1.4 茯苓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13-14
  2.茯苓栽培技术  14-16
  3.遗传标记及其在食(药)用真菌中的应用  16-24
    3.1 形态学标记  16
    3.2 细胞学标记  16-17
    3.3 生化标记  17-18
    3.4 分子标记  18-24
      3.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9-20
      3.4.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20
      3.4.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0-21
      3.4.4 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  21-22
      3.4.5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2
      3.4.6 简单序列间重复扩增  22-24
  4.研究目的和意义  24-25
第二章 茯苓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  25-36
  1.引言  25
  2.材料与方法  25-29
    2.1 试验材料  25-27
      2.1.1 供试菌株  25
      2.1.2 供试培养基  25-26
      2.1.3 仪器与设备  26-27
      2.1.4 同工酶分析试剂  27
    2.2.试验方法  27-29
      2.2.1 菌丝体培养  27-28
      2.2.2 样品处理  28
      2.2.3 凝胶制备  28
      2.2.4 点样  28
      2.2.5 电泳  28-29
      2.2.6 取胶染色及酯酶同工酶检测  29
      2.2.7 试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分析  29
  3.结果与分析  29-34
    3.1 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29-32
    3.2 聚类分析  32-34
  4.讨论  34-36
第三章 茯苓菌株的ISSR分析  36-52
  1.引言  36
  2.材料与方法  36-41
    2.1 试验材料  36-38
      2.1.1 供试菌株  36
      2.1.2 仪器与设备  36
      2.1.3 试验试剂  36-37
      2.1.4 ISSR引物  37-38
    2.2 试验方法  38-41
      2.2.1 基因组DNA提取  38-39
      2.2.2 DNA的检测与测定  39
      2.2.3 ISSR引物筛选  39
      2.2.4 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39-40
      2.2.5 退火温度筛选  40-41
      2.2.6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41
      2.2.7 ISSR分析  41
  3.结果与分析  41-48
    3.1 27个茯苓菌株DNA的检测与测定  41-42
    3.2 引物筛选  42
    3.3 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42-43
    3.4 退火温度筛选  43-44
    3.5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44-45
    3.6 ISSR分析  45-48
      3.6.1 ISSR指纹图谱分析  45-47
      3.6.2 聚类分析  47-48
  4.讨论  48-52
    4.1 ISSR引物筛选  48-49
    4.2 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退火温度的筛选  49-50
    4.3 ISSR分析  50
    4.4 ISSR分析与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的比较  50-52
第四章 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52-68
  1.引言  52
  2.材料和方法  52-57
    2.1 试验材料  52-53
      2.1.1 供试菌株  52
      2.1.2 供试培养基  52-53
      2.1.3 分离发酵料中的微生物所用培养基  53
      2.1.4 试验材料  53
      2.1.5 低矮简易棚制作与棚室层架制作  53
    2.2 试验方法  53-57
      2.2.1 麦粒培养基的制作  53-54
      2.2.2 代料栽培培养基的制作  54
      2.2.3 发酵料栽培培养基的制作  54
      2.2.4 室内棚室代料栽培模式  54-55
      2.2.5 室外大田代料栽培模式  55
      2.2.6 对照  55
      2.2.7 小区设计与重复  55-56
      2.2.8 发酵料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分析  56-57
      2.2.9 生物学效率的计算  57
  3.结果与分析  57-65
    3.1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57-58
    3.2 室外大田代料栽培的产量统计及分析  58-59
    3.3 室内棚室代料栽培产量统计及分析  59-61
    3.4 Duncan新复级差分析  61-62
    3.5 大田和棚室发酵料栽培  62-65
      3.5.1 堆置发酵料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62-63
      3.5.2 堆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情况分析  63-64
      3.5.3 发酵料栽培结果  64-65
  4.讨论  65-68
参考文献  68-74
附录一 27个茯苓菌株酯酶同工酶相似系数(S)表  74-76
附录二 部分菌株间的拮抗试验  76-77
附录三 发满茯苓菌丝的菌袋  77
附录四 大田袋栽时接"引疤"的情景  77-78
附录五 大田低矮简易棚栽培条件下产出的茯苓  78
附录六 A3棚室栽培条件下产出的茯苓  78-79
附录七 A4棚室栽培条件下产出的茯苓  79-80
致谢  80

相似论文

  1. 泽泻和土茯苓的提取工艺与降血尿酸作用研究,R284
  2. 天然来源的抗衰老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研究,R285.5
  3.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4.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5. 高浓度焦化有机废水高效降解菌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X172
  6. hELP3与hELP4、yELP4及CTK1间相互作用的研究,Q75
  7.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X172
  8. 普鲁兰糖高产菌株选育及培养基优化,TQ920
  9. 栀子苷及其代谢产物京尼平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R758.23
  10. 包埋固定化菌株qy37处理高盐含氮废水的试验研究,X703
  11. 枝状枝孢霉MD2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Q93
  12. 不同产地断面红棕色及类白色土茯苓的生药学研究,R282
  13. 蛋白酶A敲除对工业啤酒酵母生理代谢和发酵的影响,X792
  14. 降解胺苯磺隆的土壤真菌的分离与鉴定,S154.3
  15. 真姬菇品种改良及其相关性研究,S646
  16. 新疆杏树内生真菌多样性,S662.2
  17. 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的耐药机制与播散特点研究,R446.5
  18. 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crp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S852.61
  19. 果胶酶高产菌株筛选发酵条件优化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TS255.1
  20. 甲壳素脱乙酰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发酵及酶学基本性质研究,TQ925
  21. 力达霉素产生菌中atrA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TQ46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药用作物 > 菌类 > 茯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