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作 者: 耿娜娜
导 师: 耿弘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 评价指标 综合评价
分类号: F426.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的上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自主创新已成为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准确地认识到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确定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方法与途径的前提,因此,对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回顾以往国内外研究,界定了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其次,分析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种创新能力并研究了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再次,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根据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四个层次,十六个指标的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选取了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将灰色评价方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形成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引入本文的评价分析中,对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原因。最后,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针对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6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9-10
    1.1.1 问题的提出  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13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5
    1.3.1 主要内容  13-14
    1.3.2 技术路线  14-15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16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6-21
  2.1 自主创新的演化及内涵  16-17
    2.1.1 自主创新理论的演化  16
    2.1.2 自主创新理论的内涵  16-17
  2.2 自主创新的模式  17-19
  2.3 自主创新能力  19
  2.4 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理论  19-21
第三章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21-31
  3.1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21-23
    3.1.1 创新基础  21-22
    3.1.2 创新环境  22
    3.1.3 创新投入能力  22-23
    3.1.4 创新产出能力  23
  3.2 自主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4
  3.3 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6
    3.3.1 指标体系的构成  24-25
    3.3.2 指标涵义  25-26
  3.4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与选择  26-31
    3.4.1 自主创新评价方法综述与比较  26-27
    3.4.2 自主创新评价方法的选择  27-28
    3.4.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8-31
第四章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47
  4.1 江苏电子信息发展现状与趋势  31-34
    4.1.1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31-32
    4.1.2 江苏软件业发展概况  32-33
    4.1.3 江苏通信服务业发展  33-34
  4.2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34-39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6
    4.2.2 指标规范化处理  36-39
  4.3 评价与分析  39-47
    4.3.1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果评价  39-42
    4.3.2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分析  42-47
第五章 提升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47-53
  5.1 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为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47-48
  5.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并拓宽融资渠道  48-49
  5.3 建立产学研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加产品的研发投入  49-51
  5.4 提高新产品的产出效率,维护自主创新成果  51-53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3-54
  6.1 结论  53
  6.2 展望  53-54
参考文献  54-57
致谢  57-58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8-59
附录  59-65

相似论文

  1.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2.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3.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4.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创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G831.3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8.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9.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10.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1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12.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3.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14. 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TP319
  15. 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G647
  16. 灌区干旱评价系统研究,S423
  17.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S344
  18. 江苏省秸秆资源评价与规模化能源利用发展研究,S38
  19. 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S682.11
  20.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21. 高校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G64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部门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